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案:豫让死得值不值?

 涛儿_dlwangtao 2021-05-26
时间:2012-01-09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在《刺客列传》里,豫让司马迁写的第三个刺客。司马迁从儒家“君子喻以义”的立场出发,对其大加赞颂,笔者不能苟同。
  
  豫让是晋国人,曾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三国分晋让豫让十分愤怒,尤其恨的是赵襄子。因为赵襄子杀了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所以,豫让想尽办法也要刺杀赵襄子。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第一,豫让在时代变化大潮面前,基本立足点就站错了。三国分晋,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向腐朽的奴隶主贵族夺权。赵襄子站在这个时代变化的前列,而豫让坚决反对赵襄子。第二,豫让要做一名刺客,杀赵襄子,并不是智伯生前关照的,也不是“为父报仇”之类。这是他效忠于恩人的自觉行为。指导他的行动的,仅是一个字“义”:他对我好,我就要为他去尽忠,献出生命。他效忠了一个不应效忠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司马迁写这个人物的一条思想主线。
  
  谁知,豫让要刺杀的赵襄子也十分讲“义”。在厕所里赵襄子发现行刺之人豫让,问其原因,豫让说“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豫让,襄子说:“豫让是行义之人,我应当谨慎地回避他。况且,智伯死后没有后代,而臣子为他报仇,这个人肯定是天下的贤人。”(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赵襄子最终释放了他。但是,豫让亡赵襄子之心不死,豫让伏于桥下企图行刺赵襄子,这一次又被赵发现。赵襄子说:“你为智伯报仇,义名已经完成了,我释放了你,你应心满意足了。你现在仍然自作主张来行刺,已不是什么义气了,我不能再放过你。”(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释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阻止别人成全美德,而忠臣是决心要为义而死的,前面的事你已释放了我,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你的贤明。今天,我本当被你诛杀,我诚心希望你脱下你的衣服让我击之,以成全我为智伯报仇之意,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所恨的。”(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赵襄子使使持衣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衣,随后伏剑自杀。豫让报仇之事,就这样结束了。
  
  “衣”是个什么东西,能代表赵襄子吗?但豫让确实在击衣之后死掉了。
  
  豫让为智伯报了仇吗?没有。
  
  那么豫让究竟为什么而死的呢?在豫让的头脑里,他不死,对智伯不义;杀赵襄子,又不义。为了义,小人物豫让把自己夹在两个大人物之间,藐小得把自己把命送出去了。他所遵循的“义”,是一种对生命的杀戮,不仅不尊重被刺者的生命,而且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豫让值吗?不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