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沂蒙炮兵团(1987—1989):从地平线再起步(六)

 悟事人非 2021-06-04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马站,是山东省沂水县的一个镇。它地处八百里沂蒙的北端,毗邻临沂、潍坊、淄博三市和沂水、沂源、临朐、诸城、安丘六县,距县城34公里。

1987年11月至1989年8月,1992年3月至1994年3月,我先后两次在这个团任职,与这个团结下了难解情缘。

由江南城市的军分区机关调到地处沂蒙山腹地的作战部队,我的军旅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

基层官兵,我的“军中老师”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理解,这水土,就是“一方人”生长的环境。而环境能够影响人,能够改变人、能够造就人。在炮团工作几年,我对此体会深刻。

△大炮情

比如,闭塞的炮团与外界少有往来,就更能让我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营区远离闹市区,少有机会外出游玩、应酬,就少了犯规违纪的机会;夜晚没有娱乐活动,没有酒场饭局,寂寞沉静中就更能静下心来看书学习;与上级机关通联不便,也就没有走动、送礼、拉关系、搞不正之风的条件。这些由环境、条件造就的个人习惯,让自己有得有失:得,即信奉靠本事吃饭、立身,学到了当官做人做事的真谛。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让我无论在那个位置,都干得坦然,活得轻松。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多少次自己也想改改脾气直、说真话、脑袋一根筋不会拐弯的臭毛病,可就是改变不了,可见,炮团环境对我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的影响、形成,是根深蒂固的。

我后来走过很多单位,有些单位的人很活络,比如遇到上级组织军事演习、比武考核、评比奖惩等工作时,各显其能地跑、找、要,争名次、争彩头、争荣誉。但炮团的官兵却特老实,我所经过的一些类似活动,几任团领导也都身居山沟,耐得寂寞,一尘不染:一是一,二是二,信奉靠本事吃饭,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正常事情走正常渠道,坚决不做对不住良心、见不得人的事情。

我后来经过不少事情,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的事情,有的人并非能够做到泾渭分明。见钱眼开者有之,见风使舵者有之,见盘下菜者有之。而我看到的是:那些年,炮团干部调整,转志愿兵、士官, 士兵提干,立功评奖这些所谓“热点”“焦点”“敏感”的事,团里从不插手,把硬杠杠一公布,名额一次性分到营连,该怎么选就怎么选。

我在沂水县人武部当政委时,有一次参加一个饭局,席间一位原私营企业的老板得知我在炮团工作过,顺便说起了炮团老副团长胡一建,说有一年有个亲戚的孩子在炮团当兵,想学开车,他就找到了从当营长时就熟悉的胡副团长,当时团里经费紧张,他以给团里捐献2万元钱为条件,想让胡副团长答应求办之事,却吃了闭门羹,后来又找过多次 ,可胡副团长油盐不进,事情最终没办成。

来炮团检查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及机关干部,一律在团招待所吃住。招待所最有特色的菜肴是炊事员上山捉的蟹子、逮的豆虫和知了;最高档的是羊肉汤,离开团里时不送纪念品、土特产品,也有个别上级人员到炮团后吃不惯、住不惯,对团里的“规矩”看不惯,蜻蜓点水式地点个卯就走了。但团里照样不改初衷。

有性格、有脾气、有正气,是因为心中有数,手里有活,抓工作有真功夫。

先说几位团长——

我在炮团的第一任团长龙立贵,参过战,从基层一步步上来,抓训练、抓管理都有一手;第二任团长刘升平为人朴实,工作扎实,他勤政敬业,一身正气,参战时任团参谋长,参战回来后提升为师炮兵指挥部主任,后回炮团任团长,又提升为副师长;第三任团长张凤凌是炮兵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专家,机关和基层经验都很丰富,文化知识、管理部队经验、领导艺术和军事指挥才能兼备。他们,给我的成长、进步、做人、当官、处事,影响深远。

再说几位政委——

我来炮团时的第一任政委曹庆瑜,部队参战时他是师政治部组织科长,闻名军内外的在炮火中坚定对党的信念的战斗英雄盛其顺这一重大典型,就是曹政委发现、挖掘、宣传出来的,他写的那篇《信念,在战火中升华》的通讯,还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部队参战回来后,曹政委提升到炮团任职,印象很深的是,他对新闻报道工作非常重视,并且身体力行地坚持带头写稿,堪称我的老师。

有次曹政委在汽车连蹲点时,发现曾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的原指导员吕雄在作战期间,结合实战经历,写出了十几篇很有价值的战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章,于是亲自采访吕雄,写了一篇《他的军功章挂在老山顶上》的通讯,稿件在吕指导员家乡——《丹东日报》和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刊播后,得到读者好评。吕雄被评为1987年度丹东市十佳新闻人物。1987年冬训时,团里把一项训练改革任务赋予了10连,曹政委在10连蹲点时,看到连队在分配任务时,党员班长你争我抢的场面,深为战士们积极参与改革的景象所感动,于是连夜加班写出了通讯《一次特殊的夺标会》,稿件在辽宁《共产党员》杂志发表后,被该刊评为1987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曹政委后来从集团军政治部组织处长的位置调到总后勤部政治部任纪检部副部长、部长,退休前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副政委,成了将军。

第二任政委何志林从师干部科长任上到团里任职,也许是多年从事干部工作的特点,何政委话语不多,但做事心中有数,遇事不惊,处事稳重,他写一首好钢笔字。可惜因年龄过大,在团政委岗位上干了没几年就转业了。

尚作为政委从当政治处主任时我就跟着他干,他是参战后从步兵第413团组织股长(正营)提升到炮团任职的,无论从能力素质还是人品官德、勤政敬业等方面看,他都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首长。抓基层、抓落实,他有思路、有点子;搞调研、写材料,他路子清,笔头快,质量高;搞教育、作报告,贴近官兵思想,贴近工作实际,战士愿意听。我从团宣传股长调到师宣传科负责理论教育工作时,有一年10月份被师里派到炮团搞老兵退伍教育试点。最后起草报告时,是尚政委带着我一句一句抠的,这篇《教育管理疏堵并重,真情解难热情相帮》的经验材料(题目大致这个意思,已记不太清楚)上报到集团军后,时任集团军刘书田政委作了很长一段批示,材料以传真电报形式下发部队后,对做好当年老兵退伍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尚政委辛辛苦苦在团政委位置干了5年多,他转业到地方后,很快受到重用。这足以说明: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

我在宣传股当副连职干事时,葛振是正连职组织干事,后来他从组织股长、四营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旅副政委,升任为山东省军区内长山要塞区副政委,后调任济南警备区政治部主任、两年前在副政委位置上退休。葛政委是个公认的学者型领导,理论结合实际,实践上升到理论,学习——实践——升华,是他几年来不懈坚持的领导工作方法,他先后出版过多篇军事、政工、读书方面的专著,他任炮团政委期间提出的“学乌蒙铁军,建沂蒙铁军”教育实践活动,把炮团全面建设引向新高度。葛政委退休后,开办了一个书屋,创办了几个自媒体公众号,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做的很红火。

还有和葛振搭过班子的辛俊平团长,炮团的老人,在师炮兵指挥部干过,在步兵团当过炮营营长,后回到炮团任参谋长、团长,葛政委之后的李照增政委,我俩是同时期师政治部的干事,他从保卫科长提升到炮团当政委时炮团已换防到即墨。这两位领导各有特点,在任职期间团队建设搞得很有特色。

炮团的历任领导,他们身上“沂蒙槐”一样的优秀品质、高尚的精神操守,永远值得我学习、敬重。

不仅是团领导,我所采访过的每一个官兵,所写过的每一篇稿子,都是让我受教育、受启迪、获进步的过程,他们都是我的导师、恩师。

其实,初来乍到炮团的每一个官兵,几乎都经历和我同样的成长过程,经历了从懵懂到清醒,从幼稚到成熟,从不懂到懂得的艰难蝶变。

从大城市入伍的新兵,来到炮团后,每每有人面向大山哭鼻子。但哭够了,甚至闹够了,擦干眼泪,在循环往复的正步、齐步、跑步中,在听来单调的“一二一”口令声中,在直线加方块的生活里,他们慢慢磨掉了身上的陈旧锈迹,练就了闪闪发光的锋利的钢刃,变成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山里兵,最终锤炼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生长在扬子江畔的大学生排长许平,带着在大学读书时创作的3大本诗集和当个“军旅诗人”的梦想来到炮团。然而,迎接他一腔豪情的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接踵而至的现实烦恼:他的高谈阔论,没人愿听,找不到知音;他觉得战士们的文化素质低,与他们说话是“对牛弹琴”,讲不到一块;他认为自己当排长屈了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然而,走过荆棘是大道,生活的教训,大山的磨砺,让许平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收起诗集,把精力和心思投入到了带兵育人上,所带的排多次比武夺冠。他和战士玩在了一起,有了共同语言,不少战士在他的辅导下考上了军校、入了党、当了骨干。许平一步步从从指导员、宣传股长提升到到营教导员,成为一名优秀基层带兵人,后被提抜为师后勤部直政科科长。那年,军报记者毕永军到团里采访时,我将许平的经历向毕记者作了重点汇报,我俩合写的《许平扎根基层有作为》在1996年10月18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刊登后,许平成为全师大学生干部的示范和标杆。

六连连长黄继杰是一名地方大学生,家住福建特区,父亲和亲友在国外开了几家公司。初到炮团时,他也有过失落、不适应,但最终却坚持了下来,坚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成长为一名优秀连长。

从地方名牌大学毕业的一营三连排长甘纪录,这位来自河南中原的农家子弟,毕业于地方名牌大学,纯朴、忠厚、话不多,初到团里时,见了人腼腆地笑笑,脸就红了。刚到排里时,是个白面书生,战士们有些瞧不起他。因训练“出洋相”、施工“不带劲”,受到战士几次奚落后,身体孱弱的他把自己百十斤豁出去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来到训练场加“小灶”一练就是半晚上;在东营油田施工工地上,在潍北修建虾池第一线,他推起小车健步如飞,挑起担子一溜小跑,战士休息他加班干,终于赢得了战士们的认可,“甘排长像个地地道道农民了”,“甘排长更像个沂蒙汉子”,甘纪录有次和我谈及战士们对他的这些评价语,意味深长地说:“这些话,是战士们发给我当干部的的合格证、毕业证。为了取得这张毕业证,我付出了比在大学时几倍的努力。”甘纪录后来他当了组织干事、指导员,还是这么个干法,仍保持这种劲头,他的身上,已丝毫找不到大学生的影子了。

难怪官兵们这样说——

炮团是座大熔炉,经过这座熔炉的加钢、淬火、冶炼,进炮团是快铁,出去是块钢。

炮团是个大学校,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拿到了合格军人的毕业证,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足够的人生自信和干事创业的丰厚资本。

是这所大学校,使我不断修正人生偏差;是这些老师们,使我不断向他们看齐;是闪光的团魂军魂,照耀、激励着我赓续前进,不断走向人生新境界!

在炮团当新闻干事的经历,是我军旅人生的转折点,是炮兵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敞开宽广的胸怀,让我这个"外来户“很快融入了她的怀抱,与官兵们结下了深厚友谊,炮团把我当土生土长的炮团人对待,我的工作、生活、训练得到了战友们的帮助和支持,得到了很多奖励和荣誉。我在团里经受了特殊任务考验。转眼间离开马站26年了,但在炮团工作的情景犹在眼前,我始终铭记着,经过炮团艰苦岁月的锻炼,那段用青春和奋斗谱写的灿烂篇章,那大山给予的励志动力,让我受益终生。

政治处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我在炮团宣传股的第一任股长是刘经华。刘股长写材料思路清、出手快,为人直言快语,处理问题干脆利落。对初来团里的我,他要求极严。我1987年11月调到团里,他大约春节前后就调任组织股长了。刘股长后来从四营教导员位置转业,在潍坊昌乐县广电局工作到退休。

刘股长当组织股长后,姜玉琢股长从师政治部宣传科下到团里任职。姜股长是1978年的兵,从聊城市入伍,也是团里的老人。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他,看起来文质彬彬,殊不知却是个军政兼优、懂机关、懂基层的复合型军官。姜股长能吃苦,很敬业,团领导的很多讲话,都是他亲自起草,亲自眷写(那时候团司政后机关只有一台手敲打字机)。股里当时有3 个干事,姜股长对我们关爱有加,制定教育计划、党委机关理论学习、部队科学文化学习,基层文化工作,新闻宣传,每个干事分管的工作他都亲历亲为,手把手地指导,带着大伙一块研究。电影组有几个战士,他几乎每天都过去看看,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省立医院工作的嫂子每次来团里休假,他都把全股人员叫到家里一起热闹、吃饭。那次部队外出执行特殊任务时,宣传股去了三名干部、一名战士,在局势危险的那段时间,姜股长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地保护着我们几个的安全,生怕有个什么闪失。我从师里回团接替姜股长后,他到二营当了几年教导员,转业到山东大学工作的姜股长,后来提升到正处级领导岗位。屈指算来,年逾60的他也快退休了。

教育干事姜林晓从陆军学校毕业后分到里团任排长,他是一个热爱军人职业,热爱生活,身上始终充满阳光、充满激情、精力充沛的年轻军官,姜干事高高的个儿,白白净净,人长得很帅,他很爱美,充满情趣,极具亲和力。我当宣传股长后,他到一营二连当指导员,带兵很有一套,做战士思想政治工作很有点子,战士们都喜欢他。在正连职务上转业的姜干事,考到了淄博市委办公室,后来提升为区县委领导,进入常委班子。几年前,我无意中听一位战友说姜干事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我不敢相信,也不敢打听,这么多年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不是真的。

耿彦凯是从四营滑膛炮连调到宣传股当文化干事兼俱乐部主任的。从来没有干过文化工作,对专业知识不是很懂的耿干事,凭着滑稽、凤趣、幽默的开朗性格,凭着当了多年基层干部,知道战士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的优势,把部队文化工作搞得丰富多彩,扎实有效。那次外出执行特殊任务时,他家属和我家属同时来队,我俩夜里随部队出征后,两个家属第二天一早搭伴从马站坐车返乡。在外执行特殊任务的日子里,比我大几岁的耿干事像兄长一样关心我。耿干事现在东营油田工作,前几年我到东营看过他,他到济南看当兵的儿子时,也专门跑来看我。

政治处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打开我的结婚纪念册,那场全处人员在山沟里为我和妻子举行的简朴婚礼犹在眼前。邵利主任,张银群副主任,组织股长刘经华,干部股长沙德华,姜玉琢股长,朱传寿干事,袁火华干事,马金海干事,张瑞干事,周厚义干事,孟庆喜干事,刘一斌干事,赵德武干事……全处同志给我和妻子的美好祝福、深情留言,每次翻阅都会让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人生有序,岁月如歌。啊,我魂牵梦萦的沂蒙山,啊,我也思也恋的马站炮团!

什么时候,我的团再吹响集结号,让我重回到我的营盘,重整行装奔向“杀“声冲天的训练场,重新入列奔向强军的路上……

魂牵梦萦炮兵团

1989年5月21日10时多,熄灯号已吹过多时,我忽然被团广播喇叭声惊醒:“现在播发一条紧急通知,紧急通知,请团司政后首长、机关股长和各营长、团直、团后协理员速到司令部作战值班室参加紧急会议。”通知联播两遍,不一会,宿舍区就传出了开、关门声和机关干部们互相打招呼的说话声。

我到作战值班室时,团长、政委刚从师部开会连夜回来。半小时后,团紧急会议精神就层层传达到了全体官兵:根据军委命令,我团在师编成内奉命外出执行特殊任务。

当时,妻子再有一个多月就要生产,正好来团里休假。接到命令的当晚,全团从平时转入战备状态,军营笼罩上了一层紧张的空气,全团各重要目标和区域加强了警戒,团、营、连连夜层层展开思想动员、人员收拢,搞好“三分四定”,进行物资、装备器材准备。

22日凌晨1时40分,接师由铁路输送改为空运的命令后,我团按时完成出征准备,受命以摩托化行军方式,在规定的6时前在潍坊机场集结。9时20分,全团800多名官兵(在家留守300多人)携带随行的武器弹药和装备器材分乘18个架次飞机,于当天上午全部到达指定地域。

坐在飞机上,我的思绪回到了几个小时前:一如平时的营区,分队在炮场训练,机关干部们在办公室上班、在基层检查指导,团“八一”小学、幼儿园的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嬉笑打闹声,家属院通往服务社、服务中心的路上,三三两两拎着兜、提着菜的家属正边走边说,谈笑甚欢。但一声号令,全团迅速进入一级战备,动若风发,踏上了出征的行程。在飞机上,我看到了几位在团俱乐部军校考试复习班的战士,再有10多天他们就要参加全军统考,但突如其来的情况,使他们失去了考试机会,这就是军人,这就是军人的奉献。我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典型事例向师新闻干事王宏林(后任《前卫报》社社长)作了汇报,王干事又补充采访了几个人物,当晚,我俩在露天麦地里写出了通讯《为了母亲的微笑》,报道了我部队官兵顾全大局的事迹,几天后在军报刊登。

7月22日,我团圆满完成任务奉命返回营房,在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军报发稿20多篇,全面宣传、展示了我团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仁义之师的风采。我部返回驻地的沿途,受到了当地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迎送。

回到团里的第二天,我的女儿出生。由于忙着总结表彰大会的筹备工作,我只在家侍候了两天家属做月子,就被团里招回。几天后,又接到了调任师政治部宣传科工作的命令,我匆匆赶回沂水县城和家属打了个招呼,亲了亲襁褓中的女儿,就踏上了去潍坊的征程。

沂蒙炮兵团,有她付出的爱

军人啊,有道是,处处无家处处家,自打选择了军旅,就做好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准备,可那次离家,还是让我忍不住流下了歉疚的泪水,内心涌起阵阵惆怅。怀着对妻子、女儿深深地牵挂、眷恋之情,我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家属所在单位沂水中心医院分给我们的那间小平房,走出医院去汽车站的路上,正是赤日炎炎的夏日,中午的大街上看不到几个行人,我在一处无人的角落蹲下,感伤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到汽车站后,我特地坐了一辆路过马站,从临朐蔣峪、大关、小关去潍坊的客运车,为的是再看一眼营房。当汽车驶过马站镇时,我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在大山中若隐若现的营房轮廓,耳边响起了尚主任和我调离谈话时的深情话语:你从炮兵团起步,炮兵团希望你过几年还回来!

30年前:站岗放哨,保家卫国;

30年后: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几十年过去了,欠妻子、女儿的那份情、那笔债,已永远偿还不了,已然成了我心灵永远愈合不了的伤痛,也正因为尚主任的那句话,因为和沂蒙山那份不了的情,到师里工作两年半后,我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炮兵团任职。这些,都是后话了。

(全文完)

《沂蒙炮兵团(1987—1989):从地平线再起步》截至今天已全部推发完毕。

6篇3万多字的系列回忆文章,是我1987年10月从安徽省芜湖军分区调到炮团始,至1989年8月调到师政治部机关工作前,在炮团工作、生活的一些难忘片断。1992年3月至1994年3月,重回炮团任职的回忆文章,将单独成文另推。

未曾想,文章推送后,在读者尤其是炮团战友中引发广泛共鸣和强烈反响,连日来,众多相识、不相识的战友通过加微信和我联系,共说炮团事,共叙炮团情。

触景生情,读文思人,念兹在兹,文章中的许多情节,勾起了战友们对马站营盘的深切怀念和无限眷恋。数条发自肺腑的留言中,有团领导、营连干部,也有战士、家属、职工和在炮团长大的军人子女。张凤凌团长、辛俊平团长对小编热切地鼓励,柳慧生营长对老山作战那段难忘经历的平和心态,炮团战友的后代、网友“海知道“对那片洒下父辈热血奉献青春热土的敬仰,还有杨立虎、朱广大、卢伯仁、甘纪录、许平、杨金刚、高林贞、赵卫东、黄文龙、王志江,陈振江、王铁、杜连彬,以及原师政治部机关的朱兴刚、候卫平、庞志洁、姚欣、卢铭锋、张锐乾、于永堤、张远春等战友的留言,兄弟部队战友的感言(在此不一一例举)让我心怀感动,倍感欣慰,半年来的回忆、思考、收集整理资料,连续20多天拖着视力模糊、糖尿病体投入写作的辛苦、疲劳一扫而光,能为战友们献上这份2019年新年的精神礼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我们的沂蒙炮兵团,是一座锻造人、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我们淬火、加钢,成为一名真正的共和国军人;

我们的炮兵团,是一片升华灵魂的净土。她远离世俗,纯洁无暇,在这里,我们形成了纯朴、正直、善良、本真的秉性;

我们的炮兵团,是一片让人甘愿付出、自觉奉献的沃土。在这里,我们的肌体里注入了红色基因,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终生受益。

我们的炮兵团,是一所成人成才的大学校。在这所大学里,有的成了将军,有的成了师、团、营、连、排军官,有的成了地方的厅、处、科级官员,有的成了企业家、老板经理,有的成了记者、作家、艺术家,即便是普通的基层干部、工人和农民,无论是领导还是平民、富有还是贫困,但身上都有着炮团人的自信、自强、自尊!都有着无愧于战士的光荣称号,都无愧于沂蒙炮兵团的那段当兵历史!

我们的炮兵团,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部队,三大战役,南疆作战,北京平B……让我们身上打下了英雄部队战士的红色印记。

我们的炮兵团,是一部让我们学会忍耐、坚韧、吃苦的大书。在这里,我们历经艰苦,经受磨炼,有了这段人生历练,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没有享不了的福,也没有吃不了的苦,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我们停滞不前的事。

我们的炮兵团,是一条生长情感、盛产友谊、源远流长的大河。在这里,一茬茬的官兵,一代代的炮团人,串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珍珠链,让我们心心相连,手足相牵!

许多战友建议,让我继续写下去。在此,小编萌生一个心愿,希望战友们拿起笔来,记下你在沂蒙山军营的难忘片断,最能牵动你、引发你缕缕情思的一件事,一个人,一则故事,一草一木,把它们写出来,记住我们的马站,留下我们的沂蒙山炮兵团,永存我们难忘的战友情谊。汇聚成100多篇文章时,小编将汇编成一本《我们的沂蒙炮兵团》,届时发给作者人手一册,作为留给后代、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让他们知道父辈的光荣历史,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走好革命的人生之路!

向战友们的征文体裁不限,纪实,散文,故事,诗歌等皆可,字数5000以内,诗歌100行以内。文章写好后请直接发本号邮箱。

向战友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一田兆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