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连载】一则“乙状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医案

 桂林吴氏老中医 2021-06-02

患者,周某,男,47岁。

患者于1970年12月,因右上腹疼痛不止1月余,伴腹胀,嗳气,消化不良,经遵义医院检查发现腹部肿块,随后入院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肿物在乙状结肠中段,如拳头大小,质硬,呈结节状,未外侵,无粘连,但在结肠系膜上有散在的坚硬淋巴结(1.0x1,5cm),将肿瘤处上下结肠15cm切除,行乙状结肠吻合。

术后病理报告为乙状结肠粘液癌。术后三个月在原手术吻合处发现肠道狭窄,同时伴有腹胀,疼痛和少量腹水。

右颈部上三分之一处胸锁乳突肌后缘小淋巴结约0.5x0.5cm大小,右腹沟淋巴结一个约3.0x3.0cm大小,触痛。

患者于1971年3月23日经当地人民医院做钡灌肠,见肠道狭窄处肠腔宽度仅为0.5cm。

印象:乙状结肠吻合口粘连,乙状结肠癌复发。医院认为癌复发及淋巴结转移,不考虑手术,给予化疗,因血象低而停用。

患者于1972年2月来诊

初诊: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呈慢性病容,腹部隐痛,时有阵发性疼痛加剧,肝大两横指。肝掌,大小鱼际及10指掌侧第一节均呈朱砂样赤色,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沉细弦,有力。舌齿印+,腮齿印+,右耳软骨膜增厚,两拇指有微小甲印,余八指均无甲印,胃脘部及脐旁左侧压痛+,胸腹部背部皮肤一点阳性。

根据舌脉及印法综合辩证,是为寒瘀毒结,即寒湿郁结于内,毒邪痈聚蓄积,毒邪无以散则寒瘀而毒癒而毒愈结,故治疗以辛温破瘀,驱毒攻下,使瘀毒从大便而解。

方剂:

陈皮,干姜,肉桂,附子,三棱,莪术,桃仁

红花,香附,枳实,土茯苓,银花,滑石。槟榔

二丑,川军,熟地,党参,元明粉,每日一剂,水煎2次,早晚服。另成药,遵医嘱。

患者服药后随大便排出黑红色粘冻状及烂肉状物,排下异物后患者自觉轻松。排下越多则越感轻松有力,且食量增加。

患者持续服药8个月后,上述不适症状消失,舌齿印-,腮齿印-,甲印出现如正常人,胃脘脐旁压痛-,部分白点颜色变浅,有的消失,肝掌也消失。

患者1972年9月X线检查证实复发的癌病灶基本消失,多处肿大的淋巴结消失。

1984年3月腹部又出现肿块,大致如上药物治疗后又基本消失。停药后1985年再次复发后死亡。

桂林吴氏老中医按语

大肠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的有关因素可归纳如下:

1、饮食因素

2、癌前病变

3、慢性炎症

4、致癌物质

关于大肠癌的病因虽已有不少发现,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关于大肠癌的内因问题,包括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等综合致癌因素,均有待深入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