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家来稿】最后的村庄

 文艺众家 2021-06-04


《文艺众家》
做有温度的自媒体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家乡彭阳县白阳镇姚河村是一个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自然村落。尤其是在实行责任制后,经历过半饥半饱苦日子的人们感觉到了包产到户后的劳动回报很直接、很有保障,村子里的人们一下子生活在希望中,做起事来也都劲头十足,每年从我们村子里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最多。从我们的小县城1983年建县开始征用我们村庄的水浇地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变迁,这次回家,我发现整个村子已被政府规划为绿化项目,年轻人有的外出打工、进城做生意,有的住进了城里的廉租房,老人们有的留守,有的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目前所剩不多的山地荒芜、到处蒿草齐身,树木接天。整个村子人烟稀少,暮气沉沉。

乡下,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好去处了。我回去的当天下午,镇上来人征用老家的一块山地,因为今年雨水合时,地里的韭菜长得翠绿翠绿,大白菜也快丰收了,一畦畦白葱、红葱叶子在风中欢舞。苹果、梨、海红、山楂挂满了枝头。土地是老百姓的宝啊!我在这里长大,乡村的困难使我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在乡村的宁静中,我不必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不要说种地人不舍,就是我也觉得可惜了。这块地周围也有荒着的土地,大多数土地的主人是国家工作人员,彻底脱离了村子,还是村子里有土地,每年享受国家的直补资金,这些土地已经被荒草和树木所吞噬。

但现在村子里的现状是:老一辈的村民苦苦支撑,年轻人对有走心没守心,若即若离。

长此以往,村庄的衰落,乡土气息的幻灭,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行走在乡村的道路上,山道荒老,草木深长,人烟稀少,让人的心情瞬间变得灰暗。从山上下来,到了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路边上到处是生活垃圾,跑运输的大车过去,尘土飞扬,呛得人难以张嘴呼吸。小时候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清澈的茹河,早已干涸,污染严重,城市的垃圾陆续会将这个河沟填平,在茹河的废墟上,不久的将来又会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一个满目疮痍的村庄,像一个病妇,在秋日的晚风里苟延残喘。没有炊烟袅袅,没有鸡鸣犬吠,没有老旱烟的清香的村庄和一具僵尸别无二致。

通过观察,我发现目前乡村人口减少的原因有四:少数通过高考等渠道进城的人员不可能再返回农村;年轻的外出务工人员虽难以进城,还是勉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按照政府移民规划,举家搬迁外地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怕他们故土难离,就地把老百姓的庄子夷为平地;进城做生意的年轻人宁做城市狗不做乡下种地人,不愿返乡。以上四种,致使人口回流乡村将越来越少。目前,居住在村子里的常住人口大多以老幼为主,老人至少是年纪不适合外出打工的人,他们在这里含饴弄孙,直到孩子入幼入学。

村子里的老人最终会葬进一座座新坟里,而下一辈对种田缺乏激情,那么,乡村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给人们带来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福利的今天,村庄犹如一个老者,终将逝去。

责任编辑:白庐 立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