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说第七季第七周观后感

 象忆图书馆 2021-06-03

四学者论代孕合法化:公平、剥削、多元社会,有偿、无偿及滑坡风险


上一周两场辩论都非常精彩:

第一场:

该不该对孩子说“我们家不富裕?”

第二场

奇葩星球开发出新科技,人们可以自由买卖时间,该不该支持?

这两场我都特别感兴趣,听完后意犹未尽,收获颇多!

第一场在我看来探讨的是我们怎么当父母,怎么教育孩子,怎么看待金钱。

第二场在我看来就是前段时间讨论的沸沸扬扬的代孕问题的抽象版本。

I    该不该对孩子说“我们家不富裕?”

辩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其实辩论的问题常常没有简单的答案,但辩论却需要将其收束到二选一之中。

所以,在辩论过程中,辩论双方都在使用启发式问题!

所谓启发式问题,是《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创造的一个术语。顾名思义,就是这个问题可以启发我们,让我们获得某些洞见,从而对另外一些问题能够自我感觉看得更清楚,更能清楚地回答。

而利用启发式问题来回答目标问题,采用了替换的策略。这一策略是解决数学题的一个好方法:

替换的时候,往往是用一个更简单的,我们觉得更好把握的问题,替换更复杂的,更难有清晰答案的问题。

我们经常使用替换策略。

当我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们求助于专家,选择从众。

不需要专家向我们解释清楚,分辨明白,我们就要个答案。“你说怎么办吧!”

这时我们将对于问题的研究替换为听从专家的意见。

也许,听《奇葩说》辩论,也是解决我们困惑的一种替换策略。

我们看我们直觉选择的持方,如何被辩护,看我们直觉反对的持方,如何被驳斥。

我们将分辨真理的问题替换为看谁辩论更精彩,更打动我,更让我觉得有道理。

辩论真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吗?

我觉得不能。

因为该不该,需要看约束条件,看追求的目标,而这些都具有特殊性。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依情况而定。

譬如这个辩题,辩论者其实也都在替换辩题,有时替换的很巧妙,很打动人。

譬如张踩铃的表达:

讲的非常动情,也很打动人。她想通过这番表达表明这么一个道理:

也许现在你确实家庭经济窘迫,面对熊孩子的求索无度,挥霍浪费,你会非常崩溃,认为孩子不懂事,于是情绪失控,以家庭不富裕的实际情况为理由,发泄自己的崩溃情绪。

而这种发泄常常是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搞清楚事实,是一种推诿责任的行为。

讲的有道理么?很有道理。

反映出有一部分家长以家庭不富裕为借口,粗暴指责孩子,发泄自己的挫折感与对生活的不满情绪。

后者显然是要不得的,于是作为说辞的“家庭不富裕”,也就同样很讨厌。

作为听众,如果将这两者建立强相关,那么自然认为不应该说家庭不富裕。

再来看席瑞的表达,说的也非常精彩。


席瑞谈的是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感受,结合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显得颇有说服力。

他营造的情境是,作为家长的,其实对孩子挺好的,基本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但面对经济压力,也忍不住抱怨一两句,大概期待孩子对于得到的玩具,花出去的钱都更加珍惜,不要挥霍浪费了,要物尽其用。

这也是蛮普遍的亲子互动。

孩子没钱,家长有钱,但两者对于需求的感受不同,对于金钱的感受不同。家长想让孩子体会赚钱的不容易,所以难免给钱的同时,也叮嘱一句;或者在推脱,争论不该花那个钱时,进行论证。

而孩子的感受则是在要钱这件事上,其实是达到目的了,但同时也听进去了父母的抱怨,所以对于花钱这件事,没有最初的纯粹的觉得值,觉得爽的感受,还有了对父母的亏欠感,甚至也许有些道德上的自我谴责。

席瑞讲的是一个好孩子,懂得体恤父母的好孩子。

听众中的孩子自然也大多会这样自我认识。也同样会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亏欠感!

再加上中国传统孝道的强大说服力,我们作为孩子的都难免感受到父母之恩深重难报!

读幼儿园时,孩子就会学习古诗《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报不完的,所以亏欠感深重!而如果父母有过这样的抱怨,孩子是不是会过早地成熟?丧失了快乐的,无忧无虑地童年?

而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这不也是父母的愿望么?

这就是后来导师蔡康永老师强调不应该说的立足点,尽管刘擎教授指出,无忧无虑的童年,本身就是一个迷失,并且引出了写作《娱乐至死》的波兹曼的另一本经典:

看到没?

如果将该不该说我们家不富裕,替换成该不该让孩子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那么答案不就很明显了吗?

说我们家不富裕,会导致孩子亏欠感增强,进而使得童年早熟,不能无忧无虑。

为了不让这种事发生,所以不要说我们家不富裕!

这就是语言的魔力,将复杂的因果关系,甚至不成因果,仅是概率相关的两件事:说我们家不富裕与孩子丧失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转化为强因果,给人感觉前者是导致后者的充分必要条件。

说了,孩子就肯定不再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不说,孩子就一定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这两个判断当然是很荒谬的,但是听完后,就可以启发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刘擎老师引用波兹曼的书,想论证后者的荒谬。

而前者的荒谬,其实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得知。

当然,席瑞说的没有道理吗?

有道理,也许他自身就有这样的感受;

也许那些敏感的心灵面对期待他们早熟懂事的父母,就有这样的感受。

但没有这些条件,仅仅这么一句话,并没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后来,在自由辩论中,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叫:

父母没有愧疚感,孩子才不会有亏欠感!

也颇具启发。

再看正方,正方一辩正常发挥,讲的也还不错。但后面两位,傅首尔与黄执中实在太强了,确实就如反方评价,就像坦克碾压机,充满了语言上碾压的力量。

其实语言上的碾压,也许是个性及知识,思考魅力的体现吧!

傅首尔是很有个性魅力的

展现出倔强顽强的成长斗志!

我仍然记得之前一期,谈到吹过的牛,怎么辛苦也要将其变为现实的阐述!

很励志!

然后傅首尔又能用非常生动形象,让人感觉亲切不做作的语言将其充分展现出来!

这就成了她碾压的实力!

至于黄执中大神,我太喜欢听他讲道理了。

深刻,有道理,能让人听进去!

这就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能将两者结合起来,那真非常人!深刻,往往难懂,或者显得曲高和寡;

能让人听进去,则需要接地气,反映真问题,不能掉书袋。

黄执中就有这个本事!

谈论什么是好的热爱,什么是不健康的热爱,三张PPT碾压对手;

这一次,谈论三个道理:

谈出来,不仅可以向孩子解释,也在向自己澄清,谈着谈着就释怀了!(哪怕是亲人离世的悲痛)

不说,想着为对方好,做父母的总等着孩子的感激,做孩子的总等着父母的道歉,并不好,是一种不信任,不接纳,不亲密的攻击行为;(很不客气的评论,这种表里不一是有病的行为)

家庭中,最关键的在于同频,同悲欢,而要同频就需要交流,沟通,需要进行关键对话,谈不谈比是否谈的好更重要!(没有展开的是,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储蓄是富裕的)

总之,这场辩论,我个人受益最大的,觉得听完长见识的部分就是黄执中老师的这一段,堪称论述的经典!

太具有道理的碾压性了!

而正方的这两尊大神,那真是面对蔡康永老师的奇袭,不带怕的,好像这一期标题中列出的一个八卦看点,就是傅首尔反奇袭了蔡康永老师。

最后,李诞讲了亲身经历的段子。一位有着私人飞机的富豪,面对将波音747改成私人飞机的沙特富人,向其真心抱怨自己太穷了!

以上是对整个论辩的观后感以及分析。

我自己是坚定地正方,觉得应该告诉孩子我们家不富裕。

当然这个坚定是因为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富裕!:)不过傅首尔说得好,大概90%的家庭都觉得自己不富裕。

相对于无穷的欲望,只拥有有限的资源的我们,哪怕马云,扎克伯克,贝索斯,比尔盖茨,也确实不富裕!

我持有的理由,来自于最近听李玫瑾老师谈育儿。

要知道李玫瑾老师是犯罪心理学专家。

她讲育儿讲的特别接地气,再考虑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将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人中龙凤这些高端目标之前。

首先其实是要有底线思维,要培养孩子:

不犯法,不自杀!

当然,这也是特例,但确实是基石。而打好基石,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考虑孩子是否有亏欠感之前,还要看到不要将孩子溺爱到放纵的程度。

李玫瑾老师讲的好:

六岁之前一定要狠狠拒绝孩子一次,其再哭闹,都没关系。

但等到13,14岁,孩子如果一直没有遭受过拒绝,父母总是有求必应,而这时突然拒绝,他是知道威胁的,因为生活教育他,父母的爱,就是威胁的把柄;

而他也许还没有搞明白生命的含义,并不真切知道死了,就死了,就再也没有未来。

所以时不时看到这样的新闻,听到这样的悲剧,父母不准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早恋/看小说.....,孩子以死相抗!

李玫瑾老师还讲了另一点:

教导孩子延迟满足!

方法是,孩子3岁之后,自己挑玩具,但不要马上给他买,而是告诉他家庭不富裕,赚钱不容易,父母需要加几个班才买得起,所以也请孩子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能够更听话,给劳累的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做做家务等等。

最后才给他买。

这个方法,我亲身试用,挺好的。

讲的,就是告诉孩子我们家不富裕!

其实,我觉得这个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教会孩子延迟满足!

教会孩子好的东西需要等待,努力与交换!

这样孩子才能知道珍惜,珍惜买来的玩具,珍惜父母的努力!

所以,在我看来是否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家不富裕?

其实有许多情况:

1,家里确实不富裕,孩子的需求真的无法满足;

2,家里谈不上富裕,孩子的需求也可以满足;

3,家里真的很富裕,孩子的需求可以加倍满足!

也许最需要思考的是第2种情况。这也是李诞的解题,谈的其实就是中产阶级如何育儿的问题。

我们家不富裕,不代表一定拒绝购买,也可以是延迟满足。

而这就可以避免反方担心的,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导致的管窥效应!

什么时候不应该说我们家不富裕呢?

1,就是为了敷衍孩子,贯彻自己的心愿;

2,为了发泄情绪,表达对生活的不满;

3,传递让孩子认命,对生活逆来顺受,别做不切实际的白日梦!

.........

这些时候要深思!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记忆深刻,是一位女儿,同时是姐姐写的。

她自己从小懂事,估计父母有些重男轻女,对于她反而是穷养,凡事精打细算;对于她的弟弟则是什么都给最好的,满足其各种心愿。

然后文章的转折或让人意外之处是:

作者生活也还好,

但没有弟弟好,弟弟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怕失败,相信有父母兜底,心理上有足够的安全感;

弟弟敢于借杠杆投资,风险偏好更高,买房子买大的,一次到位。.......

总之,弟弟不仅没有因为父母的骄纵而成为妈宝男,反而更好地成才,成长,形成了更具魅力的个性!

这篇文章给我很深的印象!

所以也略记下来,供参考!

---------------------------

II 是否应该允许奇葩星球新科技,自由买卖生命时间?

我的解题,就是立马联想到代孕的伦理,是否应该允许代孕合法?是否应该允许代孕商业化?

现实的世界是有的地方不合法,有的地方合法,甚至允许商业化!

我自己认真思考过:

代孕是否符合道德?

认真阅读过专家的探讨:

四学者论代孕合法化:公平、剥削、多元社会,有偿、无偿及滑坡风险

并且,我在听双方辩论之前,重新认真听了一遍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的一篇:

代孕的伦理

万维钢:关于代孕,我们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https://www.sohu.com/a/446457857_273356

万老师的这一篇完全可以用作这场辩论,里面的观点也确实被臧鸿飞,陈铭,刘擎老师给予了生动,充分的表达。

并且在文中表达了市场以及科技对于减少稀缺的作用,而代孕这种商业化并不会减少整体的稀缺。

所以,奇葩星球这个新科技,不应该被商业化利用。

在整场辩论中及万老师的文章中,一位伦理学家的思考都是绕不过去的!

那就是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

他还有两本书,一本是成名作,两本都与这个辩题可以联系起来:

我是重听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才搞懂完善的代孕商业化到底伤害了什么

它伤害了我们对社会的观感。

金钱数量的不平等并不代表金钱效用的不平等。这是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是不能用钱买到的。

 一个金钱的效用很有限,有钱人不能为所欲为的社会,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而这就包括富人要像穷人一样面对生老病死,面对生孩子的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的比较是多维度的。你钱多可是我学问大,你漂亮可是我强壮。

金钱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人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追求,人们的生活比较自由。

但如果说金钱什么都能买到,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花钱可以优先排队、可以雇用别人替你当兵、可以购买陪伴服务、可以整容、可以对后代基因定制、可以保送子女上好大学,甚至可以不必亲自生孩子,甚至可以购买寿命的话,钱就太有用了。

这样的社会就成了单一维度社会:任何两个人站一起,只要看看谁有钱就行了。那你追求别的就没意义了,你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只想着这值多少钱。

我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会很痛苦。

其实我们真正担心的还不是那个有钱为所欲为的社会明天会不会突然出现,我们担心的是变化趋势。

我们希望社会往越来越平等的方向走,担心社会往不平等的方向走。

总而言之,金钱数量的不平等有时候能在长期促进金钱效用的平等,但是效用的不平等就是不平等。我们喜欢平等。

对平等的追求也许是一个非理性的执念,但是既然我不是巴菲特,我选择站在平等这边。

-------引自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

因为重听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在先,所以听双方辩论的时候,仍然感佩于陈铭老师语言的力量,能够将这个道理如此生动,有力地展示。

但在思想深度上,并没有听到什么新鲜的内容。

反倒是蔡康永老师坚持正方立场,说的一番话让我深思:

他的核心意思是从他个体的角度看,尊严,平等,神性这些大词已经无法打动他,他觉得我们在人生中,隔三差五,就会问自己:

生活,生命有什么意义?

翻遍哲学著作,哲人的思考没有给他满意的答案,所以他觉得人生可以没有意义,但也许值得追求的是获得有趣。

在有趣这个维度上,长度有时也许不重要,也许其他条件的满足更重要!

与之相映成趣,因为写过“人生不值得“,总被人误解成宣传丧文化的代表李诞

首先肯定陈铭,刘擎老师讲的精彩,但转而将评论回到对于李佳洁个人成长经历以及那时感受的评点:

李佳洁有过觉得死了算了,既没有钱,有没有人爱的日子---估计了无生趣!

李诞劝说,千万别那样想,活下去,会有变化的,想法会改变,当你生命的长度够长,经历够多的时候!

总之,很棒的两期奇葩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