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劝你学点心理学 | 心理学的预测和控制作用

 昵称535749 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4-18 

我为什么劝你学点心理学 | 心理学的预测和控制作用-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文/不会思想的芦苇

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地预测控制心理现象。其威力犹如大规模杀伤性手术刀,能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行深刻的改造。

今天,带大家走进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看看这两个心理学分支如何对个人起预测和控制作用。

1

人格心理学

逆天改命的神器

我比其他人更敏感、易怒,我还能回炉再造一下吗?

具备某些个性的人是否更容易成功?

我总是梦见坠落、被追杀,这些梦境预示了什么?

我是拖延症晚期患者,我还有救吗?

人格心理学可以对上述几个问题作出回答。从走进人格心理学的那一刻起,你就踏上了修仙,啊不,修行之路。

人格是什么?人格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杰瑞·伯格的定义,即人格是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说人话,就是人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稳定的外在行为,二是内在的心理过程。

稳定的外在行为,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境中,一个人总是倾向于做出相似的举动。

比如,小明在课堂上是很积极的,总是一枝独秀;小明毕业后在公司也是很积极的,依然这么秀。当然,这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小明总是这样。在庄严肃穆的场合,小明也可能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内在的心理过程,指的是发生在内心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它影响着人们做出什么样的行动,体验到什么样的感受。

例如,作业明天就要截止了,小明拖了好久都没完成,感到很焦虑。小明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写作业,打开电脑,却忍不住看起了《喜羊羊与灰太狼》。

焦虑是小明体验到的情绪,作业快要截止了是小明写作业的动机,看动画片是小明在内部心理机制的影响下用拖延来应对焦虑。

对于稳定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心理过程产生的原因,人格心理学的六大流派会从人格的不同方面进行阐释。我们以抑郁为例,分别看看这几个流派是如何解释的。

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认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是各种心理症状产生的根源。抑郁的产生,是因为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愤怒转向对自我的攻击。在心理咨询中,通常采取分析、释梦和催眠等方法使无意识意识化,也就是让来访者看到内心的愤怒,并且去探索是什么在阻碍愤怒的表达。

特质流派

特质流派相信,人格由各种特质构成。每种特质的强弱程度与具有某程度的该种特质的人的总数的关系,可以用一条连续的正态分布曲线来表示。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中等乐观的人占大多数,非常乐观和非常悲观的人占少数,对于其它特质如自尊、抑郁等也类似。按照特质流派的理论,总是处在抑郁状态的人,具有较高水平的抑郁特质。

生物学流派

生物学流派从遗传和生理的角度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研究发现,有些人天生具有抑郁的遗传倾向,在面对挫折和压力事件时,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可能性体验到抑郁心境。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以其自我接纳和自我成就的核心理念,成为很多来访者心中的暖宝宝。人本主义用低自尊来解释抑郁,即陷入抑郁的人持续体验到较低的自我价值感,产生诸如“我很没用”、“我没有价值”的想法。

人本主义咨询师鼓励来访者接纳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激发他们重新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注重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对人的影响。在一个行为主义学家眼里,抑郁是因为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换句话说,我感到生活没趣味,是因为我没有发现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在行为主义的咨询室里,咨询师会鼓励来访者去尝试和发现生活中能带来价值感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比如把房间打扫干净,然后强化这种积极的感受。

认知流派

认知流派则以信息加工的视角来理解人格。认知心理学家指出,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引起情绪,人们对事件的解读才会。

举个例子,同样是面试失利,有些人觉得可能是因为有人比我更适合这个岗位,我再换一个公司试试;而另一些人则把失利归咎于自己能力很差,觉得投其他公司也会被拒。后者往往比前者更容易体验到抑郁。

正是因为如此,认知流派咨询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识别不合理的信念,重塑对事件的认知。

问:对同一个现象,不同流派解释不一,那我该相信谁呢?

答:其实,各个流派阐明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如果一个或几个流派的解释与你的感受最接近,那么这些流派的解释对你而言就是有效的。

人格心理学各个流派在不同方面共同描绘人格,提出不少正确的解释,因而能够很好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在个人和心理工作者的努力下,不少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人格,或是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获得安宁的心境,又或是更平和地化解与家人的冲突,收获美满和谐的亲密关系等等。

小伙伴们喜欢哪个修仙流派呢?快快行动起来,一起修行吧。

2

发展心理学

人类幼崽的进击之路

怎样给二宝足够的重视,同时又不让大宝感到被忽视?

孩子五岁了,要不要报少儿编程班?

怎样避免原生家庭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我渴望与人交往,可是我又抗拒建立亲密关系该怎么办?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发展心理学中找到答案。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一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人类幼崽的研究,更是取得不少重大成果。

在对人类幼崽的研究成果中,依恋理论为不少人所熟知。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系统地研究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之后,提出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

鲍尔比用陌生人情境测验来研究一周岁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行为。简单地说,这个测验让这些孩子处在陌生而舒适的玩具屋中。刚开始,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然后陌生的观察员走进来,过一段时间母亲离开,短暂离开后母亲回到屋中。

根据母亲离开前后婴儿的反应,研究者得出三种主要的依恋模式,分别为B型、A型和C型。

B型:安全依恋

母亲回来后,安全依恋的婴儿会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容易被安抚,之后很快又开始愉快地玩耍。这类婴儿在人群中占大多数。

A型:焦虑和回避依恋

被划分为焦虑和回避依恋的婴儿则表现为回避母亲。比如,婴儿靠近母亲时会退缩,或者调转方向。A型婴儿占比约为20%。

C型:焦虑和抗拒依恋

 焦虑和抗拒依恋的婴儿一方面会与母亲亲近接触,另一方面又抗拒和母亲交流互动,并且会在这两种状态中摇摆。这一类婴儿大约占人群的10%。

婴儿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如果不经干预,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恋爱中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频繁发信息、收礼物等方式,反复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另一些人常常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很冷淡,遇到问题撒丫子就跑,连个吵架的机会都不给。

问:在婴儿的最初几年,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焦虑型婴儿养育成安全型婴儿呢?

答:母亲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关注,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问:那么,给予多少陪伴和关注是足够的?

答:除了少数特例,孩子希望得到多少陪伴和关注,条件允许的话,母亲就尽可能给予多少。

问:可是,按照孩子的意愿,会不会使孩子对母亲产生依赖?

答:不会。这就好比进食是孩子的本能,孩子饿了会觅食,吃饱了会停止进食,孩子天然地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孩子对陪伴和关注的需要也是如此。并且,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能够使其获得掌控感,有利于人格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母亲应该避免倾注过度的陪伴和关注。超出孩子需要的程度就是过度。有一种秋裤,叫妈妈觉得你需要穿秋裤,说的就是妈妈觉得孩子冷,却忽视了孩子不觉得冷的事实。

母亲过度的倾注,是有很大危害的,因为这会对孩子造成强烈的侵入感,减缓甚至阻碍孩子的人格成长。所以,一定要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在需要多少陪伴和关注这件事情上,孩子表示: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

倘若你正在为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烦恼,不妨学一学发展心理学。除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艾里克森、班杜拉和皮亚杰等人也在发展心理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得以一窥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

了解了这些规律,我们就能理解和预测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并根据其发展特点恰当地处理各种问题,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3

小结

以上,我们分别聊了聊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作用。人格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内在特征对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提出了塑造人格的可行之法。而发展心理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生不同阶段的行为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为科学养育后代和幸福地度过人生的不同阶段提供依据。

虽然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侧重点不同,但是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的。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人格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系统地学习这两个心理学分支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我们自身和身边的人,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并且更恰当地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过上更满意的生活。

篇幅有限,这次先聊到这里。大家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根据大家的留言写更多大家感兴趣的文章哦。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 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第8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约翰·鲍尔比.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17
温馨提示:如果此刻心理方面的问题正困扰着你,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不建议你通过自学心理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建议你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文/不会思想的芦苇
责任编辑:一只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