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关于富士康的新闻,说富士康已在大陆工厂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被分派到了郑州的生产基地,同时昆山和嘉山的电脑/外设工厂也已经大量安装。且这些机器人基本都是富士康自家生产的。
如果该数据属实,那么富士康的机器人制造和使用量令人震惊,稳坐国内机器人第一大厂的交椅。4万台机器人是什么概念?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全球机器人销量24万台,其中中国销量6.8万台。可想而知,富士康的机器人数量是惊人的。
重要的是,富士康在机器人这一业务上极为低调和神秘。
五年前的百万机器人计划
2011年时候,郭台铭在多个场合抛出了机器人计划,表明要在三年内用一百万台机器人改良富士康的生产线。
尽管五年过去,百万机器人计划并没有如期实行,但富士康的机器人之路始终在行进。江苏昆山是富士康工厂所在地之一,曾经最多拥有11万名工人。去年,昆山市政府出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施“机器换人”。目前富士康在昆山的工厂已经由过去的11万人逐渐缩减到了6万人,这也表明富士康的机器换人计划大步推行。
据相关人士透露,富士康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工厂在台湾。在台湾地区新北市,郭台铭建立起了一座无人工厂。全自动化的生产线,由机器手臂来做CPU的插槽,能够非常精准、毫无误差地在两三公分见方的电路板上,密密麻麻插上3000根端子,一天产量高达7000多个。
这座示范性质的无人工厂,是由富士康集团旗下子公司赐福科技负责经营。此前极为低调的赐福科技几乎很少对外宣传,而去年开始,赐福科技也开始作为独立的运营公司对外承接机器人及自动化改造项目。
这一转变一方面得益于富士康内部成熟的自动化运作经验,另一方面也表明富士康开始了从内部推行到外部服务的机器人之路。
机器人换人虽好 但企业的核心依然是人
相较于其他的机器人本体,富士康的机器人别有特色,这些被涂染成绿色的机器人被应用于堆栈、上下料取放、输送、装配、搬运、小负载搬运、打磨、贴膜,当然也包括喷涂、抛光、油压等工序。
尽管内部使用了大量的机器人,富士康的减员消息一再传播,但是对于“代工之王”的富士康而言,机器人永远无法取代一个灵活的、高技术的熟练人才。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一家紧跟当前智能手机龙头订单的代工厂而言,员工比当前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机器人具备更大的灵活性。更复杂的结构、更精细的组件,电子产品对机器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要求更高。而苹果产品相对更严苛一些,某些苹果产品微细的螺丝,其规格要精确到百分之一毫米。一旦在苹果对新的零部件要求有变动的情况下,可以迅速配备不同的员工调整生产线,跟进需求变化。
可以知道,熟练技工与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才是苹果供应商的核心优势,只有他们才能应对紧急需求的改变与提升技术标准来应对创新需求的冲击。如果机器人可以轻易代替人力生产iPhone,那富可敌国的苹果为何不自己建立机器人工厂来批量生产呢?富士康的价值又在哪里?这值得富士康好好反思。
智能制造机器人换人管理是重点
虽然业内对无人工厂有很多争议,但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产现场的应用,自动化将高度发展,以前无法实现自动化的场景,将完全由自动化技术来达成,从而在大量的行业中实现无人工厂。因此,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讲,虽然无人工厂实现的时间难以确定,但无人工厂将成为生产制造领域的常态,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渠道销售到产品服务的全产品生命周期来看,生产制造环节的全面自动化,也是一个主流。
智能装备不管多么智能,它要完成一个产品的加工,必须有执行机构来承担加工作业。可预见的是,在智能制造环境下,传统的生产操作者有可能就会失业,但从事设备修复、维护、异常问题检查或处理的人,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设备可靠、稳定、高效、安全运行的前提将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技术方法和组织管理方法,将很难有效保障智能装备的运行能力,需要进行革新或重新设计。需要革新的还有观念和维修策略。设备管理当前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在既有的各类管理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机制,可将设备管理的知识、技术方法和自主控制能力融合在一起,并将相关主要因素构建成为一个开放的控制与反馈系统,以适应智能制造的技术环境,并使设备在其寿命周期内可实现资产投资价值的最大化和运行效能的极限化。
其实,机器人与人的话题不仅仅存在于富士康一家公司,对于大势所趋的智能制造来说,机器人的应用不仅牵扯到普通劳动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对于未来制造业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但无论如何,富士康有实力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也有大规模的“试验场”,在众多工序、流水线和车间中优化改良机器人,这些举措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富士康而言,机器人之路,尚且在初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