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床号记忆

 新用户06868399 2021-06-06

第 1558 期 

作者|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去年腊月里,我在某小区里当了一名保安,每天早晨八点钟必须前去接班。为了能按时接班,我就让女儿为我在手机上设置了一个起床时间,每天早晨六点钟手机铃声一响,我就准时起床。

铃声就是我的起床号,起床后,就抓紧时间去洗漱。洗漱完毕,立即去做早餐。吃罢早餐,稍微休息一会儿,就下楼骑上自行车出发上班。

到了小区门卫值班室,离接班上班时间还有十来分钟。天天如此,从未迟到过。这都是铃声——起床号的功劳!

由此,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家乡曾经听到过的军号声——起床号声,那军号声震聋发聩,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如今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五十多前的一个冬天的凌晨四点钟,我在故乡的老屋里第一次听到了那急促的起床军号声。当时,我正在睡梦中。那震聋发聩的军号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倍感好奇,于是悄悄地穿上衣服,就下地走出家门要去看看。

我想,这种动听的号声,应该是解放军的起床号声。我在电影里曾听到过的,这种军号声着实令人振奋,又催人奋进。这种急促的号声,只有解放军才会吹奏出这样雄壮动听的起床号声。

妈妈发现我穿好了衣服,就问我道:“起这么早做甚个呀?”我说:“我要早早儿地去捡拾些猪狗粪去!”因为那时候,我天天早晨去村里的大街小巷捡拾猪狗粪,只不过是没有这一天起得早。所以,妈妈就不再追问我了。

于是,我带上羊皮手套,出门挎着粪筐,手捉粪叉,走出了自家的院子。

急促地起床号声还在“嘀嘀哒,嘀嘀哒”地响着。意思大概是:“起床吧,起床吧!”顺着那雄壮的军号声,我向村中走去!因为我家住在村东南角,离村中约有半里地,我顺着军号声疾步向村中走去。当我循声快步走到村中的刘家大院门口时,那军号声已停止。只见解放军战士们收拾好搪瓷碗和筷子,把碗筷装在帆布挎包里,他们正在快速集队。那速度快得惊人,令我目瞪口呆。

undefined

出发的军号声又响起了,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只见一位十七八岁的小战士一搪瓷碗的米饭只吃了一半,剩下的半碗米饭只好倒入房东的猪食槽里去了。他含着眼泪把碗筷放入自己的军用帆布挎包里,加入了队伍行列。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起床三分钟,吃饭打冲锋,若要不留神,饿着肚皮急行军。"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呀!

是啊,军令如山倒。我想,那位解放军小战士一定会在半路上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子在行军呀!真可怜哪!没办法,军人嘛,军队是有铁的纪律的。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军人是以执行命令为天职的。只有苦练,才能适应军队生活,才能成为召之即来的钢铁战士。

吃饭时,必须狼吞虎咽,决不能细嚼慢咽!那样会饿肚子的,那位小战士可能就是细嚼慢咽,没有按时吃完米饭,最终肯定是会忍饥受饿的。

不大一会儿,解放军部队浩浩荡荡走出了刘家大院。望着那浩浩荡荡远去的“拉练"部队,真令我心驰神往啊!

当年,我是多么想参军入伍,当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好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历炼自己。

在我上高中的一年冬天里,到了征兵时节,我就积极主动报名参军。经过政审体检,估计我的愿望理想就要实现了。领兵的排长已经看好了我,准备领我参军到部队,并且对我做了家访,父母亲也非常愿意让我参军。可事与愿违!谁曾想,在公社定兵的会议上,由于我家在政府举目无亲,父亲是戴毡帽子的老农民,因此,被人家顶替了。为此,我还痛哭了一场。

undefined

真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我与当兵无缘,只得继续在高中就读。

人们都说,当兵参军,可以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然而当地政府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呀。

后来我才听说,当年在刘家大院宿营的部队,是一支拉练部队。据说,“拉练"是专门训练部队适应战争需要的战略课目。

当年正是苏修在蒙古边境陈兵百万的年代,战争一触即发,火药味儿相当浓。我是内蒙古人,与蒙古国接壤。我身处祖国北部边疆,我们的家乡正处在反修前哨。全民皆兵,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是当年每个内蒙古人的军事与政治任务。可我却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军人,让我至今都遗憾不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