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绪宏 | 我住过的三栋老屋

 麻城文学微刊 2021-06-07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子书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云峰诗友会编读同期声故事会散文现代诗诗词库近期热帖诗联年度热帖诗友会年度热帖散文小说年度热帖点将台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举水晨读‖半月新帖‖精华作品‖抗疫诗文‖顾问专辑‖编委专辑‖乘马诗社学苑新苗黄土诗社‖校园新风‖视频汇‖读者信箱‖诗词评论‖唐风宋韵‖格律知识

作者简介:

 陶绪宏律师,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专业,1996年7月至1999年12月任法律专业教师。1999年以黄冈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全国律师资格,  2000年取得律师执业证从事律师工作至今。2000年至2004年4月任湖北德铭律师事务所律师,  2004年5月至2008年8月任湖北东坡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2008年9月至今任广东香江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负责人(主任),是香江所发起人。2004年度被湖北省黄冈市评为“司法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我住过的三栋老屋

陶绪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若辨已忘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五柳先生有草屋八九间方能安居乐业,方能忧道乐贫悟本性。垒土架屋是上古有德高人有巢氏仿鸟巢而创造的人居工程。人必须要有家,有家必须有屋,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我的人生中,曾经有三栋老屋,是乡愁和梦境中绕不开的要素。
 我出生至八岁时住的老屋,取名为拖车屋吧,这栋老屋始建于1960年,当时经济条件十分恶劣,我父亲那时血气方刚,一个24岁的毛头小伙子,刚通过种萝卜红苕菜蔬渡过了五九年的大饥荒,就打算来个新年新气象,盖五间漂亮的新房子,一洗哀鸿遍野的沉闷,此打算一讲出来,奶奶就反对,大荒年没饿死了就不错了,干什么要折腾去盖房子?我父亲将材料,砖石,粮食来源一一讲出来才算统一了思想。请工匠就更简单,工匠也是隔壁村的乡亲,满口答应只要吃饱了就行,根本就不要工钱,但我父亲是执意给工钱的,当年通过养羊和种土烟叶卖了100多元付清了工钱。彼时物价涨的飞快,有商品卖就好变现了,听父亲讲当年盖好房子后还发了点小财,过年时手头还余下几十元人民币。

 五间小瓦房很快就建好了,前面排三间,中间为客厅,两边厢房,客厅后面靠左边开一个门,上三步石头台阶,进入两间吹火简式的房子,靠前面的做厨房,里面的是收纳房,这个串串房象手电筒的电池一前一后列着。就这样在当时也是十分宽敞阔气的。十一年后我就出生在这栋老屋左边厢房里,十五年后妹妹也出生在这栋老屋里。之所以在大灾后急切建新房子,就是因为1957年和1958年分别出生的哥哥姐姐没存活下来,有点人穷怨屋场的味道。
 我小时候很喜欢养狗,养的是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我养的是一条灰色的大公狗,长的十分雄壮,有小狮子的威严形象,叫声浑厚有力,可以说威震乡里,又特别听我的话,因为我是依古训在门口石头台阶上为爱犬喂食,这种方法养出来的犬更有灵性。我父亲晚上加班时,它晚上会去大队部找我父亲,陪我父亲回家。狗养了好几年,后来被人偷去吃了,我们伤心了很久。后来老屋拆了重建,改建为四水归明堂式的向八平房。
 九岁至三十一岁住的是这向八老屋,但从上初中后只是放假时住几天,这老屋始建于1979年秋天,拆了之前的五间拖车屋,向后拓展了地基,又填平之前跃式地基,建了带天井的一进两重向八格局的房屋。我母亲批评我父亲是老封建,还念念不忘过去小地主的房屋式样。

    房子在当时很气派,两条白色的龙脊在玄武山上看十分醒目,包括前面院子,可谓庭院深深。天井直通苍穹,真有天人合一之感,白天阳光象电影机的镜头一样照在厅堂上,可根据投影位置准确判断时间,然则四季方位也有变化,我和妹妹等一群小朋友常常借此耍皮影戏,用麻杆或纸张做成人物,利用阳光投影来演西天取经的场景,煞是好玩。天井里养了几只乌龟,乌龟的活动情况是我们的天气预报,比气象台的预报准很多。有月亮的夜晚,厅堂雪亮,父亲坐在太师椅上抽着土烟袋,母亲收拾收拾家务,别有一番情致。就这样住了二十三年,父亲也走了,睹物伤神,尤其是太偏僻了,交通很不好,我大女儿又没地方上幼儿园了,此事体大,因此决定卖掉老屋,以示去城市买房的决心,不卖掉经常要回去修检,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加之族人地基紧张,也为了缓和了人地矛盾,与其空着,不如让给他们,就这样卖了。事隔十七年,回老家进去看了一下老屋,拆了前面一重改建成小洋房,剩下后面有天井的一重主屋,苍凉而又陌生,完全没有当年的温暖和喜悦,在周围两三层楼房的相形之下,低矮并破败,不忍久视,所有的回忆一下不再美好,有如梦醒后的空洞与荒乱。

 怕母亲住不惯百公里外的大城市,在母亲娘家小镇上买了五间平房,靠国道两百多米,热闹又幽静,交通十分方便,距之前的老屋只有七八公里,妹妹又在镇上医院上班,可就近照应。母亲在那里住了十一年就追随父亲去了。至今又过了八年,这老屋尤存,摇摇欲坠,坚强地站在那里,有如乡愁与回忆,苍老而弥坚,时时刻刻栓着我们的根。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春风为大别山坡上了新绿,明月何时能照我还啊?

是年6月5号于惠州

向上滑动阅览

相关链接:

1.陶绪宏 | 稗子正传

2. 我的小学(外一篇)

3. 我的父亲(一)

 4. 亲情记忆(2)父亲的童年

5. 亲情记忆(3):父亲的耕读时光

6.亲情记忆(4):父亲的青春岁月

7.亲情记忆(5):我的母亲

“在看”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