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压高,因为寒气重!张仲景的方子,逼寒气、降血压,请你体会

 中医药拾掇 2021-06-04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现代中医治疗学》、《现代中医诊疗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高血压这个事儿。

血压高,原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艰深、宏大的问题。

我还是得给你讲故事。故事说完了,咱们就懂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男性,年56岁。

这个人,有高血压,经常脑袋迷糊,已经持续两年了。

天麻片、六味地黄丸这些常见药,吃了不知道有多少,效果都不好。

就诊之际,高压160,低压100,苦不堪言。

不过,他和其他高血压的人不一样。人家,都是脸红脖子粗、性情急躁易怒。他呢,精神萎靡不振,大便溏,夜尿多,浑身乏力怕冷,根本打不起精神。

而且,每到了傍晚时分,他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脑袋眩晕的现象就会加重。

看舌脉,更不是一般高血压患者那么弦数有力,而是相对沉细,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滑。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医家揣度良久以后,书方一首,但见——

麻黄7克,制附子10克(先煎),细辛3克,山茱萸10克,白术7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一共是三剂药。

患者当时不解,就这么五味药,能把屡治无效的高血压摆平?之前吃了那么久的中药,可都是无效啊。

然而,服药的结果,却令患者大感意外。三剂之后,肢体暖和,畏寒减轻,精神振作,食欲增加。高压150,低压90。

效不更方,再投三剂。此后,又以苓桂术甘汤加减巩固治疗。

到最后,患者血压正常,眩晕等一系列不适感完全消失。而且,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从舌脉特点和全身症候来看,此人属阳虚无疑。

你看,他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而滑,夜尿多、大便溏,浑身乏力畏寒。这是不是典型的阳虚?阳气亏虚,脉道不充,所以脉沉细。阳气不能养舌,所以舌淡。阳气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舌苔滑。肾阳不足,膀胱开阖失当,水液不得输布而直驱于下,于是夜尿多。脾阳亏虚,运化失常,后门关不住,所以便溏。阳虚,身体热量就少,所以他畏寒怕冷。

而且,他不但里头阳虚,外头也被寒气围着!

为啥这么说?他一到晚上就畏寒肢冷加重。傍晚时分,人体阳气内藏,肌表寒气没有了制衡,所以患者就感觉到分外不适。

那么,这个状态,和高血压有什么关系呢?

这很好理解。体内阳虚有寒,外头肌表有寒。里寒加外寒,患者算是被寒气缠上了。血,遇寒则凝。血液要想在内外寒邪交加的状态下,不断地被送达身体各处,那只能加把劲儿地往前涌啊。不然,寒邪阻滞,它根本过不去。这一用力往前涌,血管壁就承受了较大的力道,于是形成了高血压。

怎么办?要想解决问题,就把内外的寒邪化去。寒邪没了,血液运行通畅了,它就不需要加大动力了。血压,自然就恢复正常。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呢?来看看当时医案里的方子——

麻黄7克,制附子10克(先煎),细辛3克,山茱萸10克,白术7克。

这个配伍,显然是张仲景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加味。这方子,麻黄可以散外寒。附子可以温真阳。细辛既可以辅助麻黄解表散寒,又能辅助附子温固肾阳。因此,它是治疗阳虚外感的常用配伍,帮助我们化解里头阳虚,外头感受风寒的局面。

在这个基础上,配山萸肉和白术。山萸肉补益肾精,白术健脾燥湿。

就这样,患者一身内外的寒气都被化解了,血压自然也就恢复正常了。

不过,由于素体阳虚,津液失布,故而身体里肯定有湿邪。因此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改用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

这就是基本的治疗思路。

你看看,这个案例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所谓高血压,有些时候,就是源于患者寒气太重啊?

当然,从整体观察来看,高血压患者里头,真正证属阳虚寒盛的,并不多。大多数患者,都是类似肝阳偏亢、肝火旺、肝肾阴虚的症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阳虚有寒,的确是诸多症候中的一种。这样的人,不但在临床中时而出现,而且也为现代中医高血压一病的诊疗研究所重视。

考张文康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其中明确提出,早年的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就将“阳虚”作为高血压四大证型之一。上海中医学院也有类似看法,将高血压中的一种分型,视作“阴阳两虚,偏阳虚型”。

考郭子光编著的《现代中医治疗学》,以及于云编著的《现代中医诊疗学》,也都十分重视肾阳不足型高血压的治疗,提出了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的理念。辨证特点,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步履不稳、形寒肢冷、便溏纳差、舌质淡瘦、苔薄白、脉细弱等等。

所以我说,阳虚,体内有阴寒之气,的确是高血压的证型之一,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课题。

那么,是不是所有此类患者,都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来应对呢?我认为,不是的。医案里这个患者,明显有阳虚外感的倾向。因此,尽管医案典型,但是不能作为广泛参考借鉴的用药思路。大家对此,了解、认识就可以了。非专业读者,更是需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总而言之,这个世上的病,因由太多了。中医结合几千年来的智慧积淀,总结出不少好的治疗理念。文老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只能言及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要是感兴趣,就多读一读相关书籍和医案,从中获取更多的营养。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