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表热里寒”

 经方传灯 2021-05-27

《伤寒论》176条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表热里寒”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争论千年皆因没有整体观念,不晓阴阳表里,不知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顺序,不明六经外证及体表六经地界分属,标本不清

表里互为阴阳,表里为方位论阴阳,表为阳位里为阴位。表里为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表里具体所指各不相同。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少阳为表,厥阴为里。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阳明为表,太阴为里,故阳明病证可以称之为表证(此说法不被世俗理解)。《伤寒论》350条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处“里有热”指“阳明有热”。太阳与阳明方位论阴阳,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即通常认为阳明病证为里证。故阳明病证可以称之为里证(与太阳相对),也可称之为表证(与太阴相对)。

《伤寒论》182条文: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3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由上述两条文可知,身热不是太阳病外证,而是阳明病外证。故“表热里寒”中“表热”是指“阳明热”,“表热”不是太阳病外证,更不是后世模糊不清的所谓“表热”。

《伤寒论》337条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第278条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经络循行阳经与阴经交汇于四末,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太阴又名至阴,为三阴之始,乃接受运化阳的所在,故手足四末为太阴地界。由此可知:“里寒”即“太阴寒”。综上所述,“表热里寒”的正确解读为“阳明热,太阴寒”。

由于素体阴阳虚实的个体差异,白虎汤证表热里寒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素体阳胜之人白虎汤证热多寒少以表热(阳明阳胜热证)为主要临床表现,里寒厥证表现不明显(触诊指尖必凉)。素体阳虚之人白虎汤证热少寒多以里寒厥证(太阴阳虚寒证)为主要临床表现,表热表现不明显(触诊腋下必热,必不欲近衣)。

“表热里寒”的情况不仅仅局限于白虎汤证,《伤寒论》229条文“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第225条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这些条文描述的证虽有差异,其标证共同之处皆为表热里寒(阳明热太阴寒),其本各不相同。

《难经》“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先者为母后者为子,阳明与太阴相对,阳明为母,太阴为子。白虎汤厥证属“母能令子虚”,表热为本,里寒为标。四逆汤格阳证属“子能令母实”,里寒为本,表热为标。正确解读“表热里寒”,知其然其所以然,识得脉证几微之差,才能敢用经方、准确运用经方,充分发挥经方的效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