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因”方能治“果”

 正心正举 2021-05-27

文丨付宇 · 主播丨小夜


这个世界没有无因之果,每一种疾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和条件,没有找到因由,如何能改变结果?那么这其中的因又是源自于哪里?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

  • “治未病”理念的源与流

 “治未病”的概念源自于《黄帝内经》,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代医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了“治未病”的理论。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为”治未病“提供了指导原则;

东汉华佗独创五禽戏健身法,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未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清代喻嘉言更在《医门法律》中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理论。

薪火相传,经久不息,先人的智慧经过代代流传,“治未病”的思想已形成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框架, 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 健康现状普遍堪忧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你是否常感觉颈肩腰腿痛?你是否经常感到浑身乏力,易疲劳?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知未病”,方可“治未病”

  • 未病和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社会适应、社会行为、社会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没有疾病或疾苦。”对于亚健康这个名词,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

所谓的亚健康,其实指的是身体处在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在这个状态的人,虽然身体没有什么明显的疾病反应,但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都在明显下降。

如果这种特殊状况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其实很容易引起各种心身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也称亚健康为“第三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中医将人分为9种体质,分别是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亚健康体质中,阳虚体质的人最多,其次是气虚质、痰湿质。

  • 寻根溯源,亚健康的危害

亚健康主要还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系,例如:长期熬夜、作息不正常、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长期不良情绪影响等。

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自身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也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盲目自信,由于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身体出现了早期病症的信号,也不引起重视。

长期的亚健康状态不仅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慢性疾病,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亚健康”目前已经成为了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因”方能治“果”

现代医学之父,2500年前的希波克拉底说:“疾病的痊愈是要通过自身的自愈力,医师只是在旁协助而已”。

“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就是使人体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提倡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等,并调整心神情绪与身体相适应,以达到天人合一,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健康长寿之目的。亚健康状态及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如何有效的做到“治未病”呢?

  • 调畅情志,动静结合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中医自古有七情的说法,相由心生,病从心起,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皆可致病。

自古以来,善养生者无不重视调畅情志,即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为一时一事而过喜,亦不为一时一事而动怒,时时告诫自己要保持心态平衡,如若遇到突发事件,能坦然处之,静若处子。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着重调控过激过极的情绪,以维持身心健康。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生活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防病抗病能力,以至延年益寿。

但过度运动也足以为害致病,即“劳大疫大”,故动静相宜方为人体健康之本。在古代中医典籍中也无不强调动静结合,其精髓应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人体运动须有常有节,动静结合,形劳不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将动静结合的原则用于各个方面,并持之以恒,方能有益于健康。

  • 饮食调养,阴阳平衡

饮食调养是养生的重要法则。“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人六腑,阴受之,则人五脏。”

讲述了饮食不加节制的严重后果。俗话说病从口入,如果饮食不节制,或者饮食不洁净,就会导致疾病。

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时,要遵循辨证用食的原则。

阴阳平衡则是生命的根本。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

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人们在养生中也应该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在饮食调养上,从阴阳平衡方面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

在如今肉丰鱼盛粮菜充裕的生活环境中,饮食调养延年益寿的养生之法则显得更为重要。

  • 顺应四时,天人合一

中医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能调养人的形体和精神,休作有时,形神合一,这样才可顺应四时,天人合一,从而健康长寿。

正如《内经》所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就会导致体弱多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疾病从果上找到因,从因上去治疗,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未病”理念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时至今日,乃至于今后,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这种理念值得每一个人去传承与发扬。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