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富于民 or 征服世界?—“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四十二

 于兆鹏 2021-06-01

还富于民 or 征服世界?

汉文帝刘桓23岁即位,在位23年,46岁病死。刘桓在位期间,免民间傜役,爱民如子,一切从简。曾经想修一个露台,项目成本约百金,遂决定不修,原因是刘桓说百金相当于十个中等人家(相当于今天我们这些工薪阶层)的产业。

每次有天灾,则从国库中拨调粮食赈济灾区。百姓安居乐业,犯罪的人很少,每年全国的犯罪记录只有不到100宗,被史学家称为犹如周朝的成康盛世

刘桓实施的是还富于民的仁政,这与后面其孙汉武帝刘彻的政策明显不同,刘彻将制盐和铸币权收归国有,征收税负以充国库,连年来打败匈奴、西域、南越,使大汉版图增加一倍以上。

汉文帝刘桓和汉武帝刘彻的治理政策,你更认可哪一个?是还富于民?还是国力强大、征服世界?你更愿意生于哪个朝代?

文帝和景帝所实施的还富于民的仁政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汉初经过长年的战乱,民生凋零,百姓渴望安居乐业,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正是因为这些需求,才有了“顺天应人”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给汉武帝刘彻的征服世界打下了深厚的国力基础,经过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刚上任近半个世纪的修整,汉帝国的国力非常强盛,这时候人心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温饱和富足,驱逐匈奴,成就伟大的汉帝国就成为当时人心所向。

因此刘彻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雄心,也利用了这一人心向背实现了汉帝国的不断扩张,扩张的同时带来了更多民族虚荣心的膨胀,而这种虚荣心又被利用来进行扩张。

所以,无论是还富于民,还是征服世界,领导者要想实现目标,不仅是个人的想法,更要考虑人心需求,顺应天时趋势。唯有此,才能将自己的想要与大家的所要结合起来,成就愿景

请思考:中国文化中非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所谓“顺天应人”,是有深厚文化渊源的。《易经·革》:“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三国魏阮籍《通易论》:“入而说之,说而教之,顺天应人。” 你认为,在我们项目管理中,应如何做到顺天应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