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八章 课程
2021-06-09 | 阅:  转:  |  分享 
  
2.情感领域美国教育学者克拉斯沃尔于1964年出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他把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分为五个层次,分别
是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和价值的个性化。3.动作技能领域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辛普逊和哈罗出版了动作技能目标分类
的专著,哈罗把动作技能活动分为七类,其分别是:知觉、定势、引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行为反应、适应、创作。本次新课程改革,在反
思我国原来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一些课程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过程与
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课程内容选择基本原则1.基础性2.社会性3.生本化(二)课程组织(三)课程内容
的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以往称为教学计划、课程方案,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培养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
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由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几部分构成。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
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3.教科书(教材)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阐述某一课程内容
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是课程标准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一)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1.忠实执行取向;2.相互适应
取向;3.课程创生取向;(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三种看法。第一种是大教学小课程观,其代表是前苏联和我国教育者,把课程当成是教学
科目、教学内容,课程是教学的一部分;第二种是大课程小教学观,在北美比较普遍,这种观点把课程看成是一个确立培养目标、选择教育经验、有
效组织和实施教育经验的过程,教学问题是课程领域中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第三种是相互渗透观,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课程改革的动因(一
)时代的要求1.知识经济的到来;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
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1.
课程目标方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全面发展;2.课程结构方面注重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缺乏整合;3.课程内容方
面注重书本,繁、难、偏、旧,课程内容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
主体性;5.课程评价方面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6.课程管理方面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六个具体目标:1.课程目标方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
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
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改变
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课程实施方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课程评价方面改
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管理方面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
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课程类型的调整(1)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2)
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3)高中以分科为主;(4)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5)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
济发展服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课程概念及主要的课程流派;2.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主要类型;3.掌握课程编制的相关知识;4.能运用当前新
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导以后的课程教学活动。主讲教师:刘明伟联系方式:1、手机:18636993694
2、QQ:409386280一、课程的定义(一)教学科目及其进度安排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习的范围及进程。西
方:跑道→学习路线→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斯宾塞:学校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不同科目的顺序安排。1.课程是教材;2.课程即教学内容
;3.课程即知识;4.课程即教学计划。(二)教学经验杜威等人都反对把课程当成是外在于学生的知识、学科,重视课程中学生的参与
、体验。把课程当成是一个教学经验过程。1.课程即经验;2.课程是活动;3.课程是学生的生活连续体。(三)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认为课程是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文化和价值,
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不是使儿童被动地适应选择的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他们认
识社会的问题,进而改造社会。因此,课程的重点应放在社会的主要问题和弊端上,让学生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反省意识。
布拉梅尔德在研究课程问题时,有的研究者注重知识的问题,有的关注课程中人的问题,还有的着眼于社会问题。这样,课程研究在宏观上就形成
了三种不同的取向:知识中心课程论、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以及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赫尔巴特的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的实用主义
课程理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这一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杜威等人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派
纳等人的“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以及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的问题,提升学
生反思和批判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因此,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上;应让学
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一)学科课程
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内容主要是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直接经验。1.学科
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种学问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优点:(1)学科课程是从各文化领域精
选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历史文化高度;(2)学科课程能有效的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能深化学
生对某一专门领域的认识,培养其专业素养;(3)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的教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缺点:(1)学科课程内
容是前人获得的经验,教学过程又主要是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2)学科课程的知识是预先给定的,很
难关照到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3)学科课程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2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实践,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优点:(1)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
的学习心理过程;(2)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3)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不足:
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习。(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
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2.综合
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一是相关课程:数学与理化;二是融合课
程:生物学;三是广域课程:文综、理综;四是核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人类生存;(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
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学习要求,可以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影响人的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
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而隐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1949年,美国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在“八年研究”的基础
上,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地探讨了课程编制的基本问题,形成了课程编制的基本范式(目标模式),鉴于泰勒对课程的巨大贡献
,人们把他称为“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的指出,任何课程的编制,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确
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后来的课程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把泰勒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具体为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
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期望达到的程度。(一)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以及表现性目标。按照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可以把课程目标分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1956年,布卢姆出版了专著《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按照学习的领域,布卢姆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布卢姆详细地阐述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层次。1.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识(了解)、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献花(0)
+1
(本文系天下无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