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七年(1)火焚咸丘

 有物书斋 2021-06-15
---   01   ---


纷乱的公元前706年终于结束了。时间慢慢进入公元前705年,这一年是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郑庄公三十九年,也是西方一个强大帝王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他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们随后会讲。

春天二月己亥日的时候(公元前705年1月5日),鲁国西南边境的咸丘城被烧了,大火映天,树木鸟兽皆身陷炼狱。这把火是鲁国放的,《春秋》:“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为什么要火焚咸丘?《左传》显然没有领会事情背后的意思,或者说《左传》的作者不愿意明说,而是避重就轻,絮絮叨叨的说“以火焚田不是蒐狩之法。”然后又搬出《礼记·王制》来说:“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看似认认真真的在解释,其实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焚火田杀的是昆虫”这样结果上去。

就像某人走夜路被抢了包,警察的询问重点不是关于抢包贼,而是你走夜路的姿势到底对不对,上街的时间合不合规定,要么是警察不想处理这个事情,要么是警察心里有鬼。

到了西晋,杜预在这一条后面注:焚,火田也。讥尽物,故书。
正义曰:以火焚地,明为田猎,故知焚是火田也。不言蒐狩者,以火田非蒐狩之法,而直书其焚,以讥其尽物也。

这就更奇怪了。讥讽什么呢?讥讽鲁国火烧田野不留孑物?烧的太干净了?还是别的什么呢?但是为什么要“焚”呢?鲁桓公没事干了,安排军队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跑到咸丘去烧荒?总之是欲说含羞,意犹未尽的感觉。

习惯放大炮的《公羊传》就说的很清楚,《公羊传》惯用的疑问排比句如滔滔江水奔涌而来:

“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
咸丘者何?邾(zhū)娄之邑也。
曷(hé)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
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这一段建议读出声,很有气势。)

我解释一下:
用什么焚烧它?同柴焚烧它。
为什么要用柴焚烧它呢?这是用火攻城。
为什么要记载用火攻城呢?《春秋》的作者憎恨开始用火攻城这件事。
咸丘是什么地方?是邾娄国的一个城邑。
为什么不挂靠在邾娄国呢?因为作者把它当作一个国家。
为什么把它当作一个国家呢?因为有国君在那里。
自问自答一番,问题解释清楚了,完美。


《谷梁传》一看《公羊传》已经把炮放出来了,赶紧跟进解释:
“传其不言邾咸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为什么不说是邾国的咸丘?因为恨它用火攻法。
(实际上两书成书时间不同,不存在这种情况,这里是为了写作效果。)

好了,这下就明白了,鲁国不是放火烧荒地,而是用火攻城。因为用火攻城这个事情太恶劣了,所以这里必须狠狠的记一笔。但是记录的时候如果直接记录“鲁火攻咸丘”,就显得太直白了。

作为“微言大义”,意思基本靠猜的《春秋》,这么写有点掉价,所以就记录为“火焚咸丘”

但这样记录又怕人不明白(你看后人确实不明白,至少杜预就不明白),所以就用记录战争的方法“有准确的时间、地点和战争方式”的原则记录下了这个事,后人善于揣摩的,自然看得懂,不善于揣摩的,就一掠而过了。

为什么用火攻城太恶劣了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三国演义》里描写火烧新野的片段:

“曹仁领兵到,教且夺新野城歇马。军士至城下时,只见四门大开。曹兵突入,并无阻当,城中亦不见一人,竟是一座空城了。曹洪曰:“此是势孤计穷,故尽带百姓逃窜去了。我军权且在城安歇,来日平明进兵。”此时各军走乏,都已饥饿,皆去夺房造饭。曹仁、曹洪就在衙内安歇。初更已后,狂风大作。守门军士飞报火起。曹仁曰:“此必军士造饭不小心,遗漏之火,不可自惊。”说犹未了,接连几次飞报,西、南、北三门皆火起。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县火起,上下通红。是夜之火,更胜前日博望烧屯之火。后人有诗叹曰:“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新野是座县城,咸丘是个城邑,都差不多,鲁国火烧咸丘城,应该大致与火烧新野差不多。但是诸葛亮火烧新野的时候还留了一个东门,所以曹兵得以狼奔鼠窜而去。

因为诸葛亮的战术重点是在白河设伏水淹曹军。但鲁国这次火烧咸丘的战术重点就是开拓疆域,并不存在把敌人放走了打,所以不一定会网开一面,放咸丘人出城。

如果是四面围城的情况下,放火烧城,那与诸葛亮在山谷中火烧藤甲兵的效果应差不多,我们看一下这段描写:

“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这种人间地狱一样的惨像,不但震惊了《春秋》的作者,恐怕也震动了列国。关键是,咸丘城邑里还有“国君”,虽然不知道是咸丘的邑君还是邾娄国的国君,但身为一个贵族,遭受这样悲惨的下场,可见“春秋无义战”之言不虚。

咸丘这把火不但当时很出名,甚至在2000年以后的宋代也很有名,宋代有个诗人叫彭郁,他写了一首《题万壑风烟亭百韵》,一共一百句,描写山峦、风和烟,宋人写诗喜欢用典故,其中就有“火焚咸丘”这个典故,原诗太长,我摘录几句,想看原诗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或如岢岚三尺地,不燧不钻常焰突。
或似鲁国焚咸丘。且张狂吹势难捽。
或如公瑾战赤壁,虎啸波狂那得熄。
或似牧儿爇秦陵,猛火照天三月热。

彭郁将“火焚咸丘”与周瑜“火烧赤壁”相提并论,可见当时火势确实不小。

那么鲁国“火焚咸丘”之后结果如何呢?不知道。但是第二年,鲁国进攻邾国。邾国和邾娄瑕是不是一个国家,这个也不知道。

邾国在春秋初期也是个兵车500乘的强国,但距离鲁国太近,后来在鲁国的持续打击下,一分为三,分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最后全部被鲁国吞并,然后又被楚国吞并。


---   02   ---


说完中国的事情,说说西方,这时候拥有汉谟拉比法典的巴比伦帝国刚刚被亚述帝国吞并,亚述帝国则继承和发扬了古巴比伦帝国的文化,成为西方大国。

亚述王萨尔贡二世打败乌拉尔图鲁萨斯一世后,疆域横跨中西亚。他决定兴建新的都城,取名叫萨尔贡堡,但还没有修好,萨尔贡二世就去世了。

就像秦始皇一样,萨尔贡二世去世以后,给亚述帝国留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留下了一座没有完成的城堡。后代的亚述王,并不愿意住在新都,都搬回了旧都,于是这座城堡也像秦始皇的阿房宫一样,最后被风沙掩埋。

也就是因为如此,这座城堡才可以相对完整的保存到现在,被我们考古发掘出来。


从城堡的结构可以看出来,萨尔贡二世此时已经确立了王权至上的中央集权统治,作为王权象征的王宫在宫城里占了最大的面积,其次才是西北角占地面积很小的神祠。

这一下就改变了苏美尔帝国流传下来的“神权在王权之上”的规矩,与中国的民本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考古发掘显示,亚述帝国此时已经发展出了比较成熟的铁器技术,这是中国春秋时代所不及的,中国还需要一百多年才能看到大规模的铁器应用。

当时的世界上,东亚是华夏族在努力的开疆拓土,中西亚则是亚述帝国在南征北战,环地中海有希腊城邦刚刚开始开眼看世界,北非的埃及则进入了改革的瓶颈。

地球,才刚刚热闹起来。

春秋乱世,也慢慢走向了白热化。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者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