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是纪念哪个历史人物的?有四种说法

 昵称29604659 2021-06-13

端 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是纪念某位历史人物的,那么是纪念谁的呢?有这么四种说法:

1.

屈  原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1

屈原 对联

天下归宗

离骚醒恨,午节催哀,斫石问洪流,何忍其香兰一没;

亲则谏君,疏犹死国,开书检青史,曾见之亘古几多。

芥草

大夫本是独醒人,不忍睹艾萧遍野,故以哀郢而思、怀沙而哭;

病象难摧五色笔,所幸遗楚赋至今,好识文星其粲、君子其芬。

南怪

文开辞赋称骚客,成一格兴而楚体,比以诗经,香草美人歌不绝;

节仰忠贞说大夫,想当年呵壁问天,怀沙负石,至今故国哭无能。

崇阳岭

行吟开境界,崛奇峰而启先河,灿矣星天,何止文光分太白;

放逐识忠贞,明死志以酬故国,励兹来者,犹闻浩气撼崖山。

2.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

伍子胥 对联

白衣孤鸿

运略隐然可敌国,倘若使明君不死,员公在侧,且看青史丛中,可流传勾践卧薪、陶朱遁世?

成才自古多磨难,每言及解剑之为,乞饭其时,遍问容城故里,犹记取引舟渔父、投水千金。

燕子王

背主是壮士悲情,使无掘墓猖狂,便九原父子相逢,那堪黄泉添血泪;

事吴则人臣典范,但看悬睛惨烈,为再铸忠贞二字,不教青史误英雄。

时习之

三百鞭尽复父兄仇,顿教此后君王,未敢再轻天下士;

数千载难消家国恨,且看而今朝夕,依然两卷浙江潮。

清风知者

类良禽择木而栖,原为楚子,后做吴臣,两处湖山皆抱恨;

鞭旧主于天不顾,比父输忠,较兄逊义,一生勇烈又如何。

3.

曹  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3

曹娥江 对联

月光如水

造化厚东南,水必有灵,遥思剡雪舜云,应多故主;

江潮承涕泪,声犹未歇,长把天心月色,认作孤魂。

兰台

地近山阴,风月本王子猷旧友,有舟曾作流觞,来酬夜雪;

潮生海上,浪涛洇曹孝女余哀,使我长倾泪雨,漫洒江天。

静静

江不语犹荐馨香,承孝悌千秋,排云更补钱塘势;

溪九曲各安际遇,过翠微万壑,载月还须剡水槎。

又客长安

断碑千载事,雁过苍然,潮有哭声犹在耳;

临此大江流,风来企想,我怀陟岵也伤情。

4.

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4

介子推庙 对联

寒天

廿四史忠臣麕集,论几许如公,惟事功、不言禄;

十八弯乔木森槮,侍一人垂范,可割股、弗违心。

鲁传霞

忠至切肤,功成拒禄,一炬劫灰,君臣两误;

山留节义,庙诫清明,千秋寒食,风雨同吟。

杨怀胜

苍天崇烈骨,问三万里晋河山,何药能敷割股痛?

寒食缅贤臣,对数千年冷岁月,君心已负奉亲人。

孔方兄

三万石厚禄辞封轶事,问割股刃、柳木屐史物何存,大道与斯名,论忠直无时不在;

两千载劫灰火种犹温,自郭林宗、文彦博挺身而后,于今忘真义,待谁人一脉相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