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逆子?

 昵称75600569 2021-06-02

昨天我在微博热搜看到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啊!我国的家庭教育法草案在2021年1月20日上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

草案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条款,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这条内容,真的令我们这些儿童心理科普人精神为之一振啊!至少我们在呼吁大家不要体罚孩子的时候,除了科学研究,又多了一条法律依据啊!

讲到这里,你们肯定也想到了我今天要反的是什么鸡汤了!

对,就是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之类宣扬家庭暴力有效的育儿鸡汤。如果要对鸡汤的毒性排名,这类鸡汤肯定进入前三名。

很可怕的是,还有很多有知名度的所谓专家,还在运用自己的公知形象,在大肆宣扬体罚的必要性,这我就不知道是无耻还是无知啦!比如说,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就说过“不要对孩子让步,该揍还是揍”。

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医生,每当我听到有人宣扬那种 “不打不成材”的暴力育儿言论,就会心里一惊!21世纪都过了20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在大肆鼓吹这种早就被心理学界否定多年的育儿方式,甚至这种被大量证据揭示明显错误的东西,却被好多人奉为金科玉律。

当然,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必须搞清楚支持暴力育儿的家长他们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他们觉得体罚能让孩子变得顺从,规矩。“打”可以树立家长权威,让孩子害怕。有很多爸爸在跟我聊天的时候,喜欢用一句口头禅:“啊呀,我家孩子现在还是怕我呢!我一瞪眼,他就老实了。”说的时候还不时地流露出得意的表情。好像他们认为,只有“怕”才教育得了。

其次呢,他们认为体罚可以激发良好的行为。如果孩子学习偷懒,我打了孩子,他就不敢偷懒,乖乖改正,效果立竿见影了,多好啊!

最后,他们认为体罚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坚强,长大了不那么脆弱。

好,针对这三点理由,我们用实证和数据一起帮大家分析分析

暴力育儿法的副作用何在?



首先,我们先来看体罚能不能让孩子更顺从,更有规则感呢?2002年心理学家格尔沙霍夫(Gershoff,2002)总结了大量关于体罚的研究发现,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短暂的顺从。但它的副作用巨大,会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

除了被打伤这种身体的物理伤害之外。童年时期的体罚会阻止道德感的形成,让他们更加信奉丛林法则。如果体罚的方式粗暴,会引起亲子关系恶化,儿童学习攻击性行为,也就是孩子也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而长大以后,他们会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酒精依赖,也更可能会去虐待配偶和自己的孩子。

当然啊,这个结论刚开始也有人怀疑。他们说:你说体罚会造成孩子更有攻击性。那是不是有一些天生就更有攻击性的孩子,喜欢欺负别人,所以才会容易讨打呢?如果是那些乖孩子,可能也就不容易被体罚了吧。

针对这个质疑,从1997年开始,很多大样本的研究针对的是小时候很乖的孩子,想搞清楚他们被打以后会不会变得有攻击性。心理学家从3岁开始,一直跟踪到这些孩子上高中。最终的结果发现,儿童受到的体罚越多,他们就会越具有攻击性,越可能成为反社会性人格的成人。这其实就证明了,确实是体罚造成了儿童攻击。

今天你在家只用拳头和孩子讲道理,明天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也不讲道理只干架了。

家长们的第二个期待,体罚能激发孩子的良好行为。不过这又要让这些父母们失望了。

心理学家维斯等人(B.Weiss,1992)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时候,体罚会招致愤怒和怨恨。一旦产生这种情绪,儿童将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有多痛苦,而不是我犯了什么错上面。受体罚的孩子改正的动力会减弱。反正我都已经被体罚了,干嘛还要改呢?你想想看啊,在你非常愤怒的时候,就算别人说的道理再正确,你能听得进去吗?而如果是孩子是自己发现的错误,他们反而会有改进的自然动力。

伟大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就发现,如果在一个公司对个人的错误进行严格的追责,不但不会提高这个公司的生产效率,降低错误率。反而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就是员工破罐子破摔,无所谓了,不就是扣钱吗?反正也没多少。第二,就是让他们没有动力去创新,反正做得多错的多,干脆保守一点。所以,后来很多的公司都取消了精准的对个人追责,而改成了对团队整体奖惩。

养育孩子也是一样,体罚越用的多,效果就会逐步减弱,甚至还会让孩子故意犯错。而且体罚会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通俗的来说就是“越打越蠢”。到了青春期,当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进行反抗时,那些曾经依靠体罚教育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威信将会下降到最低的程度。出现完全管不住的现象。所以,棍棒底下出逆子的几率要远远的大于出孝子的几率。

第三个期望,体罚能让孩子变得坚强,我就不再这里说了,请听《育儿反鸡汤》第九集朱丹老师的节目,温室的花朵真的经不起风雨吗?

解药在哪?



好,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体罚获益不多,而危害极大。那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不用体罚那用什么方法来替代呢?

其实,在科学育儿方法中,能够替代惩罚的方法有很多,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在这里,我仅给大家介绍一种惩罚的替代法叫做“诱导技术”(Induction Techniques)。

它是通过和儿童制定规则、分析后果来引导我们希望出现的行为。它包括了5个步骤:设定限制、说明某些行为的合理结果、解释、讨论以及帮助儿童确认什么是公平

我举个例子啊:

假期的时候,小朋友答应你今天只玩一个小时的游戏。结果你出门三小时以后回来,发现孩子还在玩,这就意味着孩子违反了之前约定的规则。这时候你就需要告诉他:“你今天玩游戏超过了我们约好的时间,所以接下来的两天,你就没有玩游戏的权力了,等到两天以后才能恢复。”(当然,如果你们之前就约定过,违规的后果,那就更好了。比如,家里的惯例就是,玩游戏超时自动限制将来两天的游戏权)。这就是设定限制阶段

当然,这个时候很多孩子就会开始用吵闹、生气来提出抗议,想要打破之前制定的规则。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坚持,不管孩子怎么吵闹都不能被他威胁。等他平静的时候,你需要坐下来和他好好谈谈,这一次为什么限制2天不玩游戏这个行动是必须的。这个理由可能有很多:比如,你的游戏超时占用了本来计划的锻炼时间,缺乏运动会变得肥胖或者说你长期低头会引起颈椎问题。不管什么理由,你都需要给出个合理的解释。当然,这时候孩子不一定能够完全听懂你的道理,这时候还需要进行下一步动作。

那就是,什么是公平。比如,你问:“如果我们约好的事情,可以随意被打破的话,你觉得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呢?”、“如果妈妈每次答应你的事情都信守承诺,而你答应我的做不到,这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呢?”然后,让孩子去思考。

最后,你还需要再强调一下,在玩游戏这个事情上我们之前约定的规则是什么。什么时候是游戏的限制时间,而哪些时间,达到哪些条件,玩游戏是被允许的。其实这一套方法的核心,就是规则。一切的行为,就是为了维护规则。

做好铺垫后,等下次孩子抱着手机不放的时候,你可以说:“宝贝, 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不遵守会怎么样?”这里大量的工作在于前面的一系列铺垫,而不在于最后等到孩子违规了去执行体罚。

当然,关于替代惩罚的方法还有很多。像忽略法、CBST对话技术、故事治疗法等等,都是有实证基础的科学方式。想了解更多,欢迎加入托德育儿俱乐部👏

好,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我们要坚决和体罚孩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say no。

爱孩子,拒绝暴力,让他们在安全感中成长;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有边界、有责任感。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