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送这一篇,一来是因为这学期给社招班上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些想表达一下;二来也是因为我的那些学生这学期正在学《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这篇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存在于过去时空的东西,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回顾这些久远的文化,是因为我们能从那些久远的时空汲取前进的动力。 说传统文化有意义或者很重要,这样的评论实属太平常、太宽泛,关键点在于我们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传统文化有意义,或者我们能够从传统文化里学到什么?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明确学习目的就是应有之义。我们的传统文化折射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们一直在说复兴中华文化,这其中的“复”字既有“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指文化的更新,也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造,顺应时代气息创造出新的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今融合。 一 五四以来,无数先辈为中华文化承续和创新贡献了力量,在他们的内心里,一直希望找到—条能解决中华文化问题的道路,即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华文化传统问题,进而开创活的文化、新的传统。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跨越时空,回应我们当下与未来所面临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是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平静而理性地面对全球现代化运动带来的冲击,尊重和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同时,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是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保持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色,借鉴、吸收人类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提升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二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几经辗转,命运浮浮沉沉,有精华,当然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历史上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恢复我们的历史记忆,这对于提升我们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和价值观,重铸中国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等等都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点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历史责任。 总的来说,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我们的传统文化蕴含了如下基本精神: 1.和而不同。《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和而不同”是中华“和”文明中极有意义和超越时空的内容。《论语》记载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现实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共长所作的经典诠释和处世准则,也是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所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基本精神在后来万隆会议上也成为了我们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一大原则,即“求同存异”。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在我们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但塑造了中国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对于今天人类追求和平与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仍具有重要启迪。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放到当今社会,能够很好地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自然是按一定的规律运动,人也必须遵照天地规律去认识和改造自身,才能适应天地规律。当下,“天人合一”思想也为我们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我们的一切发展都只能是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而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3.包容精神。从中国历史的长河看,儒、释、道三家都有包容传统,其中儒家以传承夏、商、周三代文化为己任,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包容品格的重要体现。正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才使得我们中华文化不管遭遇何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文化不仅没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战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璀璨的中华文明。这也就是我们文化所具有的同化力量,正是这种“同化”力量,促使我们与人类其他文明更好的兼容与发展。 4.人格价值。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将内在的善向外扩展,使之变为道德意志,以“大丈夫”气概立于天地之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古以来,我们最是强调个人对整体的责任、担当。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体现了这种责任和担当。宋代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寓于政治关怀和社会关怀中的典型表达。 5.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的理念,既是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又显示了理想的社会政治境界。 6.人伦情怀。中国的传统文化,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是重视人伦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在儒家那里,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恰恰因为儒家倡导人伦之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越发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7.开放变革。《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是不缺少开放思想的。无论秦汉,亦或魏晋盛唐,甚或宋元明都曾不同程度地向世界展示了开放性。汉代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丝绸之路开通,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中华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面得到启示和丰富。明代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壮举。今天的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要实现长久的繁荣发展,要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拥有开放变革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 生处当今时代,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只是一件想脱就脱的外衣,它其实无声无息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生命之中。如果不了解传统,就很有可能无法理解中国的现实,更不要谈展望民族的未来。面临未来,我们既要“无问西东”,也要“无问古今”,既要融合,也要创造,这是我们对待过往的一种态度。 今天分享就先到这,谢谢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