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自恋的标志就是爱自拍。 而艺术家们的自恋技高一筹,他们有独特的一套“自恋”方式。 画家的自拍就是他的自画像--因独特的个性而凸显价值。 为此,许多艺术大师做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想出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方式“搏眼球”。 和博物君一起去看看大师们是怎么通过“自拍”博眼球的吧! NO.1 掌握左脸法则,更上镜 如果大家喜欢看中世纪的肖像画,就会发现,艺术家们也都偏爱左脸。 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等展现的都是他们左脸。 图片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 图片作者:扬·弗美尔 1973年,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Mc Manus和Humphrey曾在《自然》上发表过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他们在对1474幅16世纪到20世纪的西欧肖像画观察后,发现约60%的肖像展现的都是其左侧脸,而只有40%展现的是右侧脸。 虽然并不清楚是艺术家们告诉模特们要展现左脸,还是模特们自己选择了这种姿势来展现他们更有表现力的一面,这种偏爱左脸的趋势确实是存在的。 文森特·威廉·梵·高 自画像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自画像 玛丽·罗兰珊 自画像 艺术家为什么更青睐左脸? 有三种猜想: 第一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画家身上,认为用右手画画的画家更容易画左侧脸。 都是右手拿画笔,这样容易将肖像画的左侧脸画出来。 弗朗西斯·培根 自画像 第二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观看者身上,认为观看者的知觉存在左侧视野偏好。 所以画家投我们所好,将肖像的左侧脸展现在人们的左侧视野。 人的右半球大脑在对情绪信息的感知上具有优势,而根据左右交叉的原理,右半球大脑掌管着左侧视野,所以我们更容易感知左侧脸的情绪信息。 荷尔拜因 自画像 第三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肖像画中的人,肖像画中的人偏好展现其左侧脸。 左侧脸的情绪信息更多,心理学家假定肖像画中的人自发地懂得这一点,因而偏好展现其左侧脸,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 毕加索 自画像 毕加索 自画像 蒙德里安 自画像 埃德加·德加 自画像 鲁本斯 自画像 马蒂斯 自画像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自画像 安格尔 自画像 迭戈里维拉 自画像 莫迪里阿尼 自画像 德拉克罗瓦 自画像 毕沙罗 自画像 奥托·迪克斯 自画像 马克斯·贝克曼 自画像 埃米尔·伯纳德自画像 在中世纪的环境下,很多肖像画都会画左脸。 不只是艺术肖像画存在着“左脸原则”现象。事实上,不只是艺术家们偏爱左脸,大部分人也同样如此。 种种迹象表明,“自拍”要想美,左脸拍得肯定比右脸美。 更有趣的是,研究也发现许多女性在拍照的时候,都希望稍微侧脸拍照,因为她们会在某个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侧脸会比正面好看,而其中左脸又会比右脸好看。 看了这些,你在拍照时,也不妨试试“左脸原则”吧。 NO.2 摆一个特别的pose 约瑟夫·杜克鲁埃(Joseph Ducreux),是18世纪的一位法国画家,因其独树一帜的自画像而闻名。 相对于为路易十六的宫廷创作的正式肖像,表现各种夸张表情的搞笑自画像才是广为人知的网络迷因。 以各种夸张表情的搞笑自画像被广为人知,还有点可爱。 约瑟夫·杜克鲁埃 自画像 画中人物头戴白色居家帽,穿着大红色的外套,仰头伸懒腰,大大的啤酒肚,打出着哈欠,眼神瞟向画外,表情搞怪。 约瑟夫·杜克鲁埃 自画像 人物将食指放在唇上,露出警惕的眼神,像是在说快速安静下来。 约瑟夫·杜克鲁埃 自画像 头戴宽檐毡帽,面带自鸣得意的笑容,皱纹满脸,左手紧握拐杖身体后仰,右手指向观众方向,有一种“笑的就是你”意思。 约瑟夫·杜克鲁埃 自画像 艺术家表情包大放送,身穿红色外衣,增强了场面的戏剧化和血腥暗示,一脸的惊讶和惊悚之色,右手掌全开,有别过来和绝望的意味。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法国画家,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 居斯塔夫·库尔贝 自画像 库尔贝最著名的一幅自画像是《绝望的男人》:画中,他双眼圆瞪,好像很惊恐的样子,两只青筋暴凸的手挠着浓密的头发。 但这不是真正的恐惧,而是高度的自信和亢奋。 撩头发,抓头皮,这类自拍秘籍早在一百多年前库尔贝就玩过了。浓浓的放荡不羁气质从画里渗透出来,挡都挡不住: 没办法,哥即使是绝望的样子也能帅炸天际。 除了放荡不羁的气质,偶尔还故作深沉忧郁······ 居斯塔夫·库尔贝 自画像 居斯塔夫·库尔贝人物油画《抽烟斗的人》是1846年所创作的一幅油画。 观者可以从这幅居斯塔夫·库尔贝人物油画《抽烟斗的人》画像上了解到居斯塔夫·库尔贝确实是一个自负的人。 而自负的表现正是由那种敢于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的坚定信念所决定的,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库尔贝。 居斯塔夫·库尔贝 自画像 库尔贝就是绘画领域写实主义的鼻祖,自称“法国最骄傲的男人”。 又帅又会画,当然少不了画自己了! 比起那些一本正经、枯燥无趣的自画像,库尔贝的自画像可炫酷多了。 NO.3 成为自己作品的故事的一分子 有的欧洲画家很喜欢把自画像融入自己作品的故事背景里,画家本人成为一个作品场景里的一个角色,博物君觉得很有意思。 这是西班牙画家戈雅为国王查理四世一家画的画,画面的左后方,有一个灰暗的人影隐没在背景里,那就是画家本人。 戈雅把自己画进去的原因,并不是单纯地想出镜混个脸熟,而是因为这一家人一共有13位,但是“13”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中不是很吉利,所以戈雅就跑到画里面凑个人数啦~ 画家凡·艾克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里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 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阿尔诺芬尼夫妇夫妇俩的肖像。 如此美好神圣的场面,凡·艾克当然不能错过,于是他把自己也画进了画里。 大家看墙上的那面镜子,里面显示出来的刚好有三个人,那个蓝衣服的男子就是在他们对面作画的凡·艾克了。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扬·凡·艾克为何要将自己也画如其中,或许是为了防止伪造,也或许是他独特的签名方式。 这幅巨大的壁画是以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50多位大学者,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 他也把自己画进了画里,象征着艺术登入智者殿堂。 就在画面的右边,一群学者拿着手里的地球仪在激烈地讨论着,但是拉斐尔在旁边一幅漠不关心的样子,静静地看着他们辩论…… 这幅《夜巡》是伦勃朗的代表作,作为艺术史上著名的“群像画”,伦勃朗描绘了许多手持步枪的士兵。他们收到队长的命令,正准备整装待发,进行巡逻。 在画面的最左边,伦勃朗把自己cos成了一个士兵,想混进这个队伍中搞个大新闻。从自画像中逐渐沉稳和丰富的眼神,我们能感受到生活带给他的历练。 同戈雅一样,委拉斯凯兹也是西班牙著名的宫廷画家。在这幅《宫娥》中,委拉斯凯兹也把自己“入镜”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仔细地看后面墙上的镜子里的人物,他们就是国王和王后,也就是这幅画最主要的观赏者。 帮小公主画像的画家本来应该站在她对面才对,现在却站在了小公主的后方,委拉斯凯兹机智地利用“观看角度”的转换,让身为观众的我们也跟着国王和王后一样仿佛如临现场,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 镜子映现画中的画家正在画的模特儿们。它也透过暗示、使真正的维拉斯奎兹作画时所在的地方变成可见的。而这个位置和我们现在所站、观看完成的画作的地点相同。 画家一般都会不由自主地观察描绘自己。 十四十五世纪的画家,开始把目光转向镜子,他们画之前的人没有画过的一个类型:自画像——审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作为人在这个世界的存在。 其实自画像不只是画家对自己样貌的研究,更带来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 自画像,在此意义上,等同于一段最旁若无人的内心独白,“认识你自己”。 “只要看过那些图画一眼,你也会渴望这么看自己,你也想要相信自己与众不同,是个独一无二的、特殊而又奇怪的有生命之物。” ——《我的名字叫红》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