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原创•《童年的学堂》 作者 黄大强

 晓岸瘦风 2021-06-02

童年的学堂

作者 黄大强

又到“六一”儿童节了,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童年的学堂。

那年我七岁。刚入学时,上的是一家私塾学校。老师只有一位,50来岁,身材高大,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常年穿一件长长的大褂,杵着一根槡树拐扙,低着头,弯着腰,咪着眼,一步一晃地向前走路。

学校是三间木穿架的农舍,四面透风,地下没打地平。一年四季,可闻到潮湿泥土的味道。

老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既教写墨笔字,也教珠算;既是校长,也是教员。用现在的行话说,是一位全科老师。

老师长我父亲几岁,但论辈份,老师称我父亲为小爷(潜江人称叔叔为小爷)。他俩关系甚密,主要是老师与我父亲是乡里少有读过书的人。他们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猜谜择字,品茶看戏。

老师学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当年还买不到字典时,老师就能写出五十多个同音不同字的”一”。

由于老师是乡里公认的秀才,所以孩子们的学名大多由老师来取,也深得家长们的认可。唯独给我取的学名老师不满意。

老师起初给我取名为”大忍”,其意是,希望我小时不要过于调皮,长大后遇事要忍让。

这名字大约叫了一个星期,突然有一天老师对我父亲说:“我给小爷秧子(潜江话)取的学名有点拗口,我想给他改名为”大强”。从此“大强”这个名字就伴我一生,催我奋进。

老师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教育学生有他一套独特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是“敲钉壳”(意即弓着指头敲脑袋)和打拐扙。

老师对调皮,不听话,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的学生一律罚站,并握紧拳头,露出指骨,狠狠地砸向学生的头顶,学生倾刻间痛得嚎啕大哭起来。更可怕的是老师用拐扙猛抽学生,打得学生心惊肉跳,无处藏身。

时间久了,学生被打怕了,也就想出了相应的计策来对付老师。

一招是,将瓦片或陶块戴在帽子底下,老师再来敲钉壳”时,不仅不避让,反而迎向前去,惟恐老师敲错了地方,仍由老师敲打。这时,学生一点都不感到疼痛,反而是老师的手指感到一阵剧烈的痛,迅速将手缩了回去。

第二招,老师再用拐扙打人时,学生便将身体躲在课桌底下,尽管老师用力抽打,也是打在桌腿上。老师是高度近视,拐扙打在桌腿上,以为是打在学生的身上。这时,老师解了气,学生也免遭皮肉之苦。

那时的学校没有课本,语文是《三字经》和《百家姓》,数学是由老师即兴编排的;而且不分年级,一年级到六年级在一起上课。

除学语文数学这两门主课外,还兼学写毛笔字和珠算。

记得那时我珠算没学会,算盘却打拆了几把,往往是一个学期还未结束,算盘珠子就没剩几粒了。写毛笔字时,字还没写一个,衣服上,手上先弄得墨迹斑斑,甚至脸上也涂得像只猫咪。

童年是苦涩的,但更多是幸福的。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现在的学校与我童年的学堂有着天壤之别,我真羡慕现在的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

                     2021/6/1

往期回顾:文学原创·《五月虾正红》 作者 黄大强、朗诵 几度枫红


作者简介:

黄大强,1959年生,长期从事金融工作,历任农商行主任,科员,现已退休。平时爱好写作。其代表作《回忆我的母亲》发表在《潜江日报》。

黄大强原创散文作品

免责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