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坤夜读丨又登天心阁(有声)

 孟溪ProbeT连山 2021-06-11

稿源:掌上长沙

2021-06-10 21:30

  

  ......(节选)

  移步北向阳台,不远处是繁华的五一广场,新时代的地标国金中心高耸入云。眼下是西汉的定王台和历代都司衙门旧地,从前的老房子修饰得精精致致。东边天心路与城南路相交,城市向东延伸看不到尽头,上世纪初还是城外乡野。向下看,台基上一组土红色浮雕,那是太平军西王萧朝贵骑着他的战马。1852年西王攻打长沙,远远望见高耸的天心阁,以为是城门要地,攻到城下却怎么也找不到城门。清军高居城头,用大炮轰击,西王命丧此地。击中他的大炮叫“红袍大将军”,重达五千斤,现仍置于城头,虎视东方。

  天心阁城墙是古城墙保留下来的一小段,全长251米,高13.4米,最早修筑于公元前202年。西汉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开始筑土围城。到了1372年明朝邱广主事长沙,大力改造加固城墙,下层用条石,上面用青砖,细看古墙,还可找到制砖责任人和时间。城墙南北长8.5公里,设九座城门。1923年修路拆墙时,以曹典球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力保这段城墙,并辟建人民公园,这便是“湖南第一公园”。

  据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到天心阁登高望远,坐在瓮城里看书。当他1960年和周恩来再次登上城墙,当年的高阁已不复存在,他感慨道:“风雨古阁,旧事难忘呀!”

  天心阁雄踞长沙市中心地势最高的龙伏山巅,被视为长沙古城的标志。原名天星阁,因正对着天上主寿命的“长沙星”,为古人观测天象、祭祀天神的场所。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记录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开始为一层,清朝乾隆年间改修为二层,嘉庆年间改为三层。1924年改建天心阁,由湖南大学的著名设计师刘敦桢设计,主阁高14.6米,副阁高10米,1928年竣工。可惜精美的天心阁仅存十年,即在“文夕大火”中烧毁。岁月转到1983年,长沙市政府依照1924年的蓝本重建。

  天心阁历来是文人雅士登高抒怀之佳地,留下了许多诗词楹联,最深入人心的一联是清朝学者黄兆枚的“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道出了湖南人心忧天下的情怀。最有趣的一联是“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后来不断有人仿效翻新,玩味无穷。

  登上天心阁,恍惚看到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变迁画面,看到古长沙一路风雨走来的足迹。天心阁承载了太多老长沙人的记忆,历经沧桑,而又坚强不屈,屡毁屡建,始终屹立在长沙人的心中。

【作者:易尤凤】 【编辑:罗亚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