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花渡、莺花碛、莺花厢(辞条,加强版) 近些日子,互联网上又有人在传“莺花碛”了,于是,我就决定做一个辞条放在网络上,让大家查看。 1、莺花碛,主体位于清代江北厅莺花厢,江对岸是渝中区的临江门。莺花碛宽约长约2500米到3000米,大致从陈家馆到江北嘴,后来逐渐变小。莺花碛是季节性江洲。头一年的深秋,嘉陵江水退却之后,莺花碛就露出水外,一直要到第二年农历的五月初,才又被江水淹没。偶尔一年,也有四月中旬就被淹没了。 从第二年的二三月份起,碛上就陆续长出了野草、野花,到了要被淹没的前夕,莺花碛上成了一遍广阔的草原,上面野花疯开,无数的蜜蜂、蝴蝶、蜻蜓飞奔而至,让寂静的草原热闹非凡,如此热闹的场面,当然不会没有鸟儿来,莺花、麻雀、水鸦雀(白鹡鸰)之类的鸟儿三五成群地也来了,整个碛上仿佛在上演着春天狂想曲。这个时候,人们几乎不会注意到,头顶上还有一种鸟在盘旋,那是鹞鹰。鹞鹰抓鸽子及其它的鸟儿,饿慌了,也敢去抓江岸人家的小鸡。 莺花碛之所以闹热,是因为它距离重庆城最闹热的地方也近在咫尺。因而,在莺飞草长的季节里,重庆城的文人雅士、小姐淑女结队而来赏春。 往往,这种美景会在一夜之间便消失得一干二净——江水上涨,美景全被淹没在水下。 莺花碛这一名称是文人用的,当地居民只称碛坝,而河下或整治航道的人,会叫它金沙碛。金沙碛与金沙门的“金沙”,或许都来源于“金沙门外河沙中有金”。 2、莺花渡 莺花渡在莺花碛上,并且是在莺花碛上最宽的地方。莺花渡起源于何时?从重庆经济发展的形势看,估计还是在入清之后。如果经济不发达,江北嘴有渡船就可以了,何必再在两三里外的地方再开一渡口呢? 从前,江北城外的地方几乎没有人住,因而,因而,前人讲莺花渡的时候会说:出金沙门,过水府宫湖,渡莺花渡至重庆城——因为重庆府在这里,它也就代表重庆城。后来,江北城开了新门(嘉陵门),可以从新城门出来去莺花渡。后来,即便是从金沙门出来,可以走沿江中大道到水月庵下河坝渡江。 冬天过莺花渡,必须横行500米越过莺花碛到外河才能渡江;夏天,离中大道不远处就可以上渡船,十分方便。 莺花渡最让人难忘有两点:一是喊收渡,二是走夜路无抢劫。每天晚上,要收班的一班船,船夫都要向着内河长声吆吆地吔一句:“还有没得,走起哟——”这声音拉得长,传得远。若是路上真有渡河的人,他也会拉长声音喊一嗓:“还有一个,等一下——” 这是约定俗成的程序,让人倍感温暖。 3、莺花厢 乾隆十九年,重庆府划巴县的长江、嘉陵江两江以北地区设置江北厅,主要目的是加强管理,增加税收。江北厅成立后,在江北城外的居民区设置了两个厢,一是上关厢,一是莺花厢。上关厢在香国寺至陈家馆一带;莺花厢在金沙门到刘家台一带。两个地方都是沿江地区。 厢,是清代县以下的行政区划,略等于后世的“街道办”或者社区,国家在这个层面上就没有公务员了,完全是群众自治机构。 莺花碛又叫金沙碛。文人爱称莺花碛,而河下的人爱称金沙碛。金沙碛或许是因为江北城的金沙门而得名。 4、乾隆朝的诗人歌颂莺花渡 清代诗人姜会照、王尔鉴等都为莺花碛写过诗。 姜照会诗云: 花发媚游客,莺啼欢酒家。 春城环二水,野渡艳三巴。 香雨流金碧,清风渡落珈。 会当携斗酒,买樟问莺花。 王尔鉴的诗云: 春江明似练,春日渡莺花。 莺语随波转,花香逐浪奢。 诗敲山寺里,酒醉野人家。 薄暮归来晚,风吹一艇斜。 由于莺花渡十分美丽,诗人竭力赞赏,誉为“艳三巴”。从这两首古诗里,便可窥见当年莺花渡的情景。然而沧海桑田,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变迁,莺花古渡早已杳无痕迹,唯有这些诗歌留在人间。 5、有人对莺花碛上的盛况描写说: 历史上,五里店地区最先繁荣的是码头,而此地最早的码头,无疑要数莺花古渡了,即便是在乾隆时期,诗人们也常常称它为古渡。莺花渡因莺花碛而得名。前人记述说:阳春三月,碛上莺飞草长,繁花似锦,花丛里蜂来蝶去,草丛间鸟鸣雀跃,阳光暖花,香气四溢,如此时节,就连路过莺花碛上船过江的渡客身上也沾满了花香。如此美景与重庆城仅一江之隔,游客纷至踏来,红男绿女,遍布碛上。他们或饮茶听风,或喝酒吟诗,至月上东山,有人甚至不想回家了。 6、飞机场 1930年到1931年间,莺花碛曾经做过重庆的临机民用机场,时不时有飞机停在上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