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于今天的意义两千多年来,儒家地位虽有沉浮,但是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佛道等诸家虽偶有兴盛,却一直未能改变其从属地位。这不是历史的巧合, 也不是汉武帝董仲舒等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儒家思想契合了社会需要,顺应了社会潮流,被社会所选择的结果。明清以降,因为社会的的变化导致了 对儒家的解读刻意突出“臣忠、子孝、弟恭”,选择性地忽视了“君义、父慈、兄友”的要求。这种刻意突出臣子、子孙、弟弟等下位角色的道德义 务却忽视了上位角色的道德责任的做法,在朱元璋把孟子逐出孔庙的做法上得到充分体现。这种思想和后来游牧民族的奴隶制相结合,成了中国人的 精神枷锁。到了清末民初,儒家形象在欧风美雨的袭击下轰然倒地。人们把儒家看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看到儒家倒地,就像看到雷峰塔倒掉一样, 只有莫名的兴奋。现在回头看看,实在是矫枉过正了,儒家在今天,对于我们的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群体主义和 整体观念《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说君子要“自任以天下之重”;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明代东林党人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群体,强调整体,强调家国,强调舍生 取义,是儒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儒家的这一追求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完全不同,西方强调个人利益,强调“自由、平等、独立”。个人主义和群体主义 都有其合理成分和存在价值,但是过于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有害的。当前西方自工业革命迄今已有四百年,四百余年的发展已经让西方个人主义弊 端丛生,当今世界的乱象,其根源便是西方个人主义的恶性发展。这一点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西方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严重阻碍了抗 疫的进程。个人主义过度发展要想改变,有赖于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群体主义思想。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便是中国群体主义思想的体现。 君臣大义嬗变为家国情怀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方面是讲君臣大义,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看来,君和臣的责任义务是对等的,君君臣臣是说君主 要按照君主的要求去做,臣子要按照臣子的要求去做。这个要求是什么呢?就君敬臣忠,并没有要求大臣愚忠。君主要像个做君主的,大臣才能像个 做大臣的。君主怎么样才像个做君主的呢?就是《淮南子》说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如果为了自己而死,大臣是不需要死节的,这样的例子比 比皆是。并不是后来要求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当时产生这样的君臣思想是基于当时社会中族群占主要地位导致的。尽忠于君主就是尽 忠于自己的族群。到今天,经历社会革命之后,已经没有世袭的君主,君臣大义便不复存在,君臣大义中所包含的忠于国家的内核已经为家国情怀取 代。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君主也只是江山社稷的代表,忠君只是忠于江山社稷的表现形式。如果君主不能有益于江山社稷,不能有益于天下苍生,也 就没有忠于他的必要了。现在去掉的君主的形式,留下的是爱国的内容。天人合一思想在新时代的阐释有人把天人合一仅仅理解为天人感应,认为这 是愚弄百姓的手段,这样看待天人合一无疑太狭隘了。天人合一观念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自我反思精神。天人合一观察问题的角 度是整体观念,在这里,天不仅是外在于人的思考对象,同时也包含人本身。在天人合一的观念里,天和人是和谐共生的,而不是西方观念里人的对 立面。正是基于这一观念,在中国,当人不得已的时候常常归隐山林,为什么要归隐山林呢?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山林是精神的归宿。这种观念 在西方是不能理解的,因为他们从割裂的角度看待自然,把自然看成人的对立面,所以往往认为自然是险恶的,是需要探险和征服的,绝对不是归隐 的去处。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人不仅是思考的主体,同时也是思考的对象,这是人的自我反思能力。比如,在西方人的意识里,人对上帝就是接受 和被教化的关系,对于西方人而言,要做的就是如何按照上帝的要求去做,如何能进入天国。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常说的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 我民听”,在这里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不再是不可窥视的玄奥,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百姓。有一句话是“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同 样体现了这种反思精神。会思考而不能反思自身,这种思考是片面的,容易形成双标,比如当前美国的讲一套做一套,美国优先等等,都是缺乏这种 反思的表现,片面的视角导致偏激的做法,必然会有偏离目标的结果。仁与礼---道德与规范仁与礼,其实就是道德要求的两个方面,仁是内在的 要求,人要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在强调仁的重要性,仁是根本,是基础,没有了善良仁慈的内心, 其他的形式就没有价值了。礼是道德规范的仪式化,作用便是强调和固化道德规范,让抽象的道德规范有了一个可感知,可遵循的规范。由于礼和道 德规范的表里关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才有了“五帝不同礼,三王不同乐”的说法,儒家从来也没有固 化道德,而是与时俱进。今天的社会难道就不需要道德规范,不需要道德的仪式化吗?当然不是,今天依然需要道德,依然需要道德的仪式化。举个 简单的例子,爱国是今天道德要求的一项基本内容,升国旗是要求肃立注目便是这个道德规范的一个仪式化要求。仁与礼,道德与规范,今天依然非 常重要,道德的具体内容可以不同于古代,可以不同于孔子时期,但是不能没有道德。道德的的仪式化,礼节和仪式,可以不同于古代,可以不同于 孔子时期,但是不能没有仪式。父慈子孝家庭伦理的重构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西方思潮的冲击性,已经被曲解和污名化,其中父 慈子孝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儒家道德观念里,父慈和子孝是并列的。在农耕生产条件和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下,两者中较为强调子孝。今天 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首先,相对于农耕社会,今天是工商业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社会的流动性已经迥异于农耕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原来 的家庭伦理道德就必然会发生改变。但是在今天,家庭依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和谐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在此条件下,儒家的家庭伦理依 然有着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必然要做出适应性改变。相对于原来强调下位的道德义务,今后的方向应该是父慈和子孝互为前提,强调二者的平等 性。但是儒家的家庭伦理不可一概否定。否则对家庭,对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过度否定传统,过度接受西方影响而出现的丁克家庭、同性家庭等乱象便是家庭伦理丧失的恶果。今天,很多人依然喋喋不休于孔子和儒家的不合时宜,却忘记了我们的时代已经不是破除旧世界,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新世界。构建新世界,如何对待传统是一个绕不过的坎。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