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中哪些名不能要?—“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一百九十五

 于兆鹏 2021-06-01

职场中哪些名不能要?

接着昨天所说,寇恂和冯异大破来犯之敌,捷报传到河北,众将纷纷劝刘秀能够当皇帝,先是前锋将马武,后又是诸将联名上进,将军耿纯劝谏了好长时间,刘秀才写信给冯异征求意见,冯异也劝刘秀当皇帝,刘秀才决定即位。

这一点与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有很大的不同,朱元璋听从学士朱升的建议,用“广积粮、筑高墙、缓称王”的策略,一直坚持不称王,最终夺取天下。

刘秀和朱元璋同样都是白手起家,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如同我们在职场中,名利双收是不少人追求的。为什么有些名能要?有些名不能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们说管理手段的差异是由有很多环境因素影响的。刘秀与朱元璋两个人在很多环境因素上有差异,这表现在:

第一、两人出身不同。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有着正统的汉室血脉,因此他有资格称王称帝。

而朱元璋不一样,他出身平民,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和家世,如果他称王称帝,在正统文化中根本没有说服力,反而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感,说他觊觎皇位,反而不利于笼络人心。

第二、当时形势不同。东汉初年,群雄逐鹿,百姓渴望汉室复兴,所以需要有一个有能力的汉室后裔来树起大旗,将各方势力凝聚在一起,也就是确立价值主张,顺应民意,发展壮大汉室复兴的势力。

而在元末明初,百姓厌倦元朝苛政,只想恢复汉人统治,而对于汉人中谁当皇帝并没有概念,也就是在等待一个真正有能有德的人出现。这时候割据势力谁早称王,反而是欲速则不达,会让百姓觉得他心目中只有自己,没有百姓,自然也不会支持他。这个人也会成为众矢之的,不利于长远发展。

所以,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发展中有些名能要不能要,关键环境因素是否匹配。如果环境因素有利于我方,一些名能带来实际的长远利益,如果不利于我方,则宁可等待。

请思考:请你列举职场中哪些名是最好不要的?哪些名是要据理力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