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皮肤病的解读(连载十四)

 中科厚朴中医 2021-05-26
化脓性皮肤病及附属器官皮肤病
疖子、痈、丹毒
 

疖子,中医病名为暑疖,疗疮,热疖等。好发于头皮,颈部,臀部。临床主要症状为,开始发病为圆锥形毛囊炎丘疹或结节,日渐增大,顶有脓塞,由硬变软流脓汁带血,随后逐渐结疤而愈。

另外,习惯性患疖子者,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及糖尿病患者,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预防与调护

1.颜面部患疖子者,千万不要用手去挤压,以免炎症扩散危及生命。

2.眼皮生有红肿疖子样丘疹者,为眼睫毛的炎症所致,即麦粒肿,又称睑腺炎。中医名为针眼,眼丹。中医认为本病因脾胃蕴热,或心火上炎,又复外感风热,积热与外风相搏,气血瘀阻,火热结聚,致眼脸红肿,熟腐化为脓液而成。对反复发作麦粒肿者,用抗生素效果差者,可用中药全蝎适量,培干研粉内服,每日2次,每次3克。一般连服 10天可愈。

3.睡醒后,上眼睑突然整个红肿不舒服,为劳累或异物入眼乱揉感染造成,应同局部凸肿的麦粒肿相鉴别,可口服消炎药,或红霉素眼药外用。

痈,中医病名为痈,发背,对口,脑后发,对肚疮等,是一种急性化脓性深部炎症。多伴有严重全身症状,发病时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医认为,患者过食高梁厚味,致使湿热火毒内生,复感毒邪,热毒阻于经络,从而气血不通发病,本病好发于全身各处,以成年男性多见,皮损表面紧张皮光亮,灼热,疼痛肿胀。医学家李士才说,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内经》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灵枢》日:“热甚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疡科心得集》日:“热发于皮肤之间,肿高根阔者为痈。 

  
本病临床上分为三期

1.红肿初期,皮损红肿坚硬无头、钝痛。

2. 成脓期,皮损红而高肿明显,疼痛剧烈如鸡啄样。成脓期大约1周左右。用于按皮损时,于起而复者有脓,手起不复者无脓,若川手按时有痛感,说明脓深,轻按痛,说明脓浅,若按之痛无明显变化,说明未成脓。

3.溃破收口期,即脓已排尽。

预防与调护

1.患病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2.饮食清淡,禁烟酒。

3.疮口周围保持清洁,以防大面积感染。

丹毒

     因皮肤损害局部突然焮热红肿迅速扩大,色如涂丹脂染,故名丹毒。丹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多由皮肤破损、毒邪㓎淫所致,或因内热偏盛,外壅体表,复感毒邪而发病,发病无定处,数日内可以慢慢病愈。 丹毒发病不同,发于头面者叫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叫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叫腿游风,发于胫踝者叫流火,发于小儿者叫赤游丹。 

 

《疡科心得集》日:“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屈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揭示了中医外科发病病因的一般规律概况, 上风下湿中气火。《圣济总录》日:“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疡科心得集.申明外疡实从内出论》又曰:“夫外疡之发病也,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其始或由六淫之气所感,或内被七情受伤。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邪必凑之。又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明乎此义,则治证了然矣。如夏令暑蒸炎热,肌体易疏,遇凉饮冷,逼热最易内入客于脏者,为痧,为胀;客于腑者,则为吐,为泻:客于肌表者则为瘰,为疬,为暑热疮,为串毒,为丹毒游火:客于肉里者,则为痛,为疡;客于络脉者,为流注,为腿痈。斯时正气壮强,遇邪出外,依法治之。在内证尤为易愈,或五日,若夕疡则稍多日期。 

        1.丹毒发于头面

            治则:清热解毒,散邪祛风。

        2.丹毒发于胸腰胯

            治则:清肝泻火解毒。

        3.丹毒发于下肢(小腿,下,踝部,足掌)

            治则:清热解毒祛湿。 

预防与调护

1.患病时多饮开水,饮食清淡,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应卧床休息。有脚气时必须同时治疗,以防再次复发,

2.丹毒生在下肢者,卧床休息时,宜把患肢放东西垫高30 ~ 40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