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振华:登龙山

 开心明智 2021-06-13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登 龙 山

王振华

雪后的日子登龙山很有味道。

因为工作的关系,雪下了一周后才去登龙山。

星期天,艳阳高照,我与老越驾车到了龙山脚下。到时已是上午十点半,红日高照,温暖如春,在热烈的太阳光芒下,我们有点失望了——还能看到雪景么?但偶见山顶的残雪在太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顿时又有了点信心。

到农家问清了路,我们开始向山上进发。路位于树林中,羊肠小道,很泥泞,很不好走。 我们并不在意,3000多米长的路,也显陡峭,但我们想大半天功夫走个来回不是大问题。大约爬了300米,我们发现了雪的痕迹,斑点狗似的,却给了我们惊喜。

后来看到的雪渐渐多起来。最初看到的好象是红薯片上的“盐酸”,后来就成了早晨浓浓的秋霜,再后来就棉絮似的白了。但毕竟经过连日炙烤下的白雪在地上分布总是不那么均匀了,地上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很象未加工的粗盐,我知道未到山顶前的“雪”基本上是从树杆、树枝上裂下来的。树杆上、树枝上成圆圈状亮晶晶的其实不是雪,而是冰,落下来就是一大堆,哗啦一声,如打碎了的玲珑美玉,心中觉得特别可惜。当然到了后来坑坑洼洼里就有了点点晶莹,那是残雪,后来干脆成了片,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但黑漆漆的地面还是时不时地呈现它本来的面目。我们对树上还没有跌落的冰圈特别珍爱,摸一摸,光滑滑的,透露着清凉,不知不觉我们仿佛进入了冰天雪地的童话世界……

应该说天气愈来愈冷,因为毕竟是上山,但实际上我们愈来愈热,甚至脱了棉衣。我知道这是因为爬山的缘故。

老越忙于拍照,他说:“没白来,够了,够了。”他说够了,其实那时我们也许仅仅爬了山的三分之一。我也很惊喜,但我更多的是想拍些照片给孩子看看,因为她远在南方,当地冬天不会下雪,我们这里十年一遇,她如果冬天未去北方旅游,机会恐怕更是难得。

老越看到成堆的雪,就坐下来,要我给他拍照,而在阳光下,他用右手遮着眉,那神态就象远眺的孙悟空。他时而低下头,看起来很专注,这全都因为雪中阳光特别刺眼的缘故。夹着枝叶断落在地上的雪条,就象冬天雪白的大衣毛领,又象张开的白色大鸟的翼,老越捧起来就凑到嘴唇上,嘴唇不见了,就象鼻子下长了特别翘的连鬓胡。离开上身一段距离,好象双手捧着的就是一段雪白的羊毛毡,显得特别华丽。琼珑似玉的枝杆与黑浸浸的油干形成鲜明对照,但却又有着天然的和谐。

差不多到了山顶树下就是银堆玉砌了。冰块大小都有,冰糖似的,很能吸引我们的眼球。有些地方,树上的冰条还很多,如珊瑚如玛瑙如珍珠。有些背阴的树枝上冰块一点也未落,那就更显得风光迤逦,勾起了我童年雪天穿行林中的记忆,很浪漫很温馨。站在林中照着相,那就完全立于冰天雪地里了,虽然枝间的叶子一片也没有,黑丫丫的,但整个黑白世界,倒充满了神秘的古典风味,如诗如画。山顶上的银条不仅仅限于树枝,草上也长满了,如秋末时节的茅草花,漫山遍野,场景很是壮观。当然枝间也有集中的大堆砌,那就如棉花糖了,让人看着禁不住垂涎欲滴;有的更如乘飞机时俯瞰时的白云,大朵大朵,扯天扯地,棉絮似的,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此时的路上就全是冰雪了,踩上去“咯吱咯吱”,不小心就会摔一跤。尽管如此,但向阳的一面还是雪尽不见了,当然那种撒过石灰似的痕迹犹在,但远处稍平坦的山上白雪的印迹依旧很醒目,如蜡染般。

龙山顶上的公路还是白得透亮,如盐场,边上的小草则成了雕刻精美的艺术品。近处远处的“大风车”巍然屹立,如守卫山脊的钢铁侠,他们底下的斑斑点点倒不多见。

兴犹未尽,我们继续向远处的山峰爬去,因为那里有“药王殿”。

仰观药王殿,竟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鸟,斜吊在龙山的北面。这里充满着神秘的传说,引得我们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看过遍,对那种依山傍云平民式的建筑风格十分钦佩,尤其是天井与仙井很有韵味。对药王孙思邈我们则有着无限的景仰:医者,仁人也!——你能够想象出那冰雕玉砌的大鸟在夕阳残照下那光彩夺目的情状么?

天色已晚,我们必须下山了。但为了稳健,我们各自拄起了拐杖。虽然很疲累,但我们却走得风快,就如离弦之箭——冻风在催着我们呢!

感兴趣请点——

为何家中挂字画的非富即贵?

何俊良:母亲九旬晋一志庆/诚征贺寿联敬请赐玉跟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