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61

 新用户99775517 2021-05-28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这一条也是讲经过攻下、发汗的误治后身体出现的不良反应。

病家表现出来的是白天比较烦躁,甚至影响到了午休,想睡但睡不着,晚上反倒什么事也没有,心情平静,睡眠也挺好,同时没有呕吐,没有口渴,脉是沉而无力的,稍微有点身热,但不严重,这时采用干姜附子汤治疗最合适。

这个烦躁有明显的时间性,白天出现,晚上就没事。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是白天在外,晚上就潜藏在身体内部。这两者正好是一致的——阳气外出时才会烦躁,回归身体内部就没事,那说明这跟阳气不足有关——阳气外出时身体内部偏不足,那么就不能固守,身体不能固守,神志也不能固守,所以就烦躁不安,晚上阳气回来了,相对充足了,可以固守住,烦躁就消失。

脉又是沉微的,沉为在里,微是不足,可以印证前面阳气不足。

“身无大热”,不是身体没有发热,而是指发热了,但是不严重,因为阳气不足,不能内守,散失在外,所以有热,如果是大热的话,那就是完全的亡失,病家会命不久矣,这病就不可治了。

“不呕”,说明身体内部阳气还没有完全亏虚,里阳还可以守住,所以没有呕吐,也没有腹泻,也就是病证不是很严重。

“不渴”,说明这不是阳热证,火热亢盛的话人都会口渴,既然不渴,那就是阴证、虚证,正好跟前面病机一致。

“无表证”,说明不是太阳病,不是少阴病。

这几个脉证综合而言,病家是阴证、虚证,并且病位在里,所以判断为太阴病,治疗上就采用温中、温补阳气的方法,采用干姜以及附子。

太阴病里面如果出现呕吐、腹泻,说明里阳不守,同时阴液有所失,在温补阳气的同时还得加上炙甘草,这药有养脾胃化生阴液的功效。

阴性疾病的病家出现了烦躁不得眠,原因在于阳虚不能守,治疗上温阳固阳即可,这就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甘草干姜汤等可以治疗烦躁的原因。

如果是阳性疾病的病家出现烦躁,原因不是阳虚,而是心部阳气太亢盛,有的需要直接泻热,像是栀子豉汤证,有的需要疏通阳气的同时重镇安神,这就是加上龙骨、牡蛎了,像是桂甘龙牡汤、桂枝救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还有因为体内实邪引起的烦躁,比如抵挡汤是瘀血引起的、大承气汤证是胃肠燥屎引起的。导致烦躁的原因很多,按照条文顺序我们会一一分享。

这一条已经由表证变成了里证,由阳证变成了阴证,全然不在太阳病的范围内了,属于里阴证的太阴病。

干姜附子汤的临床常用方法:干姜9克 黑附子9克(原方用生附子,现在用炮制过的即可),三碗水泡40分钟,熬剩下一碗,一次喝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