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式养生法与春夏二季儿童保健

 ll无为 2021-05-30

编者按

现代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曾提出“易简说”,认为儒家哲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理论特征就是简易,具有易知性和易行性。

中医养生亦受其影响,顺式养生法是指顺着阴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自然规律来养生。这看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实则悟其深意亦须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

本文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蔡小静同学详细谈儿童保健养生该如何顺应春夏两季,值得一读。

中国古代的哲学源头《易经》对传统医学的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药王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医”,正是由于《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广泛运用于医学领域,故古代又有医易同源之说。其中,中医养生学所提到的顺逆观点实际上就是源于《易经》。

《易·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句话说明了易学的实质就是象数义理的顺逆变化。

那何为顺?何为逆呢?

《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宇宙天地万物形成和发展的总模式,万物按此发展即为顺,反此发展则为逆。这里所说的顺逆并非单纯的时相概念,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由此可知,顺势养生即要求人们知晓气候的变化规律,从而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

我国传统医学对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少阳学说”。明代医家万全首先提出了“少儿体禀少阳”之说。《育婴秘诀·五脏证治部论》中云:

“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日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

其实,“少阳学说”含义有二,其一是说阳气微少、功能羸弱;其二,少阳主春,生发活泼,表现出旺盛的生机,与小儿生机蓬勃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的生理特点相吻合。应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时时顾护小儿“少阳”之气在四季养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春以养肝为先

春三月,天气由寒转暖,雨水渐多,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所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初春之际,乍寒乍暖,气候多变,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卫表不固,冷暖不知自调,易为邪气所感。所以穿着要遵循《内经》“春夏养阳”的原则,做到衣服不可顿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慎护论》中云:“若至来春稍暖,须渐减其衣,不可便行卒减。”

此外,小儿体属少阳,少阳属火,与厥阴风木相为表里,故在风木旺盛的春季不论外感内伤均易化热化火,形成正盛邪实之证。所以,春季养肝疏肝显得尤为重要。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曰:“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属木,甘味属土,春季肝木旺盛易乘脾土,故食甘味能培脾以防肝乘,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

春季渐暖,经过一个冬天的闭藏,人体内的气血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开始萌动,小儿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也活跃起来,此时适当的增加室外活动,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舒展筋骨,畅通血脉,促进生长。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

此外,春季是发陈的季节,人体阳气潜藏一冬,至春日发泄,始无抑郁之患。因此,春令养生贵在于调畅情志,清静内守,养升发之阳气,顺应春季“生”的特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之义也。

2、夏以清心为要

夏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为阳气最盛的季节。此时新陈代谢最快,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旺盛起来。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夏季是“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的季节,所以容易造成心火、肺虚和肾亏,而心火又是发病最重要的环节,故夏季清心养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医家认为小儿心常有余,心经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和夜啼。中医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瓜果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小儿夏季可多吃苦瓜等苦味蔬菜,能起到祛暑清心火的作用。此外,苦菜味道苦中带香,对肠炎、痢疾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但是吃凉性的蔬菜不代表过度地贪凉饮冷。小儿外出玩耍归来时,勿立即以冷水冲洗出汗的身体,以免全身毛孔突然闭合,使暑热逗留于体内不得散发;勿卧于砖地、水磨石地;勿将空调温度开得过低,使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进出时人体难以适应。

《内经》中指出: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立夏以后,气温升高,小儿极易烦躁不安,此时要坚持“晚睡早起中午休”的原则,保持充足的睡眠,使身心完全放松,以达到神充气足的目的。

人体在经过秋收、冬藏之后,体内阳气已经积蓄饱满,只有顺应春生、夏长特性进行推陈出新、畅发生机,才能保证一年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春、夏二季保健对于儿童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加以重视。

》》编者按

每逢春夏交替的季节,不但天气变化快,而且日间温差大、湿气重,很容易产生不适感、困倦感,还容易出现过敏、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可以说,换季季节是最让家长为小孩健康感到担忧的季节。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息风、养阳防风,而夏季养生应当重在养心安神、保健脾胃。从一年四季来说,应当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春夏养阳生发的季节特点进行养生保健。


︱作者简介︱

蔡小静(1989-),女,广东梅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在读本科生,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