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戚来找我看病,掀开裤子发现一只脚已经踩进了鬼门关

 明醫 2021-06-11

下午六点半,我走在回家路上,正在盘算是叫个外卖还是回家下个挂面,手机响了。

“糟糕!3床引流液忘记留标本了!又要麻烦人家值班医生了!”拿出手机的五秒钟,我心里的小剧场已经演完了懊悔主题的一场戏,一看手机,竟然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您好,请问哪位?”同时终于回想到,下午赵医生好像和我说过,他帮我把3床标本留好了,和他的6床标本一起送走了,我的内心不由得一阵窃喜。

“二毛吗?我是你表舅妈,还记得我不?”

“呃……”刚刚停止工作的内置搜索引擎又开始疯狂工作起来:二毛这小名我自己都快忘了,以及我什么时候有表舅了……

“不记得我了?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你现在是大医生了吧?啧啧!我刚从你妈那里问到你的电话。你表哥这几天发烧了,过几天去你那里,你给安排住院吧!”

没等我说什么,电话就挂掉了。我只感觉到莫名的烦躁,立刻打给我妈,她说确实有个只见过两次的远房表亲刚给她打过电话,她拗不过,告诉了我的电话号码。“看在人家三十年前帮过我们的份上,你能帮就帮一下吧,他们不太会说话,但是心肠还是挺好的。听说发烧一阵了,看过医生但没看好,不然也不会求到你……”

“我问问情况再说吧。”

一番辗转,传说中的表哥——大龙住在了我管的5床上。

微信<span id=


在这之前,我在和他的电话里已经大致了解了病情:三十出头,平时坐办公室,身体一直不错,一周前受了点凉就发烧了,最高40.2℃,还发了全身的皮疹,社区医院抽血和拍片都没什么异常,吃过两盒头孢也没什么效果。确实是要来我们感染病科看的病,而且感觉这病没那么简单,需要住院好好查查。表舅妈还真碰对了。

幸运的是,大龙表哥人不错。这种不明原因的发烧原因有很多,所以需要做很多检查,他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理得清,而且从不以“医生亲属”自居。但是随着检查结果一项项出来,我仍然没有找到他发热的原因,而他的发热还在继续着。


“医生,我的检查结果怎么样?”查房的时候,我终于要面对这个灵魂拷问了。他知道我不好意思叫他表哥,所以他在有外人在的时候就叫我医生。

“血常规里有晚幼粒细胞,还有异常淋巴细胞,肝酶也还是有点高,CT和超声发现了一些深部浅部的小淋巴结肿大。但这些都没有指向一个明确的发烧的原因。”看到他充满信任的眼神和烧得通红的脸,我突然有些……惭愧?

“哦哦,我们那里的医生也说我这个很难查的……还有什么检查需要我做的吗,我都能做的。”他的声音里一度有点紧张,但能感觉得出,来自基因里的质朴和善良是他言语和为人的底色。

“不明原因的发烧非常难找原因,是内科医生的噩梦。不是所有的发烧都能找到原因的。”虽然这是事实,也是和所有发热待查患者必须进行的谈话,我仍然感觉我讲得有点艰难,“不过也不要太担心,CT的正式报告还没回报,而且明天主任会来大查房的。”

“好的好的,那就辛苦你们了。”

“5床,男性,35岁,受凉后发热10天入院,入院查体见全身多发皮疹,右侧腹股沟可及4cm*2cm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有异常淋巴细胞,炎症标记物ESR、 CRP、PCT稍高,肝酶稍高,胸腹部CT及超声见浅表及腹膜后淋巴结轻度肿大,心超未见赘生物。”

“你首先考虑什么诊断?”主任问。

“患者年轻男性,急性发热,血常规见异型淋巴细胞,伴肝损,我考虑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大。”

“还有人有其他想法吗?”

“发热、多发淋巴结肿大、有异型淋巴细胞,热峰表现为稽留热·,我觉得淋巴瘤也需要考虑。”

“风湿性疾病也有可能,我觉得要考虑成人STILL病”

……

“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我听下来,似乎没有汇报他有没有什么接触史。“

“还有比如有没有皮肤受损,腹股沟淋巴结是很久以前就大了,还是发热了才大的?这些内容,有没有仔细问过?”

“走,我们去床边再补问下病史,查查体。”主任看我们面面相觑,没再追问,算是给我们(尤其是我)解了围。


心虚的我赶紧跟了上去。

“这次发烧烧得蛮久啊,发烧之前受凉啦?”

“是啊,以为是感冒,没想到这么久还没好。”

“这次发烧之前有没有出去旅游,或者吃过什么特别的东西啊?比如不常见的,或者没熟的东西?”

“没旅游,吃的都是家里的饭,和同事聚餐过一次,我们自己烤了猪肉和牛肉,不过都熟的。”

“同事有没有发烧的?”

“我发烧就请假了,烧得厉害,也没关注同事的事情。”

“自己烤肉的话,是在野外吗?还是公园里?”

“公司团建,其实就是去一个近郊的小山里。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些小山多得很,应该,也不算旅游吧” 大龙笑了笑,有点不好意思。

“遇到什么蚊虫叮咬没?”

“没有,我小时候就经常去那些山上……”

“再好好回忆回忆。”

“哦对了!那天我穿的中裤,烤肉的时候腿上好像是被叮了一下,我估计也就是蚊子呗。手上忙着活,就抓了两下,后来不痒也就没当回事。”

我们和主任迅速地交换了下眼神!非常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引起发烧!

“查个体吧。”主任没动声色,开始全面查体:皮疹,左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这些都和我们汇报过的相符合,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个新的线索:在患者腘窝处有一个1.5cm左右的焦痂。

“焦痂!蜱虫咬过!”

“以前只在书上见过,第一次看到真的!”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主任满意地点了点头:“焦痂是蜱虫、恙螨叮咬后留下的特征性痕迹,他们传播的各种不典型病原体可以引起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等等表现。这些病原体是一般性抗感染药物所不能搞定的。因此我们要排查下这些虫咬传播的不典型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大龙在旁边虽然听不太懂,但是也听出了找到线索的意思,一个劲地感谢我们。我表面上云淡风轻,内心里已经高兴得在翻筋斗了。

微信<span id=


回到诊室,主任又嘱咐我们说,感染病科以疾病疑难复杂而著称,很多病人都是在当地医院诊断治疗过,那些医生也都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他们没搞定的疾病我们一定不能小瞧;问病史是最直接了解第一手病情的办法,要有八卦小报记者的精神,尽量多挖掘与疾病相关的线索;而病人来自五湖四海,对我们问的问题的理解会有不同,这个时候就要多一些耐心;查体更是要地毯式搜索,不能白白让线索从眼皮底下溜走。

虽然这些道理书上也说过,这回我们算是真正见识到了。

我们马上给大龙安排了抽血送检立克次体全套——立克次体是蜱虫、恙螨传播相关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所引起的症状和检查异常也与大龙的相符合。抽完血,又根据主任的嘱托,立刻给大龙用上了这类感染的特效药——米诺环素。

我有点期待明天大龙的检查结果和体温变化——说实话,前几天每天晚上我复盘我的病人,都很头痛他,关键是他还是我的“关系户”。

第二天上午,大龙的体温仍然比较高,我心里又隐隐有点担心。下午还没到量体温的时候,我就先拿了个体温表去找大龙,没想到大龙很高兴地跟我说,他正要来找我,说平常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烧得七荤八素的了,今天明显感觉没那么严重了。再量了下体温,果然只有38.5℃!大龙笑得合不拢嘴,把“三十八度五”这个数字念叨了好几遍,惹得隔壁床新来的低烧的病人投来同情的眼神。

第三天,体温最高37.8℃,皮疹颜色也慢慢变淡了。

第四天,外送的报告回来了:“恙虫病东方体 IgM抗体阳性”,这下算是病原学确诊了!就是恙螨叮咬引起的“恙虫病”!

第五天,大龙已经不发烧了,皮疹也褪干净了,腹股沟的淋巴结也小了、不痛了,复查的血常规和肝功能也都正常了。

大龙两口子连连说“真没来错地方,你们的药还真神。”

第六天,我很有成就感地去通知大龙可以出院了,却看到大龙两口子默不作声,气氛凝重,我心里一沉:可别出了什么岔子,我们的处理好像都没问题啊……问了大龙才得知,原来大龙的公司有个同事老刘,团建回去也发烧了,一直烧得厉害,在老家医院看不好,昨天想要到大医院看看,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这会人已经没了。大龙眼眶里噙满了泪花,有同病相怜的同情,念念不忘的悲怆,还有劫后余生的后怕。“多亏了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啊!要是老刘也来这里就好了!”这句话,大龙反复说了好几遍。

我跟同事们说了这件事,大家也都陷入了沉默。

几天后,大龙专程从家乡再次跑过来,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除却君身三尺雪,天下谁人配白衣”,大家都连声叫好。

看着这猩红洒金的锦旗,不知怎的,我心头却浮现出“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清末对联来。

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闻庭 莺喃

文章首发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团队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