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课本中的“欲将轻骑逐”如何读和理解?

 新用户63606037 2021-06-10

202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选了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不凡。作者并未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对场景进行渲染,蓄势待发,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的另一大特色是语言浅白,未用深奥的典故和生僻的字词,可以说一望而知其义。但是对“欲将轻骑逐”一句的赏析,还是有一谈的必要。

这一句有两个关键字,一是“”,一是“”。这两个字的读音和释义,对该句乃至全诗的理解和欣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先说“”。各版本几乎都释义为“率领”,乍一看顺理成章,但细究之下大有问题。“将”如果做“带(兵)”解,应读第四声(jiàng),这样与末句对应的“雪”字都是仄声。而五言绝句的规则是,这两个字是要平仄相对的,否则就犯了大忌。虽然“将”读第一声时也有“带、领”的意思,但这是“搀扶式的带、领”,显然不适用于这句诗。因此,“将”在此句中应读第一声(jiāng),基本释义为“拿、用”,引申为“派”。

再说“”。课本未予注音,释义为“骑兵”。这个字在这里应读,但是近年出版的各种辞书都省掉了这一读音,只保留一个读音。语文老师只能按照现在的拼音规范教给学生。但这也有个大问题,如果读,不仅与末句对应的“弓”字同为平声,从而造成平仄失调,而且与“将”(阴平)、“轻”(阴平)和“逐”(阳平)组成“四连平”,与“轻”(阴平)和“逐”(阳平)组成“三平尾”,这都是格律诗的大忌,诗人是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同样,如果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读成,会造成夸张的“五连平”。

格律诗的平仄,并不是“穷讲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诗意,而且会让我们感受到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这是应该传承下去的高级艺术。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我们一边大倡国学,一边却又在阉割传统艺术的精华,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