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王朝永远的痛:之所以拿不下幽云十六州,跟赵匡胤有很大关系

 历史龙元阁 2021-06-04

幽云十六州是北宋王朝永远的痛。五代十国后期,后晋的皇帝是石敬瑭,为了讨好契丹人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自此中原王朝面向北方少数民族的门户顿开。北宋王朝建立之后更是使得北方无险可守。北宋边境屡屡受到契丹人的骚扰,烽火不断。

很多人都说,北宋的皇帝除了太祖、太宗以外大都十分文弱,没有开疆拓土的本领与雄心壮志,如果宋太祖赵匡胤活得久一些的话,幽云十六州一定能收回来。那么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赵匡胤活得久一些,幽云十六州也未必能收回来。

首先,赵匡胤错过幽云十六州最佳的收复时机。收复幽云十六州最佳时机是契丹王室内乱时期。公元94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征讨后晋,在回上京的路上突然暴毙。为了争夺皇位,辽国的宗室成员们互相攻伐,辽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当中。

后周柴荣在世之时,率兵攻打幽云十六州,轻松地便拿下了三个州。但可惜的是,柴荣并没能将其他几个州收复便驾崩了。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赵匡胤则欺负后周孤儿寡母,主少国疑。于是陈桥兵变当中黄袍加身,终于篡位成功。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南北方割据政权众多,成功篡位之后,赵匡胤便改变了从前柴荣为一统天下制定的先北后南的战争策略。他先从平定南方的割据政权开始,一路往北打,然后一步步地实现统一。如果赵匡胤没有改变柴荣的战略,趁着辽国内乱时期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辽国无暇顾及,收复的希望很大。

等到赵匡胤平定南方之后,此时的辽国经历多年的王室动乱之后,政局慢慢趋于稳定,辽景宗继位之后成为一代明主,他励精图治,辽国国力大大增强。此时的赵匡胤要想腾出手来对付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就没那么容易了。

事实证明也的确是如此,宋太宗宋太祖一样,都是战场上拼杀过的皇帝,他在位时,辽国的辽圣宗在位,辽国在辽圣宗与萧太后的治理下,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兵强马壮。

宋太宗非要这个时候去与辽国作战,还来了一次御驾亲征结果呢?被辽国军队打得抱头鼠窜,在高粱河一战中大败亏输,最后坐着驴车逃了回来。作战之时腿上还被射中了一箭,年年箭伤复发,五十多岁便驾崩了。

想要打仗自然离不开那些能征惯战的武将,但是赵匡胤对武将可以说是极其不信任,因为他自己就是武将篡权,抢了人家后周皇帝的天下,他自然也怕黄袍加身这种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一次。

赵匡胤打天下的时候,身边跟随着诸多名将,他们手握兵权,能征善战。在还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前,他便用一招“杯酒释兵权”将那些开国将领的兵权给收了回去。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宋朝重文轻武的习气生成,也使得后来北宋与少数民族作战的时候老是吃亏。

那些被收回兵权的将领们都回家养老了,还有谁能带兵去收复幽云十六州呢?自此之后,赵匡胤根本不信任任何武将,没有能打仗的将领,何谈收复失地。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过很多远离京城,却手握重兵的武将造反的事情。所以赵匡胤对当时的军队进行了改革,先是将很多将领的权利进行拆分,使得他们无法形成较大的势力与威望,然后将精锐的部队召回守护京城的安全。

但是在边疆地带留下的都是战斗力很弱的部队,而这些部队需要与契丹这样剽悍的马背民族对抗,结果可想而知。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又没有有能力有威望的将领领兵,即便是跟辽国人作战,北宋王朝也赢不了。

赵匡胤一心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戎马出身的他并不想用打仗这种方式。他想通过赎买的方式,将幽云十六州从契丹人那里买过来。为此赵匡胤在宫里建造了一个仓库,他开始往仓库中存绢帛与银子,他想着只是要将绢帛与银子攒够了,就可以从契丹人手中将幽云十六州赎买回来。如果实在是赎买不回来,那就是用这些钱去招募军队,再与辽国决一死战。

不得不说,赵匡胤实在是太天真了,幽云十六州何其重要,辽国怎么肯收点钱财,就拱手将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还给宋朝呢?真要想要钱,直接顺着幽云之地杀进中原抢掠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换。

事实也证明,赵匡胤的确是有些幼稚,宋真宗在位时期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白送给辽国30万岁币,而幽云十六州呢?还在人家辽国人手中。只有实打实打下来的江山才会长久,赵匡胤根本不想动用武力来解决幽云十六州这一大麻烦。

综上所述,即便是赵匡胤活得时间再久,他也不会从契丹人手中收复幽云十六州,无法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参考资料:《宋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