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 | 要别人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指月軒 2021-06-09
主创:简心
编辑:陈丹、杨扬

女子狂砸9辆车后让男友赔,男子回应两人只是普通朋友。

事情经过是女子与“男朋友”发生了不愉快,误将别人的车当做是他的车。为了发泄和报复,她人为地把10台小车划伤、损坏。被报警后,宣称:他是我男友,让他赔钱!

网友评论:这种奇葩事件,真是“活久见”。

图片

我们一阵感慨过后,在反思整个事件,那么我们能看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事情呢?

  • 报复性破坏别人的车,是一种不顾他人感受的自私行为;

  • 要求男朋友买单,是要挟别人对自己负责;

  • 只要我不爽,全都得不爽,和全都得让我爽的巨婴心理。

图片 

而这一系列事件的主导因素什么呢?

——是情绪。女子希望通过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向男子索取“爱”。

图片

看完这则新闻,我脑海浮现出的是一个常见的场景:

“哦,宝宝摔倒了,宝宝不哭,打它”。说罢,爷爷奶奶对着静止不动的桌子、椅子敲打了起来。

实际上我要说的是,虽然这对孩子是一个简单地安抚,但是这个行为,其实无形当中给孩子未来的性格,会带来的影响。

或许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带来很大影响呢?

图片

 复仇行为”的种子是何时种下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心理时,提出的一个观点——泛灵论。

他指的是:幼儿时期的孩子,特别是3岁左右,他们会把身边的所有事物,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

所以无论是成年人眼中的静态物“桌椅”,还是动态物“猫狗”,在小朋友眼里都是平等的生命。

当孩子受伤时,毫无理由地惩罚外界物体,就是在小朋友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复仇行为”的种子。

这种看起来很符合情理的现象,滋养了小朋友“推卸责任”的心理——无论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对方的错,都可以用敲打外界,来安抚自己的情绪。长大后会用各种借口,来回避自己的问题,甚至用暴力解决。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从小受到母亲过度保护、支配的男人,长大结婚后,就喜欢遇事发脾气,指责外界,以及逃避、推卸责任。

无论是人还是事,要始终记得:碰撞是互相的,要学会体谅。

在孩子的眼里,事物本身就是平等的,相当于成年人世界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是初中物理课上老师会教的,但是我们很难将这个定理,与儿童教育关联到一起。

其实,如果你不是通过拍打桌椅,而是在给他揉揉伤口的同时,也揉揉桌椅,让他了解到碰撞产生的疼是互相的。那么他就不会将对方放在伤害自己的对立面。

他会理解:对方跟他感受着同样的疼痛,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体谅对方。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宝宝受伤后,爸爸妈妈先安抚完宝宝,然后告诉宝宝,也要主动给摔倒的地面揉揉疼。

图片

图片

 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会为人生负责 

看着图中的母慈子孝,是不是很难想出来,若干年后,她会自私地为满足自己的情绪而破坏别人的车,做错了事让别人买单?

现在很多父母从小喂饭、穿衣,上学后帮他收拾书包、帮检查作业,帮他定好闹钟……然后天天催他上学、催他写作业。似乎上学是孩子在帮家长们完成一个愿望。而这些做不好时,老师们会忙着做什么呢?忙着找家长!似乎做错事情的是家长,该负责人的也是家长。

父母想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有教育学家指出: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教育,可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我们是为了把孩子最终培养成什么样子的人在努力呢?答案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虽然俗话告诉我们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这种外部依赖是有条件的。就好像《三十而已》当中钟晓芹所说的一样:“都想避风,谁当港呢?”

对自己负责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是一个人生活美满、事业成功最基本的前提。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一定是懂得如何选择的人,因为他要对自己的一切选择承担后果。

不知道看过《家有儿女》的人有没有记得:父母给刘星请了一个家教,家教在做一个实验,家教的费用家长收70%,孩子收30%。

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的钱也是家长给的,很多孩子是有压岁钱、零花钱的,这些钱是归孩子支配的。刘星开始的时候对家教是抵触的情绪,认为是妈妈给自己找的,当家教老师告诉他,无论学不学都要从他零用钱里扣30元钱的时候,他就开始很认真地对待家教课了。

 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参与其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自己负责。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

《触龙说赵太后》当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所以,父母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的长远做打算。越细想这句话越觉得是至理名言,足以警醒天下父母。

图片

 认识情绪,并学会控制 

如果该女子看完前面的分析,会不会想到,今天的自己都是父母失败的教育造就的呢?

当然,父母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如何做父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科学的教育体系下成长。所以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与其一味地责怪、怨恨父母,不如仔细审视自己小时候,到底受到了怎样不健康的、不好的抚育方式,从而通过反省,或者他人的帮助来改变自己。

学会有意识地认识情绪。

从这则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姑娘,从头到尾都在被自己的情绪支配着。用简单粗暴的行为释放情绪,她其实,就是这种属于无意识地发泄,伤害别人。

情绪从产生的本质上来讲,就是:动机、欲望是否被满足。

欲望满足时,我们开心、高兴、兴奋,各种积极情绪;欲望没有实现时,我们伤心、生气、愤怒,各种消极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认为自己有情绪。有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情绪,我们就已经把它压抑下去了。或者下意识的以“消极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转移到其它地方。

这种情况下,情绪会附带在我们的言行中,变相去表达,让我们的行为不受控。

我们以为自己在表达内容,实际上是在潜意识的表达情绪,别人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子,变得不讲道理,有时候,我们也自己也觉得,为什么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其实都是情绪惹的祸,而自己并不知道。

所以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或许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才让我们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认识情绪是对自己的情绪敏感度,进行觉察。即——有情绪时,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发生时,有没有意识,一个质的区别。我们知道自己有情绪,也知道自己这样说、这样做有发泄情绪的因素在里面,当效果不好时,我们就可以及时调节,情绪也就变得可控。

图片

在情绪的释放过程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关系越亲近,越会无控制地输出自己的情绪。

曾经有人说“如果因为我是家人,你就对我毫不客气,那我申请做路人”。这种对亲人的不客气,是一种无意识的输出情绪,并且不容易察觉。

大多数人,在与同事的沟通过程中,我们也会有情绪,但是会意识到自己有情绪。

也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大了点,语速快了点,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会主动承认自己刚才有点情绪,当他们这样表达时,一般换来的,都是对方的理解和真诚,也让沟通有了转机。

图片

 情绪觉察 

觉察,让我们可以深入去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分析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未满足的欲望与期待,然后通过“接纳”、“原谅”、“转变”等方式放下、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想要无缘无故,恶意伤害他人。只是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填补我们缺失的爱,寻找我们想要的爱罢了

察觉到情绪后,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宣泄,比如倾诉、体育运动、睡觉、唱歌、看电影等等。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对身边的人很容易产生情绪,察觉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学会为自己负责。

精神分析大师荣格说:“一个人的潜意识得以呈现,那他的命运就开始改写。”

如果你正经历不幸,那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及过去,知道自己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之后,你的内心,就会种下一颗改变的种子。

而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以如果你已为父母,那么:

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帮他构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那么对你、对孩子而言,这就是宿命的改写。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世间所有的恨和痛苦,来源于爱。

所以最终也只能靠爱来解决。

蚂蚁心理 | 图片

我们和你一起更好地生活

我们每篇文章里的人物,

都源自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

蚂蚁心理——平凡人的真实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