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子分享:中通为什么要做强大。

 同路帮 2021-06-10

图:网络

文:量子资讯

量子

资讯

今日分享:中通为什么要做强大。

2019.6.18

前言

2019年第一季度快递行业的包裹量为22.64亿件,较2018年同期15.99亿件增长41.6%, 2019年第一季度,中通包裹数量的市场份额为18.6%,从包裹量看,中通快递毫无疑问占据第一位,从公司市值表现看,中通快递是快递上市公司第二位,在加盟合作模式为主的“通达百帮”中,中通快递继续保持第一的位置。

在2014年以前,快递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学习共识,快递经营管理看申通。在2015年以后,快递行业有另一个不成文的学习共识,快递经营管理看中通。

为什么短短二年之内,中通转变如此之快,除了申通与中通的当家人基因中存在“兄妹帮”与“合伙人”天性不同,更多的是在经营管理上的不同。

在这里,不去讲过去的历史,只讲未来。

1

危机布局。

引导文:阿里最害怕的不是拼多多,而是京东模式,虽然京东连年亏损,但是,京东的模式始终有一个健康的物流体系保护着京东的电商平台。

那么,阿里没有类似的“护城河”,阿里的电商平台物流体系建立在“三通一达”之上,三通一达的价格战不仅仅危及自身,影响更严重的是电商,快递公司网点如停摆,阿里的电商包裹到不了,但是,京东能到。

结果是,阿里发动了电子商务史上最大的布局,从“丹鸟,溪鸟,蜂鸟”到“菜鸟驿站,菜鸟裹裹,菜鸟寄递柜”,再到收购“银泰,百联,欧尚,大润发”最后入股“百世,圆通,中通,申通”等等,从这么庞大的“打通关”布局中不难看出,阿里要进入蓝海市场,必须先打造闭环的物流体系。

因此,只有“三通一达”才能打造如此“全国性,大密度”的物流体系才能与京东模式抗衡,因为,阿里平台本身有那么大的“密度与体量”需求。

所以,有一天,阿里体系精准客户被直接导入申通骨架中,请不要奇怪。

终最,阿里正在静悄悄的等待“三通一达”的价格战一直打到“股票抛售”与“市值贬值”才好以低成本进场。

>>>阿里的“蓝海市场”启动,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体量与密度的快递才能与其大数据中精准客户服务重合,所以,一个申通是不够的。

2

危机突破。

引导文:快递行业新一轮价格战正被“申通新一轮决策”引暴。

申通本身网点规模较大,可以说在“三通一达”中居于首位,申通的网点实力之强大,根本原因在于申通创始时加盟是以“蔓藤式”的结构形成。

而韵达,圆通加盟制以“株式”结构形成,唯独中通一开始就以“股份制”结构形成。

申通在三通一达中,资本积累存量充能是唯一最成功的,其次是中通。

申通在2015~2016年底的政策下行优惠给网点,全网网点80%都大赚特赚,所以说,申通网点有足够的资金在市场上打消耗战。

在2019年6月,申通率先发动了市场价格与成本空间临界点打击,率先降价0.3~0.5元,意味着同行要回抢必须再降0.3~0.5元,同行必须总降价达到0.6~1元才会抢回客户。

可以说,申通在降价打击时机维度上产生了同行难以跟进的变量。

同时,申通也是最后一个启动“降派费与降寄费”参与竞争的快递公司,而其他快递,早已经把政策大招用完了。

圆通与百世被逼上绝路。

>>>看上去是快递行业在进行“终极一战”,也是市场需求“五选三”的拐点时刻,实际上正是以“体量与密度”为新模式预备储能的并流条件,谁来迎接蓝海市场。

3

危机平衡。

引导文:快递行业的价格战让谁都看明白,快递崩塌与大起大落只是时间与时机问题。

要么在双十一双十二期间,要么在下一个年初的网点卖买狂潮中体现,快递的资本离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释放信号的不是别人,而是国家邮政局,圆通、中通、申通、韵达、百世、宅急送、优速等7家企业代表,以及中国快递协会代表参加国家邮政局在京召开部分快递企业座谈会,快递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严格杜绝破坏行业稳定的“三种行为”,切实保护“三种合法权益”;要杜绝末端网点违规收费,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杜绝“以罚代管”,切实保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要杜绝缩减派费影响末端网络稳定,切实保护基层网点合法权益。

这个信号告诉快递行业,国家对行业的恶性竞争已经影响民生是不允许的。

那么,从2018~2019年来看,快递行业资本是净流出的,很多赚到钱的原网点老板已经离场。

现在的资本流入有三类,第一类是二级网点转正一级网点。第二类是大网点切小后由原网点管理员投资。第三类是电商为了获得发件窗口节约成本,买入网点。

可以说,在资本流入流出方面,中通流入最高,汇通流出最快。

>>>之前预测的国家意志并非空穴来风,无论快递公司联合垄断与降派费都是在干忧民生。快递行业不会消亡,因为中国经济正在暴发入口转变不仅仅是5G的推动,更多的是电商平台与快递结合的综合体。

4

危机革新。

引导文:从顺丰的“嘿客”,圆通的“妈妈店”。首先,“嘿客”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那就是快速抢占社区入口,同时化解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利用顺丰的整体物流优势,打造一张“空网、地网、仓网、店网”四网合一的平台级商业服务网络。

很多人把顺丰嘿店归类于“购买还要上网、那来店里干嘛”与“产品混乱,定位缺失”及“财务混乱,决策失能”。

这些问题只不过是表面现象,本质上顺丰缺少“体量与密度”的大数据支撑精准客户导入,也就是说服务流量形成反流过少,形不成销售收入支撑支出,获得利润。

不然,阿里与顺丰的大数据之争是怎么来的,如果阿里把精准客户导入“嘿店”,仅仅是菜鸟裹裹与常规客户一项,就是一笔大财。更何况“嘿店”最新概念电子化的体验型前置仓模式,加上多频次派送,怎么可能失败。

从顺丰往三通一达看,体量与密度创造的海量数据是支撑快递公司走向蓝海市场的唯一介质。

可以看出,中通的快递,快运,供应链,小额贷款公司,系统公司,无一不是为进入蓝海市场做“打通关”们准备,因为谁都明白,快递服务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已经低于其信息与流量的价值。

正因顺丰与圆通的试水,快递公司没有去考虑需求客户精准信息的采集与归类,更没注意客户的首购率与复购率的定位产品是什么。

只有阿里,一开始就明白传统的五联单与信息留存相冲突,最终用菜鸟单号直接抓取了需求客户信息。

时至今日,快递公司才明白信息与流量的价值,才有了现在“体量与密度”战争走向更大规模的市场兼并潮。

>>>中国快递行业与电商融合成新模式是支撑服务产品的硬性需求,中国人的购买消费欢念只有“物品价值”观念,没有“服务费”观念,后果就是无底限竞争。

如果不是如京东一样植入商品销售利润含快递费,价格战是不会停的。

未来的快递必然是电商与快递结合的综合体,未来的快递仍然是体量与密度的战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