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天洞遗址发现5000多年前碳化小麦和黍 表明“草原通道”可能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主要路径

 昵称散步收藏 2021-06-05

  天山网讯(记者 赵梅报道)早在5000多年前,来自西亚的小麦,和来自中国华北的黍(黄米),可能沿着一条连接东西文化交流的“草原通道”,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通天洞遗址“相遇”。

通天洞遗址发现5000多年前碳化小麦和黍 表明“草原通道”可能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主要路径

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碳化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邓振华摄

  5月29日,在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举行的“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出土'碳化黍’交接仪式”上,陈列于该文博院(博物馆)的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碳化小麦、青稞和黍等遗存,向人们“讲述”这样一段历史:5000多年前,东西方文化可能是通过“草原通道”,在此汇聚交流。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领队于建军介绍,通天洞遗址从2014年至今已经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对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层发掘中,通过浮选,陆续发现了碳化的小麦、青稞(大麦)等遗存,这些碳化小麦、青稞经过碳十四鉴定,年代距今5200年。去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该文化堆积层发现了黍,推测黍的年代也应该距今5000多年前。

  “通天洞遗址发现的碳化小麦、青稞,是目前国内年代最早的碳化小麦、青稞;发现的黍,是新疆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黍,黍作物是华北地区在八九千年前驯化的。”于建军说。

通天洞遗址发现5000多年前碳化小麦和黍 表明“草原通道”可能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主要路径

通天洞遗址出土碳化裸大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邓振华摄

  据介绍,在这些农作物遗存中,碳化黍的占比最大,占农作物遗存总量的60%以上,“这也说明,5000多年前,这里和华北存在较高程度的文化交往。”于建军说,小麦和青稞的发源地在西亚和中亚,黍的发源地在我国华北一带,“小麦、青稞和黍同时出现在通天洞遗址,表明5000多年前,通天洞遗址就存在东西文化交流。黍作物的发现,扩展了对早期农作物的研究视野,可能在河西走廊北面,还有一条早期黍作物的传播通道,这将是以后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他说,通天洞遗址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就是文化交流的一处重要节点,最近5年的发现不断在证明这一点,这对研究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天洞遗址发现5000多年前碳化小麦和黍 表明“草原通道”可能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主要路径

通天洞遗址出土碳化小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邓振华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