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子赢:醉美绥宁行​

 开心明智 2021-06-13

醉美绥宁行

蒋子赢

绥宁县地方民俗,举办“四八姑娘节”。

应同学刘君之邀,一行六人自驾前往,驱车近三小时至县城。此行既无公务劳心,亦无私事挂怀,纯粹的朋友之间度假休闲,更有“姑娘节”的气氛渲染,和黄桑风景区的美景诱惑,心情自然也就随意散漫轻松明快起来。加上路程不远,时间宽裕,当的是优哉游哉,怡然至极。

归来久久,心神依然醉在绥宁的那一份温润静美里,便笔墨记之,留作无尽的回韵。

1.游大园古苗寨

一路前行,本就是邀朋唤友近径出游的心境,自然是车速缓缓,情怀悠悠。

下了高速不久,便到了绥宁县境内。

车子在林荫蔽日的国道上行驶着,峰上坡下,左折右转,浅望窗外,是一弯一奇异,一曲一惊喜。

丛峦叠嶂,青绿流翠的风景里,绵绵延延映入眼眸的,有公路边两排古樟的清静安宁,有山峰上万棵苍松的巍峨庄严,有丛峦间千倾翠竹的婉约缠绵。车行碧浪里,人醉绿色中,渐渐地便有了一份远离尘嚣走近桃源的清新和宁静。

至大园古苗寨,车停国道边,缓步往隔陇而望的山寨走去。

才下车,一条小径迎客而来,卵石铺面,狭长而婉转着漫过那陇水田,向山寨那边延伸。举目展望,小径两边一览无余,禾苗郁郁葱葱,稻田绵延天际。途经处,有一古井,旧石围砌而成,青苔石上浅生,旁边有一石碑高高竖立,镌刻着古井的名字,曰“诸葛孔明泉”。井台边旧迹斑斑,染满了岁月的沧桑,泉水却清澈幽静,晶莹剔透。相传,诸葛亮挥师南蛮七擒孟获时,经过此地,时逢夏暑炎热,远近无水,便亲自掘井取水为士兵解渴,然后士气大振,于谈笑间平定安稳了楚南湘黔之地。苗族后人“吃水不忘打井人”,于古井处立碑而记旧事,传为佳话。低跪在井台上,合双手为勺,浅饮一口,甘冽清爽,凉沁心脾。斜倚在石碑前,畅想古今,缅怀先贤,深感诸葛先生之心境气度和胸怀志向,甚是膜拜敬仰,亦为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憾而扼腕叹息。

正缓步间,一座大门楼赫然耸立于眼前,高三层,宽三弄,木厢木柱,纯木结构,乌瓦青石其上,飞檐斗拱,古香古色,很是粗犷大气,这便是极富苗家特色的苗寨大门了。门楼正中,横挂着两块长匾,上匾书有“大园古苗寨”,下匾书有“历史文化名村”,向世人告示着此家苗寨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确实,大园古苗寨,迄今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沧桑了800多年,这里木楼成群,石巷纵横,小径交错。据一位本地苗家小阿妹介绍,古村由14组木构建筑组合而成,似分似合,似连似断,远看浑然一体,近观院各庭分,至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的院落还有100多个,主要是宋朝到清朝时期的古苗族建筑,很有观赏和研究价值。

在苗族阿妹的热心引导下,我们静静地走进了寨子,漫步在村头巷尾的古老石径上。

古村其实不是很大,穿行其间,却如走进了一个遥远而宁静的童话世界里。低眸时,丘丘冬田依坡成梯,弱水浅淹,鸭鹅成群地觅食其中,人近无惊,人远无扰,慵懒而从容。身经处,坪院里鸡犬相宁,嬉戏为伴,无拘无束,满满的都是和谐与自在。古旧的苗家木楼,群立相聚,宁静相守,相惜相怜,已是显现出了一些沧桑斑驳陈腐破烂,仿佛在向游人们低诉着岁月的来去和流年的风雨,却总也看不出一丝半缕的悲悯和伤感来。目光斜望,有炊烟在凫凫升起,曼妙而优雅,那是久违了的童年的记忆,于此时此地重逢,便有着格外的亲切和向往,陶醉极了。山寨身后,从三向紧紧围绕着古村的,是一袭万木丛生的山峦,名叫青龙山,山势绵延不断,廊迴漫转,恰如长龙盘卧,气势非凡。最吸引人的,是那一圈圈沿着山峦环绕屹立的翠柏苍松,高硕挺拔,沥风沐雨,大抵经历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岁月了吧,依然傲立着,苍翠着,是一道笑看人生的极致景致,让人心生感动,却毫无怨艾悔叹之色。

古巷里,石径边,木楼上,老樟下,竹林中,已然有了一些小小的广告语或指示牌,一看便知《爸爸去哪儿了》第三季,曾拍摄于此,于是,这里便有了许多演艺圈名人来时去后留下的痕迹。寨人窃以为傲,游人多以为喜,我却始终无半点欢喜之状,只是担心着时代的喧嚣,惊扰了这里的安祥和宁静,便情不自禁地生出了一些愧疚和歉意来,希望我这“杞人忧天”的担心,纯属徒然便好。

其实,上世纪90年代,这个静居深闺的宁静古寨,就拍摄过《秋收起义》 ,《那山,那人,那狗》等多部著名的电影和电视剧,像刘烨,陈好这样的影视巨星,就是从大园古苗寨走出,走红影坛,红遍全国的。自那时起,苗寨的古朴和厚重,清秀和宁静,就已经享誉中外,只是时下更加有了盛名。而我的心思,便是世外的红尘,少去污染了这里的纯净,好留一个原汁原味的千年古苗寨于盛世,当是最好。

终究是要告别的,大园古苗寨,惟祝你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依然能一路安好!

2.绥宁的茶叶与美食

至绥宁县城,时近暮色,街道上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雾气,天空还飘起了毛毛细雨。

远远地,便见刘君冒着微雨等候在街边,一个人,也未打伞,满脸洋溢着热情和憨笑,看得出特别地实诚和十分的期待,便有如归的感觉暖和在心头,快慰而欣喜。几句简单的闲喧后,刘君就安排大家晚餐。

其实,刘君这次是很用心地在接待我们,特意陪同大家到城郊外,半山腰处,一农家小店里,去品尝绥宁很有特色的地方小吃。

小店木式结构,四五间的样子,两层,依山而建,有吊脚楼的剪影。客人多坐在二楼,前面是一弄无遮无隔的板楼,如阳台,摆放着一排桌凳,视野宽远,很悠闲,也很质朴。里间的房子里,也摆有餐桌,一如包厢般,却很是宽敞,绝无半丝的压抑和拥挤。整个小店低调雅致,让人踏实安宁,心旷神怡。

进得店来,主人就泡了一壶热气升腾的茶水置在桌上。这茶,汤色浅黄,馨香飘逸,细细品来,先有些薄薄的凉味,后有着浅浅的甜气,入口生津,回味悠长。刘君告诉我,这是绥宁特有的茗茶,叫“青钱柳”,具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产量不是很大,也就没有太多流通到外面的市场上去,却是本地待客送人的好物品。我一向对茶都有着一份别样的钟情和兴致,于是便慢慢品饮,陶醉其中,俨然一归去来兮的名士雅人。

不知不觉,饭菜开始上桌了。

先是一道干山蛙,用材火薰成了腊黄,有着淡淡的烟火色,临桌闻望,精致清爽,色香顿生,入嘴细嚼,骨脆肉嫩,味美香浓,食后回味,余韵绵长,甚是难忘。这种山蛙,与青蛙和泥蛙终究是很不相同的。据老板娘介绍说,这蛙,在当地也是鲜少罕见的珍稀美食,游人们想要品尝到,大抵是要很有口福才行。因为,捕捉山蛙的季节性太强,周期又很短。山蛙从竹林丛木中跳出来,至田间水边,停留时间前后只有十天半月的光景,要适时适地,很有技巧,才能捕捉得到。何况,在这世界上,既是山珍又是水鲜的物种,本就太少了。闻语而细品,色香味俱佳,余心便有戚戚焉。

黄桑鱼,则久已闻名,却从未品尝过,也算是绥宁的特产之一了。此种鱼类,头大口宽,体呈黄褐色,与遍地都有的“黄鸭叫”貌似而神异。纯粹的绥宁黄桑鱼,捕自原始次森林带的山涧小溪,多生活在缓水浅滩,食腐叶败草而长,体小,肉质细嫩鲜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试想,这种鱼,生活在绿荫花浓的山涧,时时吞吐着绝无污染的水质,终生以潺潺而下的活水为居,该是多么稀少而罕见呢。品尝了此鱼,也该很久不知鱼味了吧!

老板娘适时送上了一盆黑米饭来,糯而不黏,粒粒状,闪着紫乌色的光泽,还是第一次瞧见。

黑米饭,又名乌饭,是从山上丛林处采摘一种叫“乌饭芦”的灌木叶子,放在锅里煮烂,然后取黑色汁液渗透在糯米之中,再加上一些精细瘦肉,慢慢搅拌均匀,经文火浅蒸炊熟。其色诱人,其味清香,能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倍增。相传,农历4月初8日过“姑娘节”,绥宁县苗家杨姓人氏就会把出嫁了的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黑米饭过节,后来慢慢传开了,便成了绥宁的地方特色了。

同行诸友皆津津有味地吃着,大多不知不觉添加了一二小碗,以至于饭后都有着几分饱撑的感觉,于是相约着去河边散步,消食,也就有幸游览了绥宁县城的夜景。聆听着高沙河的低吟浅唱,梦幻着霓虹灯的柔情低眉,我们安然入睡,

其实,还有那爽嫩的干笋,那鲜绿的野菜,那正宗烟火熏出的腊肉和猪血丸子,那自行在山林里长大的农家乌鸡......不曾一一道来,却是余味悠长。感刘君盛情,不敢言谢,只是铭记于心矣。

3.醉在上堡古国

翌日,由刘君向导,我们先行去了传说中的“上堡古国"。

上堡古国,一个古老的村落,东西北三面环山,坐北朝南,是苗族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权的首都遗址,现在的区域名,是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明正统元年至天顺年间(1439年——1464年),湘,黔,桂交界地的苗族人们,以上堡为中心,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建立了历史第一个苗族王国。当时的义军领袖李天保,定年号为“建元武烈”,自称“武烈王”,并将苗疆划分为省,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单位,定都上堡,有着健全的国家体制和管理体制。至今,黄桑坪一带还留传着“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搬县,上堡有个金銮殿”的民谣。后明末清初,这里再一次苗民起义,立为苗都,成为当时苗族人们的政治中心。

古老的苗都,静静地躺卧在深山幽境,三面丛峦绿映,松苍柏翠,楠竹成荫,几涧山溪潺潺而下,或绕村而过,或穿村而走,整个村落依山傍水,景色静谧,神态安详。若是举目南眺,一望无遗,云蒸雾绕,风景万千。

至村头,跨过掩映在古榆下的小桥,便走进了这个沧桑了许久的历史古国。

沿着光滑而洁净的青石古道缓缓而行,有丛丛的树枝拂你的衣,扯你的袖,抚你的脸颊和头发,繁枝茂叶的沿途每一颗树上,都扎满了迎宾的红绸,随风飘逸,很是喜庆。游客熙熙攘攘,络绎而行,笑语脆生悄落,低婉柔和。在身侧的路边,有一袭山溪婉转而下,声律叮当,色泽清亮,似轻弹着高山流水孤芳自赏,似低吟着岁月逝远韵味悠长,细细聆听,确有着一种蓬勃的生机,又有着几份遥远的古韵。

古村里的民风很淳朴,人们都热情好客,你随意漫行过一处农家院落,总会有苗民满脸笑意,热情地邀请你进院子里去坐坐,去小歇片刻,去饮茶闲聊。院落大多是青石青砖砌成的围墙,一米高左右,墙石斑驳,满眼都是风雨沧桑的痕迹,上面还浅浅地染着青苔,也有稀稀拉拉的野草长着。院坪依然是土质的,没有被水泥之类的现代物硬化过,很平整,很宽敞,飘渺着泥土的气息和山林的气息。走进院子,围在木桌旁,坐在竹椅上,听苗叔苗爷唠一段民俗乡史,抿几口苗妹苗婶送上的土产凉茶,让人心爽神清,情悦意悠,而那些一路劳顿带来的倦意暑气,自然也就消散殆尽了去,留下的,唯有满怀的眷恋生了出来。

这里的苗民是真淳朴真热情,他们的院落里屋子里,绝不摆什么纪念品土特产之类的,吆喝着你去买,也就更没有强买强卖的事情来影响你的游情雅兴了,他们只是纯粹的邀请你做一次客而已。于是便想,若是所有的风景名胜处,都能拥有这样一份真诚和淳朴,该是多好!

行走在石板路上,脚步缓慢而轻巧,唯恐惊扰了古村宁静的好梦。喜欢阳光透过林荫,柔柔地照洒在脸上和身上的感觉,丝丝缕缕,尽是温润。不经意间,你就能看到远处山峦上,那一层一层的竹林,正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也有翠绿,也有浅黄,更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诱惑。而古松老榆的苍萃绿意,在山峦上随风流转,萦云绕雾,有着仙境描绘于人间的奇异和惊喜。

我的脚步,追随着古国旧径,登上九级台阶,终于来到了“金銮殿”前。风雨阡陌,世事沧桑,旧时的繁华早已湮灭在尘土里,随着岁月飘扬远矣。在刘君的指引下,我站到了故殿的遗址处,低眉合十,禁声静心,让心灵去感受那一脉久蕴的王气,便也生出了几许老骥伏枥的豪情来。虔诚地立于此,吾辈唯祈祷国泰民安,民富国盛,则美景长好,美梦常圆。

一路缓缓走过上堡古国,苗家义军的旗杆石犹在,只是长了些青苔,染了些尘埃。忠勇祠的遗址前,走过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参拜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古宫门么?旧时的青石廊柱,早已不知埋做成了谁家的屋基。金銮殿,也在岁月的变迁中,流失成了一片小小的土坪。

前尘往事,皆成云烟,察古观今,感慨万千。

4.漫步“曲幽谷”

寻觅上堡归来,便已是中餐时候,匆匆饭后,便驱车转道“曲幽谷”。

“曲幽谷”,顾名思义,一道峡谷也,离县城15公里左右,是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地属原始次森林带,拥有珍稀物种近200种,各类观赏植物也有170种之多,这里是一处洁净的天然氧吧,也是一处自然而成的植物大观园,到了绥宁,当然是非去不可的了。

车在盘山公路上左转右折,何止九曲十八弯,幸好沿途林木葱绿,山色青翠,缓缓行驶,细细欣赏,尽沐美景,亦甚得其乐。

将至目的地,远远地遥见有一宏伟石梁,横贯山坳,上书“曲幽谷”三个大字,气势磅薄,遒劲大方。近了,便见横梁两侧,有乔木数棵,挺拔参天,华盖荫遮,何止数十平方,真所谓遮天蔽日亦不过如此也。

沿小径一路步入,是一条狭深的山谷,缓缓延伸至深远处,凡四千余米而至六鹅潭,这便是“曲幽谷”了。

沿着峡谷往前走,有一条狭小幽长的人行道,是近年人工改造而成的,顺水依山,水泥抹面,尽力做出了与山水相融的模样,仿佛一国画大师,妙笔一描,便在林荫丛间雅致地描出了一笔人迹尘痕来。“曲幽谷”静静地斜卧在深山密林之中,由太平溪历经无数岁月,冲刷切割而成。或曲或弯,或缓或陡,曲折狭长,寂静幽深。在林荫蔽日的小径上漫步缓行,有清澈的山溪婉转作伴,一路相陪。峡谷里,木叶风吟,竹弦梵唱,溪水低韵,花香淡幽。有百年紫色杜鹃此第绽放,芳菲无尽。有千年珍稀楠木临崖挺拔,遒劲苍翠。细赏万倾碧波摇曳于头顶,阳光点点,碎缀身上。静听绵绵溪水轻弹在耳边,音韵优雅,蔓绕心头。惊喜于一步一风景,各具一格。讶异于一弯一天地,如临仙境。同行者赵姐,尤喜这一涧山溪,每每脱鞋赤足,于潺潺溪流中嘻戏玩闹,怡性怡情。其夫君胡兄,更是相谐于前后左右,用心陪伴,细微呵护。夫妻俩行影相随,携手相扶,摆首弄姿,拍照摄影,活脱脱一对神仙眷侣状,羡煞了游人,惊艳着风景,更为这一处静幽的桃园仙境,凭添了无限的感动。于是,就心生了一份美妙的憧憬:“人间美景此处好,只羡眷侣不羡仙。”亦暗暗在心底里祝愿随行的友人们,当再次回归到烟火红尘里,犹能琴瑟相和,百年流韵,则喜则慰!

“飞溪扑面三千毫,曲径通幽潭迎客。”

远远地,便见一幕瀑布遥挂于山崖,飞泻而下,这便是六鹅洞了。飞瀑高四十多米,瀑顶宽四米左右,及至潭面,就拉开成了数十米宽的一帘大水幕,如一帘洁白的玉珠,飘悬在游人的眼前。离潭面十来米处,有一奇石突兀,把从天而泻的飞瀑击碎,成了水珠,水雾,如莲花般绽放,玉洁冰清。这场景,既有石破天惊的大气壮观,又有柔情万千的温润碗约。每当阳光斜照,或雨后初晴,潭面数米高处,就可见彩虹初现,风姿曼妙,甚是迷神醉心。相传七仙女下凡之后,六位姐姐被罚至凡间釆茶种桑,于此潭中戏水沐浴时,被一樵夫惊扰,便化为六只天鹅,藏躲于水洞之中,这就是六鹅洞的传说与来历了。

我辈本凡夫俗子,到此,确也有临仙境沐玉雾脱俗气远凡尘之感慨,甚是心静情怡,于是乎脚踏彩虹,身沐玉露,心醉仙景,不停地拍照留影,以慰平生。

张家界之金鞭溪风景,早已举世闻名,余从曲幽谷游赏归来,终已醉进骨髓里去了,便淡远了那里的许多,亦不再会在梦里流连。

于心灵最深处,铭感学友刘君的热情接待和全程陪同,让我有幸游觅饱赏了如此的美景美色,梦里余生,亦回味无穷矣。

谨以此游记,以飨友,以自醉。


【作者简介】蒋子赢,网名“我是人间四月天”,邵东廉桥人,纯粹的乡巴佬一枚,有着一身浓浓的泥巴气,却偏偏喜欢文字里的墨香,喜欢生活路上的美景,喜欢各地各样的美食,也喜欢把所见所闻所想,放置到夜深人静时描描写写,尽力写出成人生中的美事。无它意,自娱自乐而已。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