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谢同学 ‖ 雨中登黄岐山(外七篇学员同题作文)

 圆梦工坊作文课 2021-06-09

编前话:

常有家长问:圆梦工坊是采用什么模式训练学生写作文?

其实,圆梦工坊作文培训是综合性的,但中小学运用最多的还是体验式训练,且经常会师生同题作文。同场竞技是最能激发学员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方式。雨中登黄岐山就是一次典型的体验式训练课。老谢同学的《雨中登黄岐山》散文,已将圆梦工坊的写作训练模式完全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常有家长反馈:孩子作文无从下笔该如何解决?这一点,老谢同学是从不担心的。圆梦工坊的学员经常一不留神作文就超千字的。

8月17日圆梦工坊组织学员冒雨登黄岐山,本次择优发表部分学员习作。

《雨中登黄岐山》朗读:心愿

  本文发表于2019年8月22日《揭阳日报》榕江水

  本文今日在尘世掠影公众平台首发,本平台后发(点击可读)

雨中登黄岐山

文:老谢同学    

多数人登山会选择风和日丽、微风吹拂的时候,而我带一群小屁孩登黄岐山,却希望能有一场豪雨。老天真配合,想要的,还真就有。

下午,用了一个小时带着孩子们跟李健吾先生“一起”雨中登泰山后,刚好到了与家长约定启程的时刻。此时,待在圆梦工坊教室里的家长提醒外面天黑沉沉的,怕是要下雨,在担心,而我和孩子们却是一阵窃喜。我喜的是登山的意境有了,而孩子们则觉得仿写起来更容易。于是,大家备雨伞、装纯水、又分组,便鱼贯下楼。

楼下已有零星雨点飘下,上路时车顶被雨珠打得噼里啪啦响,到山下则是豪雨狂倒了。选堂先生遒劲的“黄岐山”三字被雨遮得迷蒙不清,雨滴砸在地上溅起不小的水花。大家匆匆下车,疾速跑到宗颐亭避雨。

点名,还差泽阳等三人。孩子们分乘家长的四部车,泽阳妈妈不熟悉市区道路,慢了一些,也正常。人到齐,倾盆大雨依然不想减弱,便假惺惺征询孩子们意见:是按计划登山还是打道回府?想后撤的话我可以马上通知家长来接回。孩子们没有犹豫,齐声喊出的是“登山”二字。雨太大,我未敢下令登山,但提议大家在亭前广场走走,闭上眼睛,听雨声、亲雨雾,体验雨中漫步的感觉。孩子们还真听话,梦霞一下子就闪出宗颐亭,其他孩子也纷纷钻进雨帘中……

雨稍弱时已是四点,迈步时却发现队伍里多出了二只小跟屁虫。一问,才知道是缠着想一起来登山的学员弟妹,都是小学一年学生。我的天,家长这个放飞动作也大得太夸张了!一个疯老头带着一群小疯子为作文体验而雨中登山,并不是旅游,事先不知会一声就敢把小不点交给小哥哥小姐姐带来,尤其小弟弟还背着沉重的书包,提着二大壶水,真不担心会在山上走失而要动员全市搜山么?幸好同行的家长答应全程帮忙照看,登山才敢继续。

行前已提示过孩子们留意黄岐山的九庙十八岩,岐山灵魂的月容故事,还有揭阳古八景的“岐山夕翠”。整场体验便循着这条线展开了。

山脚的路很宽敞很平缓,越往上便越窄越陡了。雨水顺着路面往下狂泻,未到圣贤殿,孩子们的鞋已全是水了。有孩子问:“老师,怎么办?”我打趣,雨中登山,灵感有可能就从泡水的脚丫冒出来。

进圣贤殿,钻珠宝洞,过玉皇宫,又在玉琴亭避了一下雨,再往上走,就是月容墓了。现在的月容墓区已相当宽敞,应是改革开放后重修的结果。记得读高中时假日踏青曾来过,那时的月容墓很小,也残缺,甚是荒凉,周围是黄土路,与其他山民的坟茔差别不大。据史料记载,月容夫人是被厚葬的,不可能那么寒碜,或许是曾被破四旧的缘故吧。现在,墓前的二头金狮已熠熠生辉大放异彩了。

从月容墓右侧继续登山,密林加上满天灰蒙蒙,山路黑森森的,极似深夜。碰到从山上下来的俩老头儿,他们感慨,雨这么大,怎么还有一大群孩子来登山?此时我才记起,从进入山门那一刻起,就没有碰到过什么路人。也是,大雨滂沱的,谁来登山?往日熙熙攘攘的黄岐山,早已寂静一片。

顺着石阶攀登,轻松到达竺岗岩。没了树的遮掩,天明亮了很多,站在岩前空旷的地方视线已可覆盖东山新城区了。此刻,提醒大家注意观察,思考一下用什么文字组合才能够准确表达亲眼所见的这些景色。孩子们并没有应答,只是东瞧瞧、西望望,若有所思而已。再前行,则全是摩崖石刻。楷、篆、行、草,无规律地分布在步道两旁,有的同学忙着拍照,生怕漏掉,有的则只顾往前冲。

摩崖石刻后是凤岗岩。说是岩,其实就是一处小庙。紧挨小庙的是陶朱公陵,还有蠡园。以前没去留意,还真不知道黄岐山上竟有商圣范蠡的陵!因学生们匆匆前赶无了踪影,便不敢停下来研读陵碑后面的《陶朱公陵记》。范蠡的商业成就估计学生们是不清楚的,但卧薪尝胆与越王勾践,自然很熟悉,这样一联系,就知道范蠡啦。

一群人过竹枝岩,进了四百年沧桑仍古色古香的侣云寺。此寺是县太爷冯元飙专为偏房黄月容而建,偏殿供奉的就是月容夫人。门厅大钟铸刻的《钟铭》记载了冯黄“情与铁坚,缘从响断”的凄美爱情。听说汉学大师饶宗颐将“断”改为“续”,一字之差,内涵已迥然不同。这一字之改,值得学生们来细细品味。寺前的千年古槐,烈日当空时阴凉至极,槐干上还长着从潮阳灵山寺移植过来的壁兰,槐兰结缘为侣云寺增添了一景。

槐下眺望,揭阳新城区已可尽收眼底了。

出了侣云寺,直奔岐山宝塔。剩下的这段山路,有景吗?孩子们说无景,是山下的导游图标示的。其实,这里无景胜有景,“黄岐夕翠”最精华部分就在这个路段。

天气晴好之时,红日西沉,斜阳钻过茂密的树叶,在石板路上留下斑驳。满眼的翠绿几可滴下,百鸟归巢的啁啾更是悦耳,山涧间“红蜻蜓点绿荷心”让人忘了前行,天然氧吧则令人心旷神怡。

雨,仍淅淅沥沥地下。人老了,腿不再利索,加上鞋里全是水,脚已如灌铅,几乎是压一下膝盖才登一级台阶。此时,忽听前面几个男孩大吼:“老师,两条路,往哪里走?”“遇岔路就往右。”等我到后也右拐,可总觉得不对劲。先前带壬栋走过的是平缓宽敞的石板路,现在怎么又陡又窄了?到晚翠亭时,似曾相识却记不起是在山的什么位置。

前面大群男孩已了无踪影,我在后面呼叫也不曾回应,只有慈颖钰轩的背影还可进入单反取景框,黄晞则一直陪伴在左右。或许她们知道我走不动而故意不紧不慢,万一趴下了,还可拉上一把吧。

终于在增杰亭附近遇到了男孩们。原来,他们走错路折返,但一转眼又跑得无影无踪了。记得上次来,世铿亭前面有丁字道路,一边往水库,一边是云梯,云梯尽头便是岐山塔了。正迷惑间,一抬头,岐山宝塔已在眼前。真不知道刚才走过的这条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黄岐山,本来就因歧路多而闻名,今天一不留神,真的一歧再歧了。

塔下的空阔地,平日游人如织。卖鸡粥的、卖蛇舌草水的,应有尽有。四五家摊档摆下的桌椅总是坐满人,可今天除了我们之外,仅剩下躲在塑料棚里吆喝“要不要青草水”的一个老头儿。子玄妈妈要了两大壶青草水,吆喝孩子们每人一杯驱寒解渴。

随后,昭南展开了圆梦工坊研学团旗,拍一张大合影,以示“到此一研”。其实,这个环节是圆梦工坊研学的经典程序,孩子们都熟知的。拍照的时候,大家动作惊人一致,有雨也不打伞,以便光辉形象留驻“圆梦”里。

大家围着岐山宝塔转了几圈,又坐在潜雷石上讨论常年不干的“蛤蟆涎”……

在山顶,我问大家是否有“山高了,云低了,触手可摸天”的感觉?还提醒孩子们在塔下远眺。晴日时,榕江如彩练萦绕,新城道路阡陌如棋盘,千里平畴尽收眼底,此乃岐山胜景之一。但现在雨珠滴,薄雾飘,山下景物若有若无,已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恍若仙境了。

正当大家飘飘欲仙时,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寂静。原来,接孩子的家长已在山下等待多时。

在仙境遨游后要走漫长的下山路,没了激情也没了力量。两个小屁虫难受得要哭,想找哥哥姐姐背下山,可他们早已跑到半山腰,想央求我背却不敢开口,那个表情,要是拍下来,必是经典。

到山下才知道想哭的小女孩叫林馨怡,她说也想写一篇《雨中登黄岐山》的作文,如此一来,今日登山便更完美了。

上图:林馨怡作文原件        

上图为揭阳日报        

 学生作品 

雨中登黄岐山

众智外国语学校七年级 林壬栋

下午的风很小,天很沉,天公好像跟我们堵气似的,一直闹个不停。

谢老师约好大家三点半登黄岐山,可刚从圆梦工坊下来那会儿,大雨哗啦哗啦地下,与“倾盆”无异。

妈妈驱车送我和几位同学前往黄岐山。

说起登黄岐山,我已经去过好几次了,第一次还是谢老师带我一起登山的。那次写的《游黄岐山》,感慨登山犹如学习,要成功,非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不可。

车到山脚下,大牌坊还是那么熟悉,只是无法停下来瞧瞧。天又打起了雷,我趁着跑的瞬间瞥了山门一眼,“黄岐山”三字全被雨盖住了。

一行人在宗颐亭歇脚,我趁机打量着山。雨这么大,雾好像和云结盟,雨滴又让云与大地牵起了手,雨帘挡住了视线,让我们看不见景。等天公稍微消了气,赶紧上山吧!雨天地滑,到处都是积水,大伙都想走得快一点。我还需帮忙多带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他矮小,还背着很重的书包,带了两大壶水,走得很慢,我擎伞给他挡雨,无法走快,才有机会四处浏览。

今天的行程真的和往日不一样,与李健吾老师差不多,他们是雨中登泰山,我们是雨中登黄岐山!景色也不一样,今天感觉很凉快,但天灰蒙蒙,总让人感觉好像有什么多余或者有什么缺少一样,虽然我自己思考不出个结果来,但总有人明白的。

从宗颐亭出来,上了台阶又拐了一个弯就到玉皇宫,宫前坐着一位大把岁数的老头儿,那人看见我们很是惊讶,自言自语说:“这天气还有人来?”接着走,一座又旧又简陋的玉琴亭就展现出来了,虽难看,却能避雨听风,也是很不错的。出玉琴亭,一路都是昏暗,待到月容墓,才有亮光,已可看清楚周边的景物了。月容墓两侧端坐着两头永不褪色的金狮,就像月容夫人的人品一样,灿烂辉煌令人无法忘却。

再往前走,你以为就都是亮的?嘿嘿,你继续走下去就会发现,这画面,像极了惊悚大片的镜头,到处阴森森的,看啥都怕,只求不要半路从草丛里窜出一条大虫来就行。登上竺岗岩,这是半山腰,虽是瞭望揭阳的好地方,但地势不高,景色还不是很壮观。再走一段,上了真武庙,有很多佛,我们还是不少见多怪,跟着队伍去了。

平时真武庙门前都是摆摊的,现在却全没了踪影。雨停了,雾是一点也没少,挡住火热,也挡住了我们看山。天依然黑黑的,像一大鼎罩下来一样,更像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十万天兵围剿的那个场景,我们是不想久留了。

穿过蠡园,就到侣云寺。寺里供奉的月容夫人,与寺门口的千年老槐,都是黄岐山的瑰宝。

这时,手很痛,把伞放下,顿时轻爽了许多。

前面右拐走,是大家希望浏览更多景点的路,但我来过,后面其实没有多少景点了。我们路过晚翠亭、增杰亭,直接抵达岐山宝塔。岐山极顶到了,大家脸上立刻堆满笑容,可脚却都没了知觉。

谢老师让我们到处转转,赏赏黄岐秀色。我转到塔后面,蛤蟆仍在,永不干枯的口水现在则满满的。倚在塔下石栏,一栋栋像极了小时候拼积木的大楼被轻雾笼罩,但这雾更像是人工智能的,见我们在瞭望大揭阳,竟然暂暂退去,虽然路上的汽车没有手机放大完全看不清,但登黄岐而小揭阳还是真切能感觉到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走上岐山看潮汕”,是今日雨中登黄岐山的真实写照了。

雨中登黄岐山

岐山小学六年级  林子玄

车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黄岐山上裹着模模糊糊的东西,是雨?是雾?还是烟?我也不知道,反正也无所谓,是雨也罢,是雾也罢,是烟也罢。其实我曾经来过好几次了,可总是走马观花地看它的外表,没有真正的攀登过它。为了弥补我的“过失”,也为了完成《雨中登黄岐山》的体验,下午便与圆梦工坊的同学们一起前往黄岐山,同行的还有妈妈。

下了车,眼前的一片都是绿色:墨绿、翠绿、碧绿……绿中有花:红色的、紫色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我进了写着“黄岐山”三个大字的牌坊,突然雨大了,从原来淅淅沥沥变成了倾盆大雨,便急急忙忙跑进宗颐亭先避雨。

亭外,雨点落草地的积水上,溅起一朵朵水花,我都看呆了。老师叫我们到雨中漫步,我都差点未反应过来。等到雨小了许多,我们才开始登山。

我们最先到的是玉皇宫,旁边还有个亭子,叫玉琴亭。多有意思的名字!从外表看,玉皇宫飞瓦白墙,屋顶双龙戏珠,有种古色古香的味儿。进了宫,玉皇大帝的雕像很大很大,难怪叫做玉皇宫!旁边还有观音菩萨、十八个金身罗汉等,墙上还挂着八仙过海的图画。我们细细观看着,有点好奇。

出宫后,我们来到月容墓。墓牌旁边有两只金光闪闪的狮子。据说月容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人,是县太爷冯元飚的二夫人。她在揭阳帮助丈夫为民除害,深受冯元飚的爱宠。可冯元飚的正室夫人不容,在太爷外出时,用毒酒害死了月容,还利剪毁容,月容死时仅十八岁。这个故事让人凉飕飕的,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苦涩。风狂吹着,雨变大了,好像风雨也在诉说这整个事情的经过。

我们怀着沉甸甸的心,爬上了一段山路。起初我不在意,可后来才发现一些较大的石头上面都画着佛符。我看了看佛符,心意盎然了——尽管我也看不懂里面的道道。

过了真武庙,便到侣云寺了。有同学说,到这里,便是山的一半。我有点激动,也有点害怕。激动的是我们已经完成了一半行程,害怕的是后面还有一大段路,估计后面的山路更崎岖更陡峭。

寺外的古槐,听说有八百年的历史了。在雨雾下,若隐若现看到树上有一株兰花,起初我并不在意,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揉揉眼,再看一次——真的有兰花!我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同学,同学好像看出我的心思似的,不紧不慢地介绍:“这棵兰花本来就生在这棵古槐上,无人播种,自然生上去的。对于这棵兰花,人们的理解有很多……”我听得入迷了,觉得生命很神奇:兰花种子被风吹到了古槐树上,古槐树给兰花种子养分,便发芽并长得生机勃勃,成为黄岐山的一道靓丽风景……要不是小鸟的叫声把我的思绪唤回来,我还会继续想象的。树上看不到一鸟,可鸟的声音却仍持续不断。同行的同学又滔滔不绝地讲:这棵古槐其实有很多鸟,不过要晴天才会飞出来,这里是“鸟的天堂”,什么都鸟都有,麻雀、白鸽、布谷鸟……今天真遗憾,无法领略“鸟的天堂”的韵味了。这时,寺里传来阵阵木鱼声,走近,原来是一位师傅在念经,不间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像周围的佛像听得也入迷了,都闭着眼睛,凝神静听着。这木鱼声也越来越大,大得山顶仿佛还能听见,大得门厅里的古钟也能被震动。木鱼声停了,师傅点了点头,说了句“阿弥陀佛”,便离开了。

我们继续登山。因为雨天山上雾很多而认错了方向。虽然还是可以到山顶,可从原来的庆中亭和世铿亭换成了晓翠亭和增杰亭,路也变陡了。我们不停地往前走,雨雾使林间小道迷迷蒙蒙的,似乎是仙景,却有有点阴森森。要不是同学们人多,我一个人万万不敢在大雨时来登山的。路上偶遇两位老人,他们惊奇地看着我们,还自言自语说:“怎么下雨还有人上来?”听完,我们也从气喘吁吁变得信心十足了。精神一来,岐山宝塔就马上出现在眼前了。

这座塔的传说有很多:从赤脚大仙惩罚无赖之徒用塔压镇到霹雳大仙劈死泥鳅精而劈到塔尖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虽然我都听说过,可还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兴致勃勃继续听这座塔的故事。

雨大了雾浓了,好像伸手可触天。鸟瞰揭阳,揭阳好像雾都,迷迷茫茫又朦朦胧胧。可能此胜景,我激动极了!心有千言万语,可发出来的却只是 “哇、哇、哇”的声音。

雨停了,雾也开始消散。我们沿着石阶,依依不舍地下了山。

雨中的黄岐山,将永远存在我的记忆中。 

雨中登黄岐山

立德小学六年级  夏钰轩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阅读了李健吾先生《雨中登泰山》这篇散文。老师说:“我们也来登山写文,找一个有雨的时刻登黄岐山!”很巧,老天前一秒才晴空万里,后一秒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小雨。正是我们雨中登黄岐山的大好时机。

大家带上伞,上了车,出发往黄岐山。

到黄岐山下时,没想到雨越下越大,雨水溅到了我的鞋子,我一惊,慌张得赶紧跳到另一个地方。水越溅越多,我迅速穿过刻有“黄岐山”三字的牌坊来到了宗颐亭避雨。我十分后悔跟他们一起“雨中登黄岐山”了。哎,现在我还没踩到黄岐山的台阶一步就把鞋子弄湿了,怎么办?待人都到齐后,老师问:“你们想不想继续登黄岐山?”

“不想!”

“……想。”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大想去,天下着不小的雨,而且有时还响雷。这种天气去爬黄岐山,想想都吓人。

老师说:“如果不想登山,现在可以让家长接走,然后作文的内容就是我怕雨而不敢登山”。老师刚说完,同学们沉默了一会儿。说真的,我又有点想登黄岐山了,毕竟这也是第一次雨中登山,从未体验过。鞋子和衣服湿了也无所谓,我想看看雨中的美景。老师再一次发问:“你们有谁不想登山?”大家不约而同地举着手,说:“我想去!”

开始登山了,我踏上了第一个台阶,山上流下来的雨水在台阶上足有一寸厚,踏台阶就等于踩在水上,很好玩。雨打在树上发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滴到地上则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水流声“哗啦啦——哗啦啦—— ”响,雨滴似乎正在演奏交响乐,这天籁之音只有今天雨中登山才享受得到。一位老爷爷和一位老奶奶正下山,看到我们在雨中登山,觉得不可思议,感叹道:“真没想到,下雨还有人在登山,而且是一群小孩!”

雨中登山在我看来是件疯狂事。越往上走,我越兴奋,风景也越来越好。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灵灵的绿色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坎。在雨中,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奇妙无比的琴键。雨丝像手指,弹奏出一首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梦幻的色彩。

转眼间,我们来到了月容墓。月容墓有一个故事,在明代天启年间,扬州美女黄玉容14岁嫁与冯太爷为妾,随任到揭阳。月容聪明贤淑,颇谙刀笔,协助夫君勘破了不少疑案而被宠爱。原配夫人苏氏十分嫉妒,趁太爷到潮州公出之机,将18岁的月容毒死。月容悲惨命运得到老百姓的同情,逐渐也将其奉为神了。

走了竺岗岩、风岗岩、竹岐岩等等地方,大家都十分疲倦,连老师都累得稀里糊涂认错了方向,使我们走上了一条十分陡峭的路。陡峭得小小朋友体力不支,只能跟在队伍的最后面;男生们体力好,远远跑在队伍前头;老师则一腐一拐在中间慢行。

终于,我们登上了岐山极顶,在岐山古塔下环视远眺,潮汕景色可以一览无遗。只是云、雨、雾,揭阳成了灰蒙蒙的城市。

雨中登岐山,雨中看美景,这是我第一次。山中漫步,衣服全湿、鞋子都是水,反而更惬意了。      

雨中登黄岐山

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高一 卢梦霞

很早之前就听说家乡揭阳有座名山,只是一直没机会睹其真容。暑假期间借着圆梦工坊组织采风的机会,终于了却心愿。

记得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有一句话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想加一句“无仙有故事也行”。其实,黄岐山有仙也有故事,只是故事比仙更出名。

登黄岐山那天,载我们的车停在远离工坊的地方,待我们到黄岐山时,老师和同学们已经早早到了。

在前往黄岐山的路上,就有了小雨,到山下时,雨已经很大了。我们几个人赶紧撑着伞快速跑到宗颐亭与大部队汇合。天一片灰蒙蒙的,雨越下越大,但我的心却有些激动:下雨好啊,这样一来写登黄岐山的作文便可以仿照李健吾老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来写了。下雨还凉快,登山也不会太累。

下雨天毕竟路滑,况且有的同学年纪比较小,老师考虑到安全而征求一下大家意见:“现在雨下这么大,有没有人不想爬山的?有没有人想打道回府的?”有的同学兴冲冲地说要爬山,有的同学就有些犹豫了,纠结一会儿,还是决定继续登山。

看着渐大的雨势,谢老师提醒我们撑着伞或者干脆不撑伞走出去,在亭外听听雨声、看看雨中的黄岐山,感受与平常不一样的名山美景。老师话音刚落,我便闪了出去,听雨滴落在伞上的声音。仰望天空,到底是烟是雨还是雾?我分辨不清,灰蒙蒙一大片,把山遮盖了一大半,时不时还传来隆隆雷声……

雨终于小了一些,老师便带我们一起上山了。登了石级,跨过小桥,再走一会儿便到玉皇宫。过走廊,里面供奉着的玉皇大帝便可见到。走廊两旁的几幅画,我只看懂其中的八仙过海,其他画要表现什么,我不是很明白。

出了玉皇宫,听老师说刚刚有游客看到我们下雨还来登山,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从玉皇宫出来,路过有些破旧的玉琴亭,便到了月容墓。墓主黄月容便是我在开头写的“有故事也行”的故事主角了。月容墓虽有些简陋,但香火旺盛,这是揭阳人对月容夫人表达的敬意。

据说黄月容是扬州美女,14岁嫁与揭阳县令冯元飙为妾,随任至揭阳。月容聪明贤淑,颇谙刀笔,协助夫君勘破不少疑案而被宠爱。正室夫人苏氏因妒而生恨,趁县令到潮州公出之机,将18岁的月容毒死。县令闻讯昏倒于地,后厚葬在黄岐山,又修侣云庵,长年供奉。在离任时写了《钟铭》铸在大钟上,以寄哀思。揭阳名士郭之奇撰写的《侣云庵记》和《月容传》则使冯黄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更广,黄岐山也因此更是远近闻名了。

我们一行人过了竺岗岩和真武庙,便到了侣云寺,刚进寺门就被一阵木鱼声吸引住,四处张望却又找不到敲鱼的僧人。这个寺本来叫庵,偏殿供奉着的就是月容夫人。因其善良与爱民,加上悲惨命运,得到百姓的牵挂与同情,便逐渐奉其为神了。

从侣云寺出来通往岐山宝塔的路上。我听着雨声,看着前面茂密翠绿的树木,旁边烟雾缭绕,不禁想起曾经在一本小说里读到的一个仙境的名字叫做“云深不知处”。这里与我印象中的“云深不知处”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让人感觉已经如临仙境了。其实,黄岐山还真有仙的。岐山宝塔、潜雷石、甚至塔顶破碎的葫芦,都与仙有关。黄岐山也因这些与仙有关的传说而为名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到岐山宝塔的时候,雨依然下个不停,塔外面有一块牌子着“雷雨天气不得入塔”,我便不敢进去了。岐山宝塔,现在是没有塔尖的。相传,岐山宝塔,就是赤脚大仙的仙仗所化,是一座镇魔塔,塔顶原有葫芦。据说,曾经一只老鹰叼了泥鳅在塔顶歇脚,一不留神泥鳅滑进葫芦里并存活了下来,吸日月精华,修炼成仙却祸害附近村民,被路过的雷神发现,雷神一怒之下一道闪电打来击死了泥鳅精,无奈用力过猛,将葫芦也击碎了,塔尖便没有了。

家乡的黄岐山,有仙也有故事。

老师提醒我们倚在塔下石栏便可俯瞰揭阳全貌,只可惜烟雾弥漫,看也看不清,拍的照片也迷惑一片。希望下次天气好时可以再来浏览一番美景。

雨中登黄岐山

 岐山小学六年级 陈炫竹

黄岐山,位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揭阳市,此处林木葱郁,风景宜人。今天我在圆梦工坊的带领下,顶着倾盆大雨登山。

冒雨登山,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可以体验雨中登山的滋味,担心的是会被雨淋成“落汤鸡”而引发感冒。我带着这两种心情踏步上山,耳边响起 “山雨同奏”的曲调。“嘀嗒嘀嗒”,岩石、地面上绽开了水花,花草树木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雨伞不停地“掉泪”,雨线将我们困在雨伞里,让你不得不循规蹈矩,大家原来躁动的心也平静了。

山风呼呼吹来,企图冲散雨雾,可雨雾太多了,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尽管如此,对于我们来说都无所谓,毕竟我们是一支勇敢的“军队”,这点小困难,可难不着我们。

我们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就到圣贤殿。殿顶的房瓦乒乓作响。屋檐上有一条锦鲤,雨水从鱼嘴中喷射出来,这应该是岐山房顶上独特的风格吧。走到不远处就有一座玉皇宫,里面供奉着神通广大的玉皇大帝。宫顶上刻着“风调雨顺”几个醒目的大字,这定是山民的美好寄托。

转身来到月容夫人墓。“岐山有幸埋香骨,榕水无情忆月容”, 美丽的月容夫人,给秀美的黄岐山增添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

豪雨随着时间流逝,气势开始衰弱下来,不像刚开始那样势不可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几只燕子瞅准时机,扑楞着双翅,在林间飞舞。小径上铺满了被雨水打落的花瓣,散发着清香。

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也在侣云寺歇脚。寺前的千年古槐,葱葱郁郁,郁郁葱葱,撑开了一把巨大的绿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稍做休息,走到一个叉道,因为老师指挥失误,导致大家走上了一条陡峭的路。尽管这样,不也可以体会到另一番别有深意的情趣吗?大家越爬越高,在一个不经意间,我往下望时,才发现自己早已在山腰了。岐山高百尺,云深不知处。四周白茫茫一片,云雾缭绕,随手往上方抓了一把,也不知是云是雾。

一路上,虽然大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矗立在黄岐山顶的宝塔却仿佛近在眼前,给我们无穷的动力。我们大声喊叫:“登上岐山塔,俯视揭阳城!”

大家一鼓作气,终于登顶,抵达岐山宝塔。宝塔不高却直插入云,雾绕宝塔,甚是好看。传说,这座宝塔可以镇邪。塔旁有一块巨石长得酷似癞蛤蟆,下方有一洼水,像其唾液,永不干涸,水过满则溢,西流至水库。

我俯瞰揭阳市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隐隐约约。站在山顶上,心旷神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我却是“登岐山而小揭阳”了。

我想,学习不也跟登山一样吗?只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攀登,就会登上成功的巅峰,享受成功的喜悦。

雨中登黄岐山

古溪中学八年级  黄烯

以前常听别人说过黄岐山,来东山姨妈家住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在窗前远远地望着,却总没有时间前往。今天因圆梦工坊写作采风才有了登黄岐山的机会。

下午,先跟着谢老师的节拍,与李健吾先生“雨中登泰山”。三点多的时候,从泰山“回来”,老师便告诉我们准备出发登黄岐山了。但在工坊里的家长却提醒我们,外面的天黑沉沉的,怕是要下雨了。我们不但不扫兴,反而是一阵窃喜——雨中登黄岐山,意境完全相同,可以仿写了。

坐在车上,看着雨,听着噼里啪啦的响声,很惬意。车在写着“黄岐山”的大牌坊前停下来的时候我才回过神来。

我们下了车,撑起伞,迅速跑到宗颐亭时才发现大家都已经到了,就差我们几个。除了圆梦工坊的同学外,宗颐亭里还有几个躲雨的游客,他们看着老师的讲解及我们这般活泼,也都满脸笑意。老师见人已经到齐,又看着越下越大的雨,便问:“是登山还是打道回府?”雨这么大,当然有人不想登山的,但犹豫之后,大家也都回答:“登山。”

老师没有马上让我们出发,而是叫我们在雨中走走,闭上眼,听雨声,雨中漫步,感受感受。待雨小了些,老师才下达出发的“命令”。

踏着台阶,打着伞,慢慢欣赏两旁的花草树木。雨水的冲洗为这些树叶和小草添了几分翠绿。

很快,我们走过圣贤殿和玉皇宫,在被绿树拥抱的玉琴亭里避雨。鞋子和裤脚已经湿透,脚的感觉,有点怪怪。

前面已是月容墓。据说,黄月容夫人聪明过人,协助丈夫冯元飙破了不少奇案,被害后厚葬在这里。

继续慢慢地走,到竺岗岩后稍微休息,又听老师讲解。在竺岗岩前眺望,也看不到什么,全被雨雾挡住了视线,只剩近处的建筑还能看清。

接着走,研究一下摩崖石刻后继续前行,有一个长了不少青苔的门,门上有 “蠡园”两个篆体字,“蠡”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世界中而不认得,逮住谁就问谁,大家都不清楚,后来依靠百度才明白。

经过蠡园,到了侣云寺。侣云寺就是冯元飙为缅怀黄月容而建,寺前还有一棵古槐树,据说已经800多岁了,高大茂盛,应该能遮天蔽日,如果现在烈日当空,槐树下肯定会十分清凉。大家在侣云寺研究《钟铭》,都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得继续前行。过晚翠亭的时候,有几个小弟弟累得走不动了,瘫坐在亭内休息。我也累极,走得越来越慢,身上的几处沾水,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走得快的人已经看不见,走得慢的被丢在后头,也见不着。前面长长的石板路上,两旁绿树耸立,前面仿佛有一男一女穿着古汉服,衣裙随风飘动,男子打着伞,女子长长的秀发被打湿……我渐渐入迷了。

突然,一声“快点”将我的思绪拽了回来。

在脚酸到迈不动的时候,见到岐山宝塔,像见到救星一样狂喜。谁都累,在避雨棚下找了椅子便坐下,也不管上面是不是有积水。一位家长让卖水的老伯提来两大壶青草水,每人一杯,解渴驱寒。随后就在岐山宝塔下拍了大集体照。大家都不打伞,在这淅淅沥沥的雨下,留下了圆梦工坊的印记。

大家围着岐山宝塔,绕了又绕……极目远眺,根本就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仿佛到了天界。

雨中登黄岐山,别有一番情趣的。有机会来一回,也真不错。

雨中的黄岐山

桂联小学一年级 林馨怡

我、哥哥跟老师一起来到黄岐山。

突然,下了一场大雨,老师带我们去旁边的亭子避雨,登雨停后再上山。雨越来越小的时候,老师说:“上山吧。”大家都说好。

爬没一会儿,脚就开始发软了。可我害怕掉队不知道回家的路,就紧紧跟在二位大姐姐后面。

我们一起爬到了山上,我累到走不动了,就在那里休息。老师说:“可以去看美丽的揭阳城。”我看了心里想,这一定是全揭阳最美丽的风景了。我看到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和小汽车。过了一会,我们便下山了。

下着大雨,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爬黄岐山。

 · end · 

编辑 | 何桂珠

摄影 | 谢少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