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以“文艺青年”为名作践艺术,糟蹋自己 | 呓艺术

 呓艺术 2021-05-30

真正的抛弃传统经验,是对当代艺术的尊重(图为马克吕布作品)…

当代并非投机

本文作者:大熊

一、

文艺青年是什么?

文艺青年,一种把伪装美化的物种。尼采说艺术是生活的兴奋剂,文艺青年装出来的,则是生活的春药。

文艺青年喜欢艺术,喜欢的是让别人羡慕的感受。动不动要去西藏净化心灵,旅行一趟就想出家的人,张口就是昆德拉,炫耀自己读的书、呆过的咖啡馆、书店,读一本书生怕别人不知道,与人聊起文学艺术丝毫不占下风,却难以语出惊人;衣领特意露给你看,是为了掩饰一种内在的自卑。或者写着辞藻堆砌起来的文章,用着不知所云的句式,以为走在了时代的前端,以别人的不理解为荣,以平实质朴为耻。

究其原因,春药吃多了,拍照也是风情月意,好不享受。一定要坐靠窗的位置,让阳光洒到侧脸,一杯咖啡续一个下午,不放奶油不放糖,味蕾爆炸但心里却美滋滋,觉得整个人都在这苦味里升华了。

懂酒之人,重的是酒的醇香和度数、入口的感觉,哪怕身居陋室,酒是好的,也自然是一种享受。而文艺青年看重的是喝酒的氛围,酒吧餐厅环境,奢侈璀璨的玻璃器皿,古典气质的蜡烛台,陪喝的人……再配上两句发酸的文案,哪怕酒很差,他们也喝不出来。这时,带着牛仔帽、穿着靴子的卖唱歌手上场,不论什么样的音乐,只要一带节奏,听起来刺激带感,便觉得这是极顶的“艺术”,跟着拍子扭起来。孤独寂寞一时排解,又来场艳遇,照这些人说,生命的体验算是找到了一个出口。

所以,文艺青年大部分是半吊子,体验过了便罢。家里书架上摆满了书,真正读完的没有几本。读书也要去咖啡厅,或者是带着优越感展示在外人面前。什么都能聊一点,满足面子的需求。成为一个文艺青年不需要漫长的磨练,带个帽子,穿搭上稍微用心,追求看起来好看,刺激了别人的眼球,搏得了几句无知的好感。对于姑娘来说,闲来带个帽子,穿搭依靠淘宝,越小众,她们觉得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越身份,她们越喜欢,加上若干男癞皮狗的点赞评论,便以为自己赢得了全世界。

小众不是品味,因为它是个相对的词。“小众”的绝对是“先锋”,那需要坚持不懈的专注和尝试。所以,艺术对这些文艺青年来说就是艺术史,是炫酷和感官,病态倾向的接受特殊群体和特殊状态,比如“精神病”,似乎说自己“精神病”就是自己个性的体现。文艺青年只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爱好是多么的有层次,女性想让男人看到自己与众不同,甚至用帽子性暗示,男人想让女性看到自己用国外小流氓穿搭堆填起来的“魅力”。可以这么说,去掉银镯、长发、球鞋、单反、烟、酒……就只剩下一堆肉的,一开口带几句脏话,否则无法表达看法,归根到底,这样的文艺是一个时代的病态现象。如果说一切行为都是性冲动,是寂寞使然,那么高晓松说,所谓文艺女青年,就是能忍得住一辈子的寂寞,确忍不住一晚上寂寞的女孩子。说的很对,人需要被获得关注,发达的网络使人获得赞扬和关注太过容易,所以不愿去专注。那些枯燥乏味的辛苦思考关我什么事呢?

以拍照举例,有人说,一位摄影师绝不会是文艺青年,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可以为一张照片独自坐三个小时。而文艺青年不会这样,他们乐于去拍摄城市当中的花店、咖啡馆、酒吧,太阳在林荫道上洒下的斑驳的树影,妹子的背影,望天空45度的小清新。他们喜欢给照片加上或者lomo或者胶片或者日系的各类滤镜,不忘了在照片合适的地方加上几个字,比如说,时间的味道……优越感十足,好看的状态可以伪装自己一团糟糕和无知慌乱的内心。可以说,有人点赞、有人关注就够了,要什么自行车呢?

文艺青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有人说得好,用艺术活命的叫艺术家,用艺术装逼的叫文艺青年。文艺青年喜欢说“不行了”,看到什么就不行了,装成为一大特点,因为装,所以浅尝辄止,天天“不行”,所以内心枯燥,空虚孤独,极其容易寂寞,因此更喜欢博得关注,所以只能更装,进入一个娱乐至死的死循环。

文艺青年害怕孤独,自由和个性是他们摆脱孤独的唯一救命稻草。他们的自由,只是假自由,他们的个性,只是做给别人看的个性。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说:自由人就是不受阻碍地做他想做地事情的人,那么,何为阻碍?又有谁阻碍?从这些现代的文艺青年身上,能看出来的就是他们或多或少对周围约定俗成的辛苦和习惯不满,失望,丧……其实这也是受人影响,终究是“人”在阻碍。一些人的自由必须依赖于对另一些人的限制和抵制,所以任何秩序社会必然不是完全自由的社会。

我认为,人应该寻求发现真理,或者寻求批判性,原创性,独立,公义、启蒙、近乎孤僻的不妥协等等,自由不应该是不做什么,或者抵制什么,而是应当去做些什么。因而你决定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任何人包括上帝都阻挡不了你,而不是做给别人看。因此,文艺青年的“文艺”不是好的生活态度。

二、

文艺青年是一种病态的物种,他们的文艺,严格来说,来源于浪漫主义。

欧洲的中世纪,古典主义的文学、艺术的主要气质和导向是理性。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在艺术和文学上有其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逻辑学和哲学。科学技术在这个时期开始真正发展,资产阶级兴起。崇尚理性过了,反过来禁锢人性的时候,浪漫主义兴起,摆脱理性,追求回到自然和崇尚想象。如波德莱尔所说,随着感觉而走。1654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因此,文学大都是对现实的想象,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体现在作品当中。

“小资”和“浪漫”起初都是贬义词,只是从艺术的角度,他们有自己在艺术自律体系上的卓越贡献。但是今天的中国,在经历意识形态的逐渐成熟之后,与资产阶级相距甚远。中国人的本色是钱钟书的家,最热闹的是中药的声音(陈道明语),含蓄、安静却不断产出,文化如同涓涓细流。但是如今的文化缺乏和迷失却使附庸风雅的追求个性成为日常,文艺青年的文艺,预示着“展示”比“理解”更为重要。在这些人的思维里,文艺是一种能够提升自我感觉的“谈资”,是一种可以逃避或优越于现实矛盾的“诗”和“远方”,是一种高雅又特立独行的外壳。放着书架和茶具,不一定会喝,不一定会读,甚至混的不一定好,负债累累,但望着满书架的书,觉得自己起码“不世俗”。这种自我欺骗的生活态度和优越感情结,才真正造就了这一批不思进取,不考虑国家大事,只是追求个人生活装出来的舒适的文艺青年。

严格来说,他们与“文艺”是无关的。披着一张文艺的皮来麻痹生活的恐慌。王尔德说 “自己穿什么,什么就是时尚”,那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突出优越感的体现。只是可笑的是,带着从社交媒体、衣着穿搭和行为吐字的装和别人对“装”出来的文艺以装的回应,来营造虚幻的优越感,这似乎成为现代文艺青年的统一符号。所以,读点书就成了“诗意的女子”,“精致和知性”的同时可能晚上不刷牙。纵使晚上不刷牙,白天见人之前也会涂脂化妆。文艺青年的装已经成为一种类似天天不举又习惯性买伟哥一样的心理了。

文艺青年的特征是喜欢热泪盈眶,“不行了”、“陶醉了”……日复一日的把一切充满感官刺激的文化产物拿来抒发多余的情绪,一是为了让人看,突出自己的层次感。二是为了用发酸的文案掩盖自己的半吊子,或是因为半吊子带来的自卑(被他们自诩为“纯粹”的活着)。他们永远不深入,不求甚解,用最肤浅的喜欢和标榜,为自己编织出虚幻的光环,认为在快节奏的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都在这一束光中得到类似高潮般的满足。这种情绪归因于浪漫主义思潮的幻想元素,只不过,文艺青年大多数“看不懂却装的很厉害”。

康夏和田野的故事,说明了文艺青年看重的是“文艺”,有人说自己不文艺,或者不好看,就要和对方拼命。那么,蛇和泥鳅有什么区别呢,蛇有灵性,有攻击力,能够走很多路,有很强的生存属性,泥鳅像蛇,但是装的再像,别人以为是蛇,不过一放到路上就会死。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做个正常人呢?

福楼拜说,人如果以艺术的方式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但是,人如果做个文艺青年并且以此为荣,自诩纯粹、自由和优越感,这是一种大脑疾病,对一件事情产生没有理由和根据的或过多的想法,或是憧憬不存在的事物,你对一件事情有强烈的欲望,但是又不能马上或不能在现实中实现和发生。那么在右半脑就会产生一种脱离现实的幻觉,比如对文学艺术的误读,断章取义。

有人说,文艺青年是以体会艺术家崩溃状态而填充自我空虚的精神衰弱者。确实如此,这是极其标准意义的文艺青年的解读,我认为只有普通人,艺术家和爱好者,文艺青年属于一种介乎正常人之外的病态和畸形的群体,是社会贫富差距和消费主义压力下,过别人过的生活,写别人写的诗,说别人说的话,唱别人唱的歌,用文艺娱乐至死,如果说好的艺术可以成为性无能者快感的代偿,文艺青年甚至连这种代偿也没有,几乎到了一碰到手就立刻高潮的病态。

中国的当下已经没有文艺青年了,所以也没有“文艺”和“伪文艺”之分。艺术在市场中复制,文艺在市场中成为伪装的市场。文艺一旦被商业腐蚀,就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面貌和灵魂,因此这个时代缺乏文艺青年生存的土壤,矫揉造作成为常态。文艺所承担的不再是为救亡图存寻找出路,也不再如萧红、王小波一样寻求的自我认同,商业使文艺青年的身份成为时尚,文艺就无需承载过多。但是艺术终究不是为了市场,真正的艺术在于延续已知原创的部分,从而延续未知的部分。可惜798大部分带着帆布包、相机的漂亮姑娘不明白这些,在一种电视亚文化的支配下,津津有味的跟着娱乐明星人为打造出来的审美走向,吃着消费主义的剩饭,还一面咂着舌故作文艺的称赞“时光安好”。

一个人的生命体验要有个出口,体验的方式是对自己负责。只不过艺术不是这个出口,没有必要把它上升到一个多么高的高度,它并不是包治百病,它和我们的正常社交和日常生活没什么区别,更伟大的艺术自然会批判、服务和探索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故作姿态、特立独行。文艺是一种让我们在还称得上青春的年纪里,躲开庸常,追得另外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只不过它的最终终点不是自己和被满足的虚荣心,而应该是所有人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所说的理想社会,"一个完全由理性者组成的社会中,对别人的控制欲将不再存在或变得无效"。只是这些实现的前提,还是需要人理性、安分、成熟的生活。

如果说长的好看才有青春,穿的好看才叫文艺青年,那么骡子长得好看,可总是不如马买的贵。真正有价值的文艺,说到底还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不断寻找不同的主义和出路,是有过青年的创造力和有态度的澎湃。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沉浸在三千年陈的桎梏”,确切的说,是沉浸在别人的朋友圈点赞里,沉浸在有限了解的艺术知识的感官刺激里,沉浸在消费年代的性禁忌与思想开放的矛盾冲突里。文艺丧失了意义,成为了春药,而许多人正是虚荣到虚不受补。

所以,有限的生命里,请别活得太酸,以“文艺青年”为名侮辱着艺术,也糟蹋着自己。艺术家与医生、科学家一样,有自己的担当和生活,有自己的文艺理想,不必爱慕虚荣。青年也是如此,好好生活,文艺就在你的柴米油盐当中,在你的荣辱而非虚荣里。

(完)
本文作者:大熊,艺术评论人

(建构当代艺术批判性思维,触及当代艺术核心,可继续关注“呓艺术”)

回复“扒皮”,阅读中国当代艺术家出名的十大套路。
回复“审美”,阅读怎样用“审美”读懂当代艺术?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