2021年第043期||总第682期 清凉世界 王长华 文|影 南五台景区已被确定为“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如果说坐落在秦岭北麓终南山下的“五台留村”,是“秦岭之子”的话,那么,这位有着千岁之龄的“赤子”,始终对养育他的“父亲山”秦岭,心怀无限感恩。 五台留村背靠终南山,山上南五台之一的观音台上的庙宇,在历史上多次被毁。自1986年以来,五台留村居民重修庙宇,另塑佛身,已初具规模。 而南五台则如父亲般地佑护着这座千年古村,使五台留村成了喧嚣尘世当中的一方“清凉世界”。 佛经中所说的“清凉”,主要是与世俗的烦恼相对照的。佛家认为烦恼是热毒,是由于过多的欲望和杂念所造成的,而佛法正可以解热恼,使人如入清凉世界。 清凉世界,就是一个既远离尘世烦恼又超脱世俗享乐的佛禅境界,在那里,无忧亦无喜,一派清虚缥缈,如同夏日清晨的山岚,透着沁人心脾的清凉气息。 南五台山麓,以及诸峰之上,坐落着众多庙宇,梵音袅袅,香烟缭绕,芸芸众生在登临参拜之余,其心灵世界也仿佛得到了澄澈净化。 南五台山境内竹林掩映 南五台依次为舍身台、灵应台、清凉台、文殊台和观音台。 南五台古称太乙山,海拔1688米,位于西安市城南2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是西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有着“终南神秀之区”的美誉。 南五台景色秀美,山行拔峭,险峰秀岩,引人入胜。从山下看,五座山峰如笔架排列,一览无余,似乎近在咫尺;从山上向下看,青山连绵,气势恢宏,莽莽秦川,空旷辽阔。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此赋诗《登观音台望城》: 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 一条星宿五门西。 紫竹林是南五台最早的皇家寺院之一,也是终南山最悠久的古刹之一,位于海拔1500处。峻拔秀峭之岩壁间,西邻竹谷峪,东望灵应台。寺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圣宗、果初、常慧、常明等名师都曾住持该寺。此处环境优雅,“前有长安明灯照,后有松屏随便靠,左有甘泉清秀美,右有石莲登远眺(即犀牛石)。” 南五台之一观音台远眺 寺名紫竹林是有渊源的。日本临济宗名僧慧萼曾多次入唐,他自南五台山请观音像归回,途经普陀山,为大风所阻。他祈请观音,得到不肯去日本,愿留中国的灵示。于是,在普陀山潮音洞前紫竹林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道场开基,香火日盛。从此,著名佛山佛寺,多以紫竹林命之,南五台山紫竹林也是如此。 灵应台是五台之一,海拔1668米,坐落在观音台东北,而其险峻则胜观音台一筹,西南界临清凉台,东北毗邻舍身台。此台高耸而险峻,景色奇丽。游览南五台不登临灵应台,实为一大遗憾。灵应台远眺,孤峰耸立,插入云霄。其上台之鸟道宽不盈尺,如仙女将白绫从天抛下,一线石阶七折九回,伸于云表,登临绝顶,飘飘然似有凌云驾雾之感。 灵应台上旧有佛寺,甚为壮丽庄严。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邵力子先生主持陕政时,曾为题写“六尘俱净”匾额,盖以赞寺内僧侣,破除嗜欲,免除凡尘而静心修持念佛之语,亦寓有勖(xu)勉四方登临之游观者,宜高瞻远瞩,放开眼界,不为浮云遮眼之意也。灵应台佛寺,文革中被拆毁。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后,规划予以重修,且兴观音、文殊、清凉、摄身诸台,呼应联结,使向称终南神秀之南五台再现光彩。 南五台之——灵应台 观音台为终南山南五台最高峰。海拔1688米,与灵应、文殊、清凉、摄身四台并列云天。《关中通志》称:“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观音台标奇挺秀,乃最而又最者也。”观音台之得名,乃源于观音菩萨降伏火龙之说,其来久矣。据《咸宁县志》载:“唐大历六年,寺称五台山圣寿寺。宋太平兴国三年,前后六现圆光,故额题五台山圆光之寺,其名沿用至今。”经历代修葺,寺容壮丽恢宏,殿覆铁瓦,以期永固。讵(ju)料清光绪五年二月,因香客不慎遗火,遂成灰烬。后经重建,又于民国4年及1953年,连遭回禄之灾,从此一蹶不振。1986以来,五台留村居民重修庙宇,另塑佛身,已初具规模。此间,僧侣辈出,且向为登眺揽胜佳境。唐白居易登观音台望长安城区灯火了如指掌,民初学者傅增湘面对岩峦岫岩,惟觉其恍惚游于雁荡,竟忘身在秦中。近代圣宗大师撰书圆光寺楹联: 竚(zhu)立峰头,但见云来云去,飘渺天山尽在足下; 置身台上,只觉非幻非真,晖阴气象尽归目中。 南五台山上的佛寺与山麓的庙宇上下呼应,共同组成了一组完整的佛教世界。 南五台之——观音台远眺 百塔寺位于终南山北麓长安区王庄乡天子峪口,地势高敞,视野辽阔。东眺五台翠华,群峰耸立;西览草堂烟雾,沣水碧涛;南依巍巍秦岭,林木葱郁,北视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正所谓龙脉龟背,风景绝佳,隋唐时期即为佛教僧侣修行之道场。 百塔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复建,称至相道场。因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禅师圆寂后葬于寺院附近,故又名信行禅师塔院,是隋、唐佛教三阶宗的祖庭。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改名为百塔寺。百塔寺在隋、唐时期盛极一时,规模巨大,殿宇宏伟,寺僧众多,占地上千亩,有“骑马关山门”之美誉。宋时的金石学家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说:“百塔寺在梓谷(即天子峪)口,唐信行禅师塔院,今谓之兴教院,小塔累累相比,因谓之百塔。”可见宋时百塔寺之规模犹存。明代金石学家赵函在长安附近游览时,著有《访古游记·游城南》一书,其中记载有:“(胡村寺)又东南五里为百塔寺,本信行禅师塔院,山畔,唐裴行俭妻库狄氏葬塔尚存,余小塔,《记》(指张礼《游城南记》)所谓累累相比,'谓之百塔’者。殿前石幢经,无可书,殊绝,寺亦入秦邸,故庄严稍胜。殿壁金元旧画,雄伟可观。寺僧又出一像,纱帽金龙红袍,云得之承尘,意是金元达官修寺者像也,余为一诗而下,诗即《游城南百塔寺》一诗:遥望百塔寺,寺边塔累累。” 百塔寺内1700多年的银杏树 根据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明代百塔寺的规模还相当巨大,颇为可观。 百塔寺银杏树为西晋太康年间栽植,距1700多年,依然枝繁叶茂,被称为“中国第一银杏树”、“千年活化石”。树高30多米,树冠面积100多平方米,树围达18米。1998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保护古树。 终南山北麓有谷曰竹谷,谷口有佛寺曰弥陀,乃去南五台必由之径。寺周翠峰环抱,松柏森列,风景极为清幽,不仅是朝山进香拜佛的著名寺庙,亦为旅游观光者揽胜之佳境。《咸宁》、《长安》两县之《续志》称:南五台开辟于隋,兴盛于唐,弥陀寺创建之年代当在此际。千百年来,寺内殿堂几经废毁,几经修葺。入民国后,长期为国民党军队所占用。据记载,1943年,蒋介石曾经来此。翌年春,国民党派张治中、邵力子,于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吴玉章等人,在寺内举行秘密会谈,共商国是,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之“双十协定”做了必要准备。至建国前夕,寺宇颓废,像设虚无,禅经殆绝,徒有弥陀寺其名而已。1984年至1992年,德成禅师来寺主持,重修庙宇,并得到海内外善男信女赞助,以四年时间,先后重建山门一座,大雄宝殿5间,中殿3间,罗汉堂3间,及僧舍24间,殿内新塑释迦牟尼及诸佛菩萨神像多尊,罗汉堂中,起建砖木结构之宝塔一座,高一丈五尺,六角五层,形式华美。上4层安置石雕佛像共24尊,堂壁间镶嵌257方石块雕刻之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院内花木修整,树高均在10米以上,树围亦在2.5米左右,香木奇葩,堪称一绝。另有娑罗树一株,树身高大,枝繁叶茂。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即在此种树下涅槃,向为佛门僧徒所敬重,亦为弥陀寺增色不少。 终南山寺院林立,堪称佛门圣地 2009年10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黄心川先生在长安佛教世纪论坛上发表题为《长安佛教与长安文化》的主旨演讲,他认为: 长安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发展地,被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它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开花结实的地方,也是中国佛教宗派向日本、朝鲜、越南、柬埔寨,乃至欧美各国传播的发源地,以及与这些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中心。 佛教中以戒律为特点的律宗,源渊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中国历史上的戒律注疏,重要的都是在长安地区写作的,将以戒为师的法幢继承下来。显密两教的密宗一系,也是在长安创立的。 盛世时代的长安佛教,也于此时开始大规模外传,东瀛日本和朝鲜的佛教都是受到唐风佛教的影响。长安佛教传过去之后,改变了各国的宗教文化的局面。总之,长安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中心,领导佛教的发展潮流,佛教僧人在长安度化朝野人士,促使佛教的影响在中国达到了顶峰,为盛唐的社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强大的唐代国力,是长安佛教发展的最大的支柱。中国佛教背靠国家的强大经济与政治力量,把佛教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由是说明,只有国家强大了,佛教才能有发展,国家政治开明了,佛教才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黄心川先生 今天我们讨论研究长安佛教,是要用历史来说明佛教的曲折发展过程,把长安佛教的特点给总结出来,为中国文化与中国佛教的发展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也在《重现长安佛教风采》一文中呼吁: 长安佛教在过去曾经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具有辉煌而厚重的历史地位,但明清以来的长安佛教却处于一个比较衰退的历史时期。今天,要发展长安佛教并引领中国佛教,只有众缘和合才行,也就是要各方面配合,包括宗教政策的规范、政府部门的领导、佛教界本身的努力,学术界及大量护法居士的呼应等。要将这几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让政府认识到佛教文化是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的丰富而重要的资源,要建设文化大省(其实各个省都要建文化大省),陕西最丰富的就是佛教文化资源。 总之,长安佛教资源雄厚,地位突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系统整理。 楼宇烈(Lou Yu Lie)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60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东方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副主任等职。 王长华,甘肃陇 西人,中国报告文学 学会会员,甘肃省作 家协会会员,甘肃省 杂文学会会员,现供 职于一家媒体。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