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泌阳县香菇产业发展的一点个人洞见(上)

 lyan63 2021-06-03

应河南省泌阳县挂职科技副县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晓博士的热情邀请,4月22日,我踏上旅程,二度拜访这个中国北方香菇产业的起点县。
第一次到泌阳,是参加李玉院士的工作站挂牌仪式,那一次更多的是接触人而不是接触产业第一线。本次到泌阳,虽然也不过是对整个泌阳的香菇业的一次走马观花,但作为一个资深从业者和技术老司机,真实的贴近了泌阳香菇业的最前线,收获仍然不小。
我是在驻马店农科院魏银初研究员的陪同下造访泌阳的。
李博士非常客气的问我想具体看什么?我们是老关系了,所以我不客气的说,我不要看那些做得好的,因为我也不是纯粹来学习的,我要看那些存在问题的、新近开始动工的,以及有代表性的东西。李博士也很实在的说,泌阳是他的故乡,他所希望的,是能够通过我这个挑刺党,为泌阳香菇业提些建议,而不是请人写表扬稿。这个话我信,一方面是因为表扬稿不是我的特长,另一方面挑刺是个技术活,一般人也许不了解,李博士是一定了解的。所以他既然大胆请我,就一定有合理的缘由,不可能在自己老家给找茬整难堪。这个合理缘由,当然是目前流行的说法:“出出汗、红红脸”,真正为泌阳香菇业“号号脉、把把关”。
虽然“把关”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我的意见只能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但“号脉”则实实在在是我的特长。

对于目前泌阳县的香菇产业,我走马观花的见闻后,深思熟虑的结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点:
第一个大点,是泌阳香菇业的业态地位和菇农状况,第二个大点,是我对于泌阳香菇业走向的粗浅意见。下面将分别叙述:
一、泌阳香菇业现状
泌阳的最大亮点,是开启了南菇北移的魔咒,同时,泌阳花菇模式的创举,令香菇产业有了一个不同的篇章。
但目前的情况,一个问题是在河南乃至中国香菇业,泌阳的地位有所下降,甚至被一些人认为边缘化了。当然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无论是数量还是特色,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只是因为总量发展略慢、以及媒体宣传方面的原因,不再聚焦在人们的眼中而已。
关于泌阳的业界地位,其实更多的问题在泌阳人自己的心态上有些失落,而非香菇产业有多大的下滑。泌阳从曾经的明星地位,逐渐归于平凡,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中一个是有一段时期,泌阳宣传力度没有紧跟外界,但这也不是坏事,有些地方是靠吹出来的数据,这其实没有太大长远意义。另一个原因,则是源于泌阳花菇地位的下降。
泌阳花菇,是典型的人为催花模式,而且是“干法”催,采用所谓的“蹲”的模式,令菌棒在环境低温前提下,长期保持菌棒低代谢水平并给予内部环境低湿度,从而导致菇色保持不变红褐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半夜烧火,成为了技术的痛点。这个技术既辛苦又影响品质,泌阳花菇尽管卖相良好,但达不到出口要求,而且口感不佳,所以市场地位很快回落。
泌阳香菇投料量,其实仍旧非常高,泌阳目前除最热的夏季两三个月之外,整体的香菇供货能力还是比较均衡的。只是因为基本上走了鲜销模式,受制于行情波动,利润常常受到影响。

由于干品销售价曾经一度下滑,干制方法在泌阳基本上不受待见,这是一种波动常态,而今年实际上干品价格有所上涨。但事实上,如果从这个大行业角度看,干品具有滞留效应,有利于带动加工业的发展。而且鲜品香菇的收购行情并非全国一盘棋,而收购商根据各地的峰谷状态,力图通过生产高峰(冷鲜仓储和加工缓冲不足)打压收购价。这个观点,可以从不同地域同期差价的现实里得到佐证。
泌阳香菇业的最大问题,其实不在这些方面,而是技术老化,条件简陋导致的生产稳定性不足,产品质量提高不够。而技术老化条件简陋的根本因素是人的思想步伐跟不上进步的速度。
在此次赴泌阳之前,其实在网上还是有过很多关于泌阳情况的交流。过去的看法被动摇,但在实际的观感之后,看法有较大改变。我认为泌阳香菇的花菇生产,不仅技术没有进步,甚至出现某些倒退。而其他模式的生产,居然是设施化水平较低的简易大棚和地面单层靠摆模式为主。这两个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花菇继续难以打开高端市场(实际上中国国内市场的优质“天白”花菇严重缺乏),泌阳花菇如何摆脱口感不佳、风味欠缺、品质被质疑,成为一道至今未能逾越的坎。而鲜菇方面,没能加大架栽比例,营造高硼,预防越夏烂棒方面,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产品价格和菇农的生产效益,甚至导致部分出现亏损。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