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文 程张‖ 博物笃学——范阳张华世家

 倚月临风 2021-06-15

张华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博物广识。他与他的两个儿子,张讳、张韪,是当时文坛上的颇负盛名的父子学者。

张华(231-300),字茂先,西晋范阳方城人。父亲张平曾做过渔阳郡太守,但在张华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道日衰,他自幼靠放羊维持生计。虽然如此,但张华从不放松自己的修养与学业,刻苦努力,谨行慎独。史称他“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通于赴义、笃于周急”,“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以德才兼备为人称道。(《晋书》卷三十六)

同乡卢钦一经与他谋面,即很器重他,与他交游。卢钦是卢植的孙子,“世以儒业显”,是北方豪族:著名的文化世家,在范阳一带势大根深。张华与卢钦的交往,使他广泛接触了上层社会,为其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基础。

张华的才华与学识很突出,尤其在文学造诣上,很为时人称道,有“学业优博,辞藻温丽”的赞誉。除此而外,张华还博览群书,增广见闻。各种各样的书籍,只要他能设法得到,就详览细读。在当时,图谶、方伎之类的学问很为学者们鄙薄,但张华都加以了解学习。经过长期积累,张华成为一位博通古今、识多见广的博学家。

品德与才华的出众,使张华很快就脱颖而出。他的同乡刘放,家里颇有钱财,很欣赏张华,将自己的爱女嫁给他。在岳父的支持下张华开始从政。张华有一次幸运地碰上了当时非常知名的学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大文学家阮籍读了他的《鹪鹩赋》,遂称其为“王佐之才也”,广为揄扬,张华也因此而名噪天下((晋书》卷三十六),阮籍是曹魏的宗亲,又是大名人,有了他的这句评语,再加上张华自身确系才华横溢,从此张华就开始了事业上的腾飞。

张华在蛰居乡里、不为世人所了解时,曾作《鹪鹩赋》来寄托自己的抱负,其中有“伊兹禽之无知,而处身之似智,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性而不衿,—动因循而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借鹪鹩的恬淡自适来表现自己安处贫贱的雅志,很有深意。与此相对,他又写道:“雕鹖介其觜距,鹄鹭轶于云际,鹍鸡窜于幽险,孔翠生乎遐裔。彼晨凫与归雁,又矫翼而增游,咸美羽而丰肌,故无罪而皆毙,徒衔芦以避缴,终为戮于此世。”对攀附权势的行为进行了冷静的剖析,劝诫人们不要贪图功名富贵,以免最终为名,利所累而丧身。该文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词藻朴实隽永,一扫当时骈文因辞害意、一味堆砌辞藻的陋习。可惜的是张华明知贪图荣华富贵者“虽蒙幸于今日,未若畴昔之从容”,却没能自警,依然走向从政之路。

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最先任用张华,推荐他做朝廷的太常博士。不久,张华的好友、时任尚书郎卢钦,向魏文帝曹丕极力推荐张华。卢钦是世族豪门,累世巨儒,他的话很有分量,于是魏文帝就任命张华为河南尹丞。张华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酷爱文学的曹丕提升为著作郎,在朝廷任职,以“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而为朝廷推重。不久,又擢升他为长史兼中书郎,专门负责为朝廷起草诏书诰命公文书表等。由于他文思敏捷,辞藻清丽,因而所写文章基本上都被采用,一时名声大噪。

曹魏末年,大权落于司马氏手中。公元256年,司马炎夺取魏国的政权,建立晋朝。张华拥护新君,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加封关内侯的爵位。晋武帝(即司马炎)非常赏识张华,有一次,他向张华询问汉朝宫室制度及有关的规章制度。尽管这些知识千头万绪,但张华都能一一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而且还在地上画图以演示其变化,令左右人等瞠目结舌。司马炎对他更加信任,优礼有加。当时有人甚至将张华比作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子产。在这种情况下,张华的仕途一帆风顺,几年后,就做到中书令,后来又加授散骑常侍,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西晋建立后,下一步就要讨伐东吴,统一天下。但慑于东吴的强大,且有长江天险,文武大臣中很多人主张暂缓伐吴,等力量准备充分后再动手不迟。晋武帝主张进军伐吴,便暗中与军事将领羊祜商量计策,消息传出来,文武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羊枯当时又气又急,一病不起。张华受命前去探视并问计,羊祜告诉他,现在东吴的君主孙皓凶狠残暴,众叛亲离,正是大举讨伐的绝佳时机,否则一旦孙皓死了,东吴换个贤明的君主,加上长江天险,我们就是有百万雄兵,也不能奈何他们呀!张华深以为然,当即表示大力支持。羊枯非常感动,将讨吴大计寄望于张华身上。

不久,张华被任命为度支尚书,专管财政,配合羊枯举荐的杜预,大举伐吴。晋军遭到东吴军民的激烈抵抗,一时形成僵持局面。尤其是吴军在长江中横贯铁索,阻挡晋军舰只,使得晋军一筹莫展。长期的消耗,使西晋政府非常被动,一时颇有怨言。时任大都督的权臣贾充,竟纠集一帮人等,要杀张华以谢天下。晋武帝大怒,说这是他的主意,贾充等人才不敢继续闹事。但是晋军该何去何从,仍然是难以决定。张华力主长驱直入,认为这正是最后一击,必将摧枯拉朽。不久,杜预的捷报传来,吴国投降,西晋统一了全国。

伐吴一事,集中表现了张华的政治才能与远见卓识,是他一生的辉煌篇章。晋武帝为此专门下诏予以表彰:“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傅羊枯共创大计,遂典章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晋书》卷三十六)并且进封张华为广武县侯,增加了封邑近一万户。张华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名重一世,众所推服。

不久,张华又被任命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出镇北方。衣锦还乡的张华克勤克俭,勤于政事,使得因东汉衰败而与中国关系不好的北方少数民族又逐渐归复,史称:  “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谢。”(同上)。

屡建功勋的张华,在事业上达到顶峰,但同时也成众矢之的。一大群妒嫉他才华与业绩的人,屡屡在晋武帝面前诋毁他,包括荀勖、冯紞这样晋武帝的宠臣。当张华建功立业,威震北边时,晋武帝曾想召张华入朝廷为相并加封“仪同”,但由于冯紞的谗言,最终只是任命张华为太常之职,而且不久就以太庙房梁倒塌这件事,罢免张华的官职。到司马炎死,始终没有再任命张华任何职务。

晋惠帝司马衷( 284-306)在位,皇后贾南风与太傅杨骏擅权。张华虽被征为太子少傅,官高位显,但是实际上并不管理具体政务,有名无实。后来杨骏被贾皇后设计除去,株连到杨太后(杨骏系晋武帝外戚,杨太后乃司马炎皇后、杨骏之女),晋惠帝无法处置,只好交于朝廷群臣冲论。众大臣多畏惧贾后,便墙倒众人推,纷纷上奏惠帝,要求按《春秋》中晋国废文姜的旧例,废黜杨太后。只有张华不顾众议,不阿谀权贵,力争“夫妇之道,父不能得之于子,子不能得之于父”(《晋书》卷三十六),提出只是废去杨太后的太后之称,还称皇后,并列举西汉成帝时赵太后被黜为赵皇后事,为其主持公道。可惜惠帝为贾皇后所操纵,没有采纳张华的建议,仍是废杨太后为庶人。

通过这件事,使贾皇后及其党羽认识到张华的耿介忠贞,也有心结纳,依之为砥柱。贾谧就向贾皇后分析张华为人是“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正是既可放手任用又不必担心谋夺权位的可靠人臣。恰逢楚王司马玮乱政,张华用计将其扑灭。因此,惠帝委任张华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章紫绶,遂使张华成为西晋名相。张华也尽心尽力地辅佐惠帝,成为惠帝初期最重要的辅政大臣。史称:“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  (同上)后因功而升任司空之职,位列三公。并被封为壮武郡公。

可惜白痴皇帝、跋扈皇后无力控制朝政,司马氏宗族诸王久有觊觎皇位之意,张华一人独木难支。当初杨骏与贾南风二人为争权而矛盾激化,阴险毒辣的贾南风就密召宗室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然后又杀楚王,既开宗室干政之端,又启朝政内乱之始。数年间,贾南风及其兄弟党羽,连害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卫瑾等,独掌朝纲。这更引起宗室不满,赵王司马伦趁机带兵入京,杀贾南风及其党羽。张华也不幸被害,而且被夷灭三族,消息传出,举国莫不悲痛。事在永康元年(300年),张华时年69岁。

张华一生除了为朝廷起草大量公文外,也写了一些有益时政的文章。在晋惠帝时,在面临贾南风专权擅政、'外戚恃宠滥权之际,张华为讽劝贾党而写了一篇《女史箴》,借言古女史官之事来劝诫贾南风等人。贾南风虽然凶悍毒辣,但在张华的忠贞竭虑的劝言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并且对张华十分敬重。可惜此文不传,不知其具体内容如何。

张华不仅学问精深,而且能奖掖后学,体谅下情,“性好人物,诱进不倦”(《晋史》卷三十六)。哪怕是非常贫贱的读书人,有一介之善,张华都大力奖掖,为之延誉。陈寿是蜀国旧臣,又屡为时议所贬,但当张华见到陈寿所写的《三国志》时,就称赞道:“当以《晋书》相付!”其雅量与识见,在此可略见一斑。

张华以博览群书,识多见广而著称。他年轻时读书就注重在经史之外,广泛涉猎各门各类的图书。成名后,不贪图钱财,只是大力收集图书,当时许多稀见珍籍大都藏在张华家。据说有次搬家,仅书就装了30大车。当时朝廷负责收集整理图书的官员就经常到张华家求书,如秘书监挚虞,就每每到张华家找书作为标准本。

张华学识之渊博广赡,成为当时的佳话,围绕他的博物,流传下众多的传说。如惠帝中期,有人进献给朝廷长达三丈的鸟毛,但无人能识是何鸟之毛。最后问到张华处,张华见到后就神情悲痛地说:这是海凫的毛,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大乱。如此等等。甚至还有两只千年狐狸去考张华学识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大多过于怪诞无稽,如《晋书》中《张华传》所载“巧识龙肉”、“蛇化为雉”、“登楼望气,掘地得剑”之类。张华著有《博物志》十篇,专记神异鬼怪之事。再如吴郡(今江苏境内)有一个地方河岸崩塌,出土了一个石鼓,用普通鼓槌敲击没有声音。皇帝在接到这件由民间贡呈的石鼓后,向张华询问。张华说:“取蜀中铜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一试果不其然。

张华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确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被害时,家里没有什么金银珠宝,只有堆满桌几的典籍图书。这与那一天吃饭费用超过一万钱的何曾相比,同为三公的张华就很令人敬佩了。

张华的儿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也博学多才。张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张祎,宇彦仲,为人勤奋好学,谦虚恭敬,时人称其有乃父之风,可见其受张华影响之深。从他的行事风格来看,继承张华的儒雅成分稍多。张祎曾官居散骑常侍之职。张华的小儿子叫张韪,也勤奋好学,尤其擅长天文知识,继承了张华博物多识的特点。张韪曾官居散骑侍郎。当时的张氏一门,被人们认为是诗礼传家。可惜张祎、张韪都被父亲株连惨遭杀害。

张祎有个儿子叫张舆,字公安,是张氏全家被害时的幸存者。张舆在张华被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后,继承了张华的爵位,后来在西晋灭亡时也渡江南逃,在南方历任丞相掾、太子舍人等职,也是一位博学之士。

虽然张华全家遭遇不幸,但他们父子两代家学相传、勤奋好学的传统,可资后人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阅读链接

程张 ‖《诗》《易》相传——燕韩婴世家

程张 ‖ 振兴儒学——广川董仲舒世家

程张 ‖ 儒家文林——衡水安平崔骃世家

程张 ‖ 文武兼资——涿地卢植世家

程张、耿索丽‖建安才子——邯郸刘劭世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