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悟空大闹天空那么厉害,为什么取经路上却打不过很多妖怪?

 探谜古小说 2021-06-08

已关注

孙悟空为什么前强后弱,一直是个网上讨论的热门话题,闹天宫可以把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一脚踢翻,将老君推了个倒栽葱,可到了取经路上连老君的坐骑青牛都打不过;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根本不在话下,取经路上却被蜈蚣蝎子老鼠精一群末流妖怪折磨得束手无策……

难道说,孙悟空被五行山压了五百年,给压得退化了么?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只是现代网友关注,古人早就点出来了:

孙悟空成道以后,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大闹天宫,诸天神将,皆不能胜。何以保唐僧西夭取经,每为妖精所困?读者须将此等处,先辨分明,方能寻得出头义。若糊涂看去,终无会心处。……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清代道士刘一明在其《西游原旨》的序言中已告诉读者,“孙悟空闹得了天宫打不赢妖精”正是《西游记》的重大关节处。

同时,刘一明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答。

他说,闹天宫的是“悟空”,打妖怪的是“行者”,二者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角色,读者不可以把“悟空”和“行者”看成同一个人。

——什么,孙悟空和孙行者不是同一个人!?是不是没懂,别急,他自有他的道理。

盖行者之名,系唐僧所起之混名也。混名之名,有以悟的必须行的说者,有以一概修行说者。妖精所困之行者,是就修行人说,莫得指鹿为马。

这段文字不但简约,而且依旧晦涩难懂,我用个人见解来翻译一下:

刘一明是道士,他是以道家修行的眼光来看待《西游记》的,认为这是一部修行之书。

他以为,悟空是菩提祖师给猴子起的第一个名字,得名之后,猴王依然是自由自在的状态;行者则是唐僧给猴子徒弟起的法名,从此,猴王开始了保护师父取经的征程,也就是走在了修行的道路上。

悟,以心悟为主;行,则是实际修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悟较为容易而实际的身心修行非常艰难。也就是常说的“知易行难”。因此,悟空神通广大,无拘无束,可以一个人战胜十万天兵天将;行者,则步步维艰,不论大小妖怪,都须谨慎应对,稍有不慎,竟会处于下风,还需要各方力量的帮助才能通关。

个人基本赞同刘一明的解读,但觉得还不够完善。再参照憺漪子点评本《西游记》,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憺漪子认为,洋洋万言的《西游记》一言以蔽之是说人心的收与放,“作魔成佛皆由此心”。孙悟空称作心猿,就代表人的心性。

心放则为妄心,妄心一起则作魔,如心猿之称王称圣而闹天宫是也。此心收则为真心,真心一见则灭魔,如心猿之降妖缚怪而证佛果是也。

有个事我们必须要清楚,当代绝大多数读者对闹天宫的理解与古人有很大偏差,总把大闹天宫看成是特别积极正义的行为,孙悟空击败天兵搅乱天庭是又爽快又露脸。

可古人却认为这是胡作非为,这是心猿在恣意放纵,毫无约束,扰乱了天地宇宙的正常秩序。应该说,这种理解更符合原著本意。

以前的西游京戏闹天宫的故事名为《安天会》,当如来佛祖收服孙悟空,将他压制在五行山下之时,天庭才重新归于安宁。

憺漪子当然也是持这个观点,认为猴王闹天宫象征人心放纵,开始作魔作乱;猴王被唐僧解救,收为徒弟,走上西行取经之路,意味着人心收敛,开始向佛向善。

按照这个思路想一想就明白了,此心易放难收,放纵不羁之时,自然什么都不在乎,十万天兵天将也不是这妄心的对手;收心则甚难,故此一妖一怪,都是巨大的困难,都要格外小心。

世上之事往往都是这样,破坏容易建设难,放纵容易收敛难。

此外,心猿收敛了焦躁放纵的心性,走上修行之路后,就不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了,而是“拉家带口”在战斗,首先要时刻顾及师父的安危,其次还要照顾行李马匹。虽说有两个师弟打下手帮忙,但常言道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两个队友有时是帮手有时则是累赘,更何况其中确实就有一位“猪队友”呢。

这样一来,孙悟空前强后弱的种种表现,非但不是小说的败笔,更是小说埋设的精妙比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