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王沾云 壹 临窗而坐,遥望烟波浩渺的汨罗江,总觉得眼前正有一个身影,临江而站,捋须远眺。隐隐约约之中,仿佛有断断续续的铿锵诵读之声在耳边回旋——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这是屈原穿越时空来到汨罗江边吟诵《天问》?还是今人在汨罗江边模仿屈原的样子吟诵《天问》? 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在是与不是之间,《天问》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把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总体认识,提炼升华成诗的艺术,文学情思犹如奔涌不息的汨罗江水,在悠长的时光里荡漾,闪烁着经久不息的思想光芒。 在《天问》里,屈原以渊博的学识、超人的睿智、切身的体会,向天发问,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屈原对天发问的铿锵声音,在时间的长河里,已经荡漾了两千多年。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无不包含在他铿锵发问的声音里。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无数佼佼学人,都在努力探究其中的微妙,但终不能通解。 经过汨罗江滔滔江水两千多年的荡漾,《天问》蕴藏的所有难解之谜,都变成了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在无限绵长的时间和无限宽广的空间里,屈原一声又一声的对天发问,都是触动人心的悲怆呼号——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贰 临窗而坐,煮一壶茶,静静地品读《天问》。 氲氤的茶香弥漫《天问》瑰丽的诗句,我仿佛看到,屈原正头戴高高的高山冠、腰系长长的佩带、身穿用荷叶裁制的上衣和用荷花缝制的裙裳,站在汨罗江边纵目四望,悲怆地对天发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透过屈原的对天发问,我看到了一个词语——“纷争”。我以为,在天地万物之间,“纷争”就是蕴藏在屈原对天发问中的“天道”。 天道是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这种运行规律,在表现形式上就是事物之间的纷争。世间万物,都是在永不停息的纷争中,不断地发展变化推陈出新。 透过屈原的对天地万象的发问,我看到—— 在天地尚未形成的时候,宇宙是明暗不分的一片混沌。迷迷蒙蒙浮动之中,开始出现了天地之间的纷争、明暗之间的纷争。于是,有了天在上、地在下的平衡,有了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在反复不停的纷争运动中呈现的平衡。这种平衡,是昼与夜、日出与日落、清晨与傍晚、月圆与月缺的往复循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平衡中,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不停地纷争过程中,不断地交替变化,最终形成了天地万物。在阴、阳二气的交替变化中,当阳气占主导时,人的生命就诞生了,当阴气占主导时,人的生命就终结了。 天地之间,昼夜往复,阴阳交替,生死轮回,都是因纷争而起,都是因纷争而息。 人立天地间,何偿又不是因纷争而起、因纷争而息呢? 这,就是蕴藏在屈原对天发问中的“天道”。 叁 临窗而坐,细细品读《天问》,仿佛跟着屈原品读远古的历史。 透过屈原的对天发问,我从那些遥远得成了传说的历史中看到,在屈原提出的所有问题中,都镶嵌有“纷争”这个词。我以为,在氏族社会的远古历史里,“纷争”就是蕴藏在屈原对天发问中的“世道”。 世道是人世兴衰的运行规律。这种运行规律,在表现形式上就是人世间不断出现的各种纷争。社会的推进,都是人世间在永不停息的纷争中,不断地发展变化推陈出新。 透过屈原对人世兴衰的种种历史传说的发问,我蓦然发现,史书上一直称颂的帝位“禅让”,其实就是一种因为纷争不断而作出的无奈抉择。 帝位“禅让”的纷争,由鲧、禹治水的传说拉开——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屈原的这段发问,透露了一个充满纷争的历史事实—— 帝尧执政的时代,有两个实力相当雄厚的部落联盟。一个是以凤凰为图腾的氏族酋长和部落联盟长舜,一个是以鳖为图腾的氏族酋长、统领着蛇氏族、龟氏族、泥鱿氏族的部落联盟长鲧。他俩实力雄厚,均有可能取代帝尧成为帝君。 在帝尧年迈体衰之时,黄河河水泛滥,威胁天下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治理水害,迫在眉睫。 派谁去治水呢?帝尧已老,不可能亲自出马。 众臣先是推荐帝尧的儿子丹朱,帝尧认为丹朱治不了水。众臣就推举鲧,帝尧觉得鲧不适合。众臣还是坚持让鲧去试一试。帝尧迫不得已,只好派鲧率领众氏族和部落去治理水害。其实,帝尧之所以不想派鲧去治理水害,是害怕鲧通过治水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壮大自己的实力。 鲧在治水过程中,积极采纳蛇、龟等氏族首领的主张,采取筑坝挡水的办法治理水害,不但提升了自己在部落联盟中的威望,还增强了氏族之间的团结和部落联盟内部的团结。“鸱龟曳衔”一句,形象地把这个事实表现了出来。 这正是帝尧担心的事。为了牵制鲧,帝尧将舜召进朝廷辅佐自己打理朝政。舜虽然是地方部落联盟长,却是帝尧的女婿。 在世人眼里,舜是一个有能力、人品好的人,以孝顺闻名四方,三十多岁时就被举荐当了部落联盟长。正因为如此,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尧不姚告,二女何亲?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屈原的这段发问,说的就是这个事实。 舜来到朝廷后,用帝尧的名义号令天下。先是以鲧治水没有成功为由将他囚禁起来,接着组织兵力围剿追杀鲧的部落,削弱鲧的势力。鲧被囚禁三年后去世,又继续派他的儿子禹去治水。目的就是要让禹和禹的残部,在治水中自行消亡。越是这样剿杀,鲧在自己部落民众中的地位就愈加崇高,成为部落联盟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正是因为如此,禹在治水过程中才会得到各路部落的鼎力支持。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屈原的这段发问,说的就是这个事实。 禹在父亲治理九年的基础上,率领自己的氏族和部落,齐心协力,挖沟开渠,把水导入东海。经过十三年的艰辛治理,禹终于治好了黄河水害,不但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的繁荣发展,而且各路势力都归顺了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屈原的这段发问,说的就是这个事实。这段发问,形象地再现了禹成功治水的显赫功勋。 为壮大部落实力,禹在治水过程中与涂山女结婚。通过婚姻,将自己的部落与妻子的部落合二为一,让势力变得更加强大。禹的氏族是以鳖为图腾的鳖氏族,涂山女的氏族是以蛇为图腾的蛇氏族,他们通婚,属于氏族社会“鳖女娶蛇男、蛇女娶鳖男”的玄武吉祥婚姻,能够让子孙兴旺昌盛。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欲同味,而快朝饥?” 屈原的这段发问,说的就是这个事实。这段发问,形象地描述了禹与涂山女在桑林间幽会、缠绵相爱的情景。“胡维嗜欲同味,而快朝饥”,既是两人真情融合的形象表达,更是两人为了生存发展和适应时代纷争需要而结成共同体的艺术体现。 虽然,禹成功治理了水害,而且还在治理水害过程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但等他凯旋归来时,朝廷已经易主。 因为,在禹全力以赴率众治水期间,舜在朝廷辅助帝尧打理朝政,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接班称帝成为众望所归。 帝尧去世后,舜就登帝位。帝尧的儿子丹朱不服,带领军队向舜开战,结果被舜打败。舜抓住丹朱后,没有把他杀死,而是让他给帝尧守孝三年。守孝期满,舜就把帝位让给丹朱。丹朱继承帝位后,得不到天下民众和氏族部落的认可。舜虽不是帝,却得到热烈拥戴。不久,舜在民众和部落的拥戴下称帝。 舜称帝后共在位三十九年。在位期间,舜一直担心丢失帝位而心忧忡忡。因为禹功勋显赫、威望极高、势力强大,在朝廷中位高权重,曾多次暗示舜把帝位禅让给自己。晚年时,舜更加担心禹篡位夺权,遂派心腹暗杀禹。暗杀失败后,迫于没有实力跟禹抗衡,舜只好找一个外出巡视的理由,把帝位让给禹。禹没有立即继位称帝,只是代行帝权。出巡不久,舜患病去世。三年孝期结束,禹假意将帝位转让给舜的儿子。各部落联盟长不同意,禹就顺应民意正式继位称帝建立夏朝。 尽管,在儒家文化几千年的浸染中,尧、舜、禹都是高尚无比的圣贤。但透过屈原的对天发问,我还是看到了,在史书记载的高尚背后,他们都有争夺地位、权力、财富的纷争过往。 圣贤尚岂如此,何况平民百姓? 这,就是蕴藏在屈原对天发问里的“世道”。 肆 临窗而坐,喝一盏茶,细细回味,苦涩中有些甘甜。 屈原的《天问》,古奥难读。细细研读几段,就搁下来,闭目回味,顿时觉得如饮茶汤,苦涩中有些甘甜。 透过屈原的对天发问,恍恍惚惚之间,我仿佛在屈原的带领下,穿越到了夏朝,感受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纷争。我以为,在夏朝历史中,“纷争”就是蕴藏在屈原对天发问中的“人道”。 人道是为人之道的本心本源。这种本心本源,在表现形式上就是人的个体或群体,为实现内心的欲望而挑起和进行的纷争。 透过屈原对夏朝成败兴衰的发问,我嗅到了历史纷争中散发的血腥味,看到了历史纷争中晃动的刀光剑影。 夏朝的纷争,从一开始就直接了当地挑起,从一开始就惊心动魄地进行。 争夺帝位,禹的儿子夏启,明目张胆,毫不遮掩。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棘宾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屈原的这段发问,把夏朝建国之初的纷争,描述得扣人心弦,也把夏启的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按照帝位“禅让”的惯例,禹在年老后,要找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接班人来接位。禹的儿子夏启和叔叔伯益,是最有可能的两个人选。 早年治水时,伯益是禹的得力助手,为禹成功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按辈分,伯益是禹的叔叔。比能力,伯益没有禹的儿子夏启强。 在禹的内心,是想把帝位传给夏启。但考虑到先前的尧和舜,都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能力和威望都很强的外人。于是,禹便设下一个计谋:先把帝位传给伯益,然后让夏启以伯益能力不足才不配位为由而举兵讨伐,通过武力把帝位夺回来。 禹去世后,伯益继位称帝。夏启马上带兵讨伐伯益。伯益兵败逃往箕山隐藏,夏启得胜称帝建朝。夏启称帝后,伯益率兵来讨伐。经过一场大战,伯益大败,被夏启生擒拘押,部下纷纷缴械投降,夏启建立的政权得到巩固。 纷争的结果,是伯益以失败终结了帝位“禅让”,是夏启用武力夺取帝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随着新朝代的建立,新的纷争也随之而来。 夏启夺得帝位后,通过各种方法,收集神药“九辨”“九歌”,广招美女佳人,整天寻欢作乐。 夏启的淫佚康乐,让母亲涂山女极为生气。夏启忍受不了母亲的管束,就下令屠杀母亲,剖腹刳肠,情景相当惨烈。夏启之所以要凶残屠母,是因为母亲不但威望很高,而且还掌握有强大的军队,担心她动用武力逼迫自己让出帝位,于是便起屠母之心遂有屠母之为。 从举兵讨伐伯益夺取帝位,到屠杀母亲涂山女巩固帝位,表明夏启对拥有帝位的意愿非常强烈非常直接。他想拥有,就必须争夺。谁阻碍了他行使帝权,谁就得去死。可见,在权力地位面前,夏启的人性凶残暴戾。但在儿子太康面前,夏启的人性却充满了柔情慈爱。一句“勤子屠母”,把夏启的双重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由于夏启耽于饮酒作乐,仅在位十年就去世了。去世前,他把帝位传给儿子太康。太康自小耳闻目睹父亲淫佚康乐,即位后比夏启更加荒淫腐败,成天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太康的五个弟弟趁机举兵内讧夺权,导致国内四分五裂。内乱稍稳,太康就带着家属、亲信离开都城去游猎。结果三个月后回来,发现都城已经被人攻占! 这个占领太康都城的人叫后羿。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寒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之迁之?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屈原的这段发问,把后羿夺取夏国都城后的纷争叙述得跌宕起伏—— 后羿是以乌鸦和太阳为联合图腾的东夷部落联盟长。 趁太康的夏国出现内乱,后羿出兵占领了夏国国都,剿灭了黄河附近的部落酋长河伯。河伯是以白猪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河伯的老婆雒嫔是以黑猪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后羿杀死河伯后,将他老婆和所有财产占为己有。随后,射杀大猪来祭祀天帝。以猪为图腾的氏族忌讳杀猪,但后羿偏要杀猪祭祀,以此来消磨河伯部落残部的精神和意志。 雒嫔极为聪明。她表面上委身于后羿,暗中却跟已经投降了后羿的河伯曾经的部下寒浞谋密。寒浞投降后,深得后羿宠爱。寒浞承诺,只要雒嫔跟他相好,愿意与雒嫔内外联合谋杀后羿。雒嫔周旋在后羿和寒浞之间,同时获得两个男人信任。最后,雒嫔和寒浞成功消灭了后羿的部落,寒浞成了部落联盟长。寒浞死后,他与雒嫔生育的儿子敖接任部落联盟长。 夏国都城被后羿占领后,太康与二弟仲康逃往东方。太康在逃亡路上病死,仲康继承帝位,曾几次举兵征讨后羿,但都由于实力薄弱而失败,最终被后羿囚禁忧郁而死。仲康的儿子相,继承流亡朝廷的帝位后,到处东躲西藏,最后还是被寒浞追杀而死。相被杀的时候,怀有身孕的妻子,从狗洞爬出逃回娘家“有仍”氏族,生了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在“有仍”氏族管理牛羊。敖知道后,多次派人去刺杀。少康逃到虞国避难,国君不但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把纶城赏赐给他作为封地。 少康以纶城为营阵,招集夏国逃亡的人民和一些贵族,率领忠于夏朝的部落,出兵讨伐敖。敖荒淫残暴,淫佚其嫂,不得人心。少康的军队很快就攻克旧都,把正在与嫂子寻欢的敖杀死。中断七八十年的夏国,重新在纶城复国。复国后,少康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天下安定,夏朝再度兴盛。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汤何殛焉?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 屈原的这段发问,生动再现了夏国在纷争中亡国的情景—— 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帝王,是有名的暴君。在向部落掠夺奴隶、财富的时候,施国国君将妹嬉献给他作妃子。桀对妹嬉一见倾心,造倾宫,筑瑶台,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瑶台,以此作为离宫,终日饮宴淫乐,不理政事。桀的亲信伊尹,最初是妹嬉的陪嫁奴隶。桀因为非常宠爱妹嬉,就把伊尹培养成亲信。伊尹喜欢妹嬉,表面上非常敬畏桀,内心却一直想推翻他。伊尹在祭祀天帝时说,夏桀残暴,不得民心,灭桀兴商,是民心所向。他与妹嬉密谋,逐步瓦解桀的政权,与商汤勾结,促使商汤率兵伐桀,大战于鸣条。在这场大战中,桀败亡国,夏朝灭亡。绵延了470多年的夏朝,在纷争中结束。 透过纷繁的历史现象,蓦然明白,为人之道的本心本源,就是为实现欲望而引发和利用各种纷争。所有附在历史现象上的仁义道德,都是用以证明纷争对错的理由。 这,就是蕴藏在屈原对天发问中的“人道”。 伍 临窗而坐,品茶沉思,释卷远眺,烟波浩渺的汨罗江,在五月的阳光下,把历史的诗韵,荡漾成时代的哲思。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屈原的对天发问,是深邃思想的诗意表达。用现在的眼光来分析,其中蕴藏的道理却不难懂。 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可以长生不老,不管他采取什么方法来延年益寿,不管他的高寿年岁有多长,他最终都得死去。因为,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间的所有物质,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平衡,物质就以稳定的形式存在;阴阳失调,物质就发生变化,以另外一种新的方式存在。 人是世间万物的一种,生命的存在或者消失,都是阴阳变化交替的结果。生亦纷争,死亦纷争。这,就是天道。天道不可违,只有顺应天道,才能成就人生意愿。 天道如此,世道亦是如此,人道更是此。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世道役役,不要埋怨天命反复无常,想要惩罚谁就惩罚谁,想要成就谁就成就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彰其美,不乏其辞。一个人,只要他想做一件事或不想做一件事,都有充足的理由。制人,或者受制于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理由。人世纷争,都是如此。这,就是世道。世道不可辩,世道人心,都有道理。 世间纷繁,各种纷争起起落落。纷争的结果,有人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人走上了历史舞台,有人在欢声笑语中辉煌,有人在泪雨纷飞中谢幕。纷争的每一次起落,就是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在纷争的起起落落中,历史前进了,社会发展了。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天下没有永远的帝王。不管这个帝王如何受到天下人的爱戴和崇敬,都终将会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有新的帝王来接替他治理天下。帝王一旦登上历史舞台,不管他的品格如何、能力如何,都得绝对服从他的管束。能够成为帝王的人,都善于挑起和利用各种纷争成就人生辉煌。无论是走上历史的舞台,还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都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纷争来实现。 生而为人,都有欲望。不管是谁,一旦欲望强过理性,必然会为实现欲望而挑起纷争。为人之道的本心本源,在这一时刻,就是善用纷争成就人生。为实现欲望而在人世间不断地挑起和利用纷争的过程,就是彰显人道的过程。人道的好坏与优劣,无法在纷争中评说。纷争的结果,是成功者在成就人生辉煌的时刻,写就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这,就是人道的本质。 天地人间,纷争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纷争不可避免,但纷争却可调和。遵循阴阳平衡原理,减少纷争频次,弱化纷争强度,万事万物平和状态的时光,就会变得更长。 天问虽然难懂,但在五月的阳光下,天道很明,世道很清,人道很净,时代很美。 临窗而坐,再品一盏清茶,再读一遍天问,在天地人间平和的时光里,让光阴慢慢变老。 作者简介 王沾云,男,布依族,1971年12月生,贵州省安龙县人,现任贵州省黔西南州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0多万字,有50多件作品在州级以上评比中获奖。出版有报告文学集《我的父老乡亲》、长篇散文《家园记忆》《家园长歌》、散文集《人生如猪》、政论散文集《穿透时代的话语》等。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