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思路!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三位一体的诊疗方法很有效!

 中医药方便 2021-06-01

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赵进喜教授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

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

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治疗比较棘手。

那么有没有治疗方案让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周期缩短,达到患者满意的效果呢?

大家可以学习赵进喜教授的经验,他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

赵教授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

疗效好,见效快,值得临床医师学习参考。

此文是赵进喜教授的治疗经验和临床医案,想学,就看吧!

一、病因病机

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

在中医学,本病属于消渴病继发水肿、胀满、尿浊、关格证。

常见的有脾气虚弱型、脾肾两虚型、脾肾两虚兼浊毒内蕴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等。

二、“三位一体”诊疗模式

赵教授在《伤寒论》阴阳学说指导下,形成三阴三阳辨证观点。

把人体生理功能划分为三阴三阳六大系统,根据各系统的不平衡,

把人群划分为三阴三阳六类体质,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6型,

每一型体质根据人体气血充盛程度及阴阳偏盛程度,又可再分甲、乙、丙3个亚型。

每种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多样。

太阳系统是人体肌表抵御外来邪气的功能概括;

阳明系统是人体肠胃通降,传导糟粕的功能概括;

少阳系统是人体情绪调节,气机疏通的功能概括;

太阴系统是脾胃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物质的功能概括;

少阴系统是人体阴阳固秘,水火相济的功能概括;

厥阴系统是人体情绪控制,潜藏阳气的功能概括。

1.辨体质

赵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多是少阴体质或厥阴体质的病人。

少阴体质:

多因素体肾虚或后天失养,房事不节,或久病伤肾所致。

症状:平素体虚,体形瘦长,善思,有失眠倾向,出现双目干涩,身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小便异常,性功能障碍,溲黄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表现:六味地黄汤证,肾气丸证,真武汤证等

厥阴体质:

多阴虚阳亢,肝阳上扰所致,平素性急易怒,不善于控制情绪。

症状:头晕,视物昏花,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头晕头痛,甚至呕血、飧泻,易合并高血压。

表现:建瓴汤证、杞菊地黄丸证、杞菊地黄丸证、白术芍药散证等。

2.分阶段辨病理因素

赵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复杂,病程较长,不但本虚标实,

且涉及脏腑众多,因此,临床诊断时一定注意分期辨病理因素和脏腑。

当“虚证”为主时,主要表现为气阴亏虚、阳虚、或阴阳两虚。

气阴虚为主时,主要表现为肝肾气虚阴虚证、肺肾气虚阴虚证等。

阳虚为主时,主要表现为脾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等;

当阴阳两虚为主时,主要表现为肝脾肾阴阳俱虚证、心脾肾阴阳俱虚证等。

赵进喜教授提出在整个糖尿病肾病的早、中、晚期的发展过程中气阴亏虚、阳虚、或阴阳两虚贯穿始终。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除了“虚”证之外,还有血瘀、气滞、痰湿、热、湿热等病理因素。

当“气滞”为主时,主要表现为患者平素善太息、情绪易于激动、胁肋胀痛、胃脘胀痛、恶心、呃逆等。

当“痰湿”为主时,主要表现为患者脾胃湿浊内盛的舌苔白腻厚、胃脘痞满、形体肥胖。

当“热”为主时,主要表现为患者胃肠结热的大便干燥、口苦和“肝经郁热”的口苦、易怒、目赤、胁肋灼痛。

当“湿热”为主时,主要表现为患者脾胃湿热口黏口甜、胃脘痞满、不思饮食、面油增多等。

在糖尿病肾病中期阶段,较前还会出现“水邪”和“饮邪”为患。

当“水邪”为主时, 主要表现为患者水湿泛溢于肌肤的水肿。

当“饮邪”为主时,主要表现为患者“饮邪内停”的胃肠停饮、或饮停心下。

糖尿病肾病后期阶段,在中期病理因素基础上还会出现“浊毒伤血”“肝风内动”“浊毒伤神”的病理过程。

“浊毒伤血”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紫癜,咳血,吐血,便血,舌淡,脉细弱或弦细

“肝风内动”主要表现为,肢体抽搐,或手足震颤,乏力,舌淡,脉细弱或弦细。

“浊毒伤神”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嗜睡,或躁扰,神昏,谵语,舌淡,脉微细欲绝。

3.分期辨证论治

赵进喜教授按照糖尿病肾病进程,分为早、中、晚3期治疗。而每一期,又分本虚证,标实证。

早期:本虚证3型,标实证6型

本虚证:

1.阴虚型

多伴有气虚证,包括肝肾气虛阴虚证、肺肾气虚阴虚证等。

治法:益气养阴,祛瘀护肾。

方用: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参芪地黄汤、二至丸等加减。

2.阳虚型

亦多伴气虚证,包括脾肾气虛阳虚证、心肾气虚阳虚证等。

治法:益气温阳,祛瘀护肾

处方:济生肾气丸、人参汤、水陆二仙丹、五苓散等加减。

3.阴阳俱虚型

多气虚、阴虚、阳虚诸证并存,包括肝脾肾阴阳俱虚证、心脾肾阴阳俱虚证等。

治法:阴阳俱虚型:多气虚、阴虚、阳虚诸证并存,包括肝脾肾阴阳俱虚证、心脾肾阴阳俱虚证等。

方用:黄芪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二仙汤、五子衍宗丸等方加减。

标实证:

血脉瘀结型

治法:化瘀散结

方用:桃红四物汤、下瘀血汤、丹参饮等加减

气机郁滞型

治法:理气解郁

方用:四逆散、五磨饮子、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痰湿阻滞型

治法:化痰除湿

方用:二陈汤、指迷茯苓丸、白金丸等方加减

胃肠热结型

治法:清泄热结

方用:黄连解毒汤、增液承气汤、升降散等加减

脾胃湿热型

治法:清热化湿

方用:芩连平胃散、三仁汤、四妙散、茵陈蒿汤等加减。

肝经郁热型

治法:清解郁热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中期:本虚证同前,标实证在前期的基础上,新增2型

水湿泛溢型

治法:利水渗湿

方用:五苓散、五皮饮等加减

饮邪内停型

治法:通阳化饮

方用:五苓散、真武汤等加减

晚期:本虚3型同前,标实证在晚期的基础上,新增4型

湿浊停滞型

治法:泄浊和胃、化湿解毒

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二陈汤、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加减

浊毒伤血型

治法:泄浊解毒,凉血止血

方用:犀角地黄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加减

虚风内动型

治法:养血柔肝,平肝熄风

方用:芍药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加减

浊毒伤神型

治法:泄浊解毒,醒神开窍

方用:大黄甘草饮子、菖蒲郁金汤、玉枢丹等加减

此外,赵教授还指出,气虚、肾虚证在早期患者中普遍存在,治疗时应注重益气和祛瘀。

三、综合用药

赵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关键在于本虚标实,气阴虚为本,瘀郁为标。

要结合病人的体质进行辨证,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少阴体质:病人应注重尽早滋肾填精。

厥阴体质:病人则采取疏肝理气。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以阳虚为主的一派寒象,

如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等,尽管如此,此类病人却不耐温补,

如果温热药用量过多,病人往往会感觉不适甚至会出现病情加重,究其原因,

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仍是阴虚内热所致,所以在治疗时要做到“阴中求阳”,或者加用黄连、栀子等清热药,而不是一味温补。

病变早期病机存在癥瘕形成,证候普遍存在气虚、肾虚,

所以治疗应重视益气和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法,散瘀结即所以保肾元。

晚期,患者普遍存在浊毒内停、气血损伤病机,所以治疗应重视益气养血、和胃泄浊解毒治法,

泄浊毒、护胃气即所以保肾元。由于各期普遍存在血瘀病机,所以治疗上化瘀散结治法应贯穿始终。

温肾滋肺:常选择百合、乌药、白芍等

滋补肾精:五子衍宗丸加减,升清降浊选升降散(大黄、姜黄、蝉衣、僵蚕)化裁

滋补气阴:黄芪、当归、沙参、葛根、玄参等

利水通淋:生薏米、石苇、车前子等

清热解毒:常用金银花、败酱草、连翘、土茯苓等

活血化瘀:利水则用丹参、川芎等

疏肝理气:选择不易耗伤肝阴的香橼、佛手等

理气和胃:选择枳壳、砂仁、苏叶、藿香等

五、医案

医案1

患者,女,50岁。

初诊:2016年4月7日。

主诉:口渴多饮、乏力倦怠8年,双下肢轻度浮肿3周。

患者既往健康,体形胖,食量大,8年前体检发现糖尿病,近期因搬家劳累过度出现双腿浮肿、麻木,视物模糊。

检查:尿蛋白++,Scr正常。

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4期,合并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

服用拜糖苹合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尚可。

现症:口咽干燥,食欲差,腰膝酸软无力,双下肢浮肿、麻木,疲乏倦怠,大便偏干如羊屎。

舌脉: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滑。

中医辨证:消渴,水肿。证属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

嘱其糖尿病肾病饮食,调整口服降糖药为拜糖苹50mg,每日3次;糖适平30mg,每日3次。

治法:拟调补肝肾, 益气养阴, 化瘀散结为主。

处方:

  生黄芪30g   生地黄15g

   沙  参15g    夏枯草10g 

 当  归10g    川  芎10g

 丹  参20g    鬼箭羽10g

   土茯苓30g   仙鹤草30g

   生薏苡仁30g 

   生大黄(后下)3g

3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6年5月7日):

服药30剂,口渴疲乏减轻,仍浮肿,大便每日1次,尿蛋白+。

舌象: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稍数。

处方:原方加石韦20g  猪苓10g。

30剂, 水煎服, 日1剂。

三诊 (2016年6月7日) :

口渴、腰酸消失。

舌象:舌质不红, 苔黄稍减, 脉弦细

检查:尿蛋白+。

守方治疗, 30剂, 水煎服, 日1剂。

四诊 (2016年7月7日) :

服药30剂,病情平稳。

检查:化验尿蛋白阴性。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滑。

嘱其继续守方治疗。

五诊 (2016年8月7日) :

病情持续稳定,精神状态良好

检查:尿蛋白阴性。

舌象:舌淡红苔白, 脉缓。遂停汤药。

按:

患者疲乏倦怠,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无力为肝肾气阴虚;

肝肾气阴亏虚,脾胃失养,运化失常故导致食欲差,口咽干燥,大便偏干如羊屎;

肾虚不能主水液,水湿内停导致双下肢浮肿,津停血瘀,脉络瘀阻导致双下肢麻木;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滑为气阴亏有热之象。

方中生黄芪、生地黄、沙参益气养阴;夏枯草清肝热;

当归、川芎、丹参、鬼箭羽、仙鹤草活血通络止血;

生大黄清热通便;

土茯苓、生薏苡仁清热解毒,健脾去湿,补气凉血清热。

诸药合用,共奏调补肝肾,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之效。

医案2

患者,男,52岁。

初诊:2000年4月7日。

主诉:因口渴多饮、疲乏无力10年,双下肢轻度浮肿月余来诊。

患者既往体健,体形偏胖,食欲好,10年前体检发现糖尿病,近期出现腿肿、麻木,视物模糊。

检查:查尿蛋白2+,血肌酐正常

西医诊断: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并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服用优降糖合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尚可。

现症:咽干,食欲好,腰膝酸软无力,双下肢浮肿、麻木,周身疲乏,大便偏干。

舌象:舌质暗红,苔薄黄,脉象细滑。嘱其糖尿病肾病饮食,调整口服降糖药为糖适平和拜糖苹。

辨证:为肾气阴两虚,络脉瘀结。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为主。

处方:

生黄芪10g  生地10g  沙参15g

夏枯草10g  当归12g  川芎12g

丹参15g   鬼箭羽15g 生大黄5g

    生薏米30g     土茯苓30g

仙鹤草30g

二诊:2000年5月5日。

服药30剂,口渴疲乏减轻,仍浮肿,大便每日1次

检查:尿蛋白(+)

处方:原方加石苇15 g,

猪茯苓各15 g。30剂。

三诊:2000年6月3日。

口渴、腰酸症状消失

舌象:舌质不红,苔黄腻,脉象细略弦

检查:化验尿蛋白(+)。

处方:守方治疗。30剂。

四诊:2000年6月29日。

服药30剂,病情平稳

检查:化验尿蛋白阴性。

嘱其继续守方治疗。

五诊:2000年11月2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