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卡清算组织Visa是怎样运转的

 我思故我在hyp 2021-06-16

本文来源于WalletsClub ,文章已获授权

支付清算体系里面有两个主要的分支:大额、小额。大额支付清算一般指金融机构间的清算;小额(零售)支付清算,就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大量的被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要说的 VISA,就是世界上银行卡小额零售支付体系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1

VISA是怎么来的?

1958年,加州的美国银行在弗市(弗雷斯诺市)悄悄开始了一项在零售支付领域一直影响至今的计划:BankAmericard。

是的,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了,不要以为今天我们人人都可以拿张信用卡招摇过市,就觉得这东西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信用卡不是钱,他就是个支付工具,最早是由信用卡公司发明和发行的,银行一开始看不上这玩意。

美国银行(BOA)发行的这个信用卡的品牌叫做 BankAmericard。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已经进了博物馆的卡哦,直到今天为止 BOA 还在发行这个品牌的信用卡,就是下图这货,不信你去BOA的官网上去看咯(当然了,相信你也看出来了,这个卡现在是通过 MasterCard 组织清算的)

BankAmericard 信用卡

60年代的美国,有实力的银行各家发行自家品牌的信用卡,大家互相死磕。美国银行一看,好家伙,大家都有信用卡产品,说实话啊,咱们家这个信用卡也不带什么硬核大招,大家的卡都差不多,我怎么才能把你们这些信用卡都弄(nèng)死,独霸天下呢?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结盟。

怎么结盟呢?这么玩:你们一众小银行也想发信用卡赚钱对不对?但是你们搞不定这么复杂的系统对不对?没关系,你们做我的代理,卡还是你们自己发(印个塑料卡你们总会吧?),但是卡上面要打上我的品牌的 LOGO —— BankAmericard,然后我把我的信用卡清算系统分享给你们用,你们几乎什么投入都不需要,赚到的钱咱们一起分,完美。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美国的众多银行果然成了美国银行 BankAmericard 的代理商。

但是,有过商业经验的人一定知道,有一件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才的积累、成本的降低,很多以前觉得「复杂、搞不定」的事情,慢慢就能搞定了。

所以,代理商们脱离美国银行是一个早晚要发生的事情。脱离之后会怎样?又回到大家死磕的老路上去?大概率是这样的。但是,历史却没有这么写。

怎么回事呢?

60年代,美国银行的其中一个「代理商」的负责人提议说:大家以前都是一起搭伙做信用卡生意的,做的挺好,往后咱们谁也别单飞出去打来打去的,不管是因为觉得自己翅膀硬了,或者害怕被 BOA 收割,因为硬刚死磕不解决根本问题,把市场搅浑了大家都赚不到钱,这样吧,咱们干脆一起搞一个银行卡联盟,大家都是这个联盟的股东,我们(包括你美国银行)一起成为这个联盟的代理商做信用卡生意,这样大家觉得公平了吧?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他叫 Dee Hock(狄伊·哈克),这位老先生正是 VISA 的创始人。

VISA 创始人 Dee Hock(狄伊·哈克)

彼时,VISA 还不叫 VISA,一堆银行在美国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叫做: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下面简称 NBI,你看名字就知道,这组织始终还是没有脱离美国银行的影子)。

这个合资公司成立之后干什么事情呢?专注支付清算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让大家各自发的信用卡清算都接入到这个系统里面来(以前是接BOA的系统)。银行们该发卡发卡,该放贷放贷,该收租收租,但是清算这个技术活就由一个专业的支付科技公司专门来做了。

1970年,美国银行将 BankAmericard 的控制权完全交给了新成立的 NBI 来运营和管理。

美国银行的 BankAmericard 计划的扩张脚步并未停止,往哪里去?走出美国走向世界,到1972年,BOA已经在15个国家发展了代理。如法炮制,1974年,一家叫做 IBANCO 的跨国公司成立,来管理全球(除美国外)的 BankAmericard 计划。

1976,IBANCO 的董事提议,我们既然做的都是「同一个世界,同一张卡」的事情,那么我们就要统一成一个品牌把这事做大,IBANCO 太难记了,NBI、BankAmericard 这俩名字的指向性太明显了。于是 Dee Hock 提议说我们的支付品牌就叫「VISA」吧,这个名字简单好记,即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国家的人们都能很容易识别和记住。

于是,在1976年,NBI 改名为 Visa USA,而 IBANCO 将名字改成了 Visa International。

VISA霸业从此开始。

VISA不是一个靠某个人的天才智慧横空出世的机构,他的诞生是因为一个产业的大发展(信用卡产业)、一群金融机构的大推动(如美国银行等)、一系列利益博弈均衡后产生的一个最优解产物,换句话说,其实VISA是人类社会活动分工的必然结果(因为分工带来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这是一切盈利组织所期望的效果)。

听完上面的故事,稍稍打断一下,最近风头正劲的 Facebook 搞出来的 Libra,其「Libra协会」的治理制度安排,你有没有觉得和上面的故事发展套路如出一辙?

仔细看白皮书,里面是这么说的:

跟你注定要斗一辈子的那个敌人,是你自己。——马徐骏Facebook 团队与其他创始人合作,在 Libra 协会和 Libra 区块链的诞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Facebook 将保有领导角色至 2019 年结束。

一旦 Libra 网络发布,Facebook 及其关联机构将与其他创始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并承担相同的义务和财务责任。作为众多成员中的一员,Facebook 会在协会管理方面承担与其他成员相同的职责。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还是我们,我们不再是我们,嗯。

至于后面 VISA 从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到股份制公司的演变,直至部分上市这些的,我们就不多说了,聊点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2

VISA是干什么的?

说实话,在没有VISA之前,银行自己就已经独立完成了发卡、收单、清算、结算的全流程,看起来好像没 VISA 啥事了。的确如此,但是,银行自己的这个「全流程」有一个缺陷:仅限于本行内运转,不同银行之间是不通的。不通怎么了?不通导致了什么问题呢?问题很多,我们就简单讲一个好了:

从不同的银行卡收钱,需要对应的发卡行为商户提供收单设备支持,所以可能一个商户的收银台上要放好多个 POS 机,这个不陌生吧?相信8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都见过这个场景,商场收银台上 POS 机一字排开,你用哪个银行的卡付钱,商家就用哪个银行的 POS 机收。所以无论是否出现 VISA 这样的银行卡清算组织,随着时间的发展,起码会出现一家聚合支付公司,对吧?

VISA 是干什么的呢?官方是这么说的:

VISA 是全球支付技术公司,连接着全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促进人们更方便地使用数字货币,代替现金或支票。

VISA 不向消费者发卡,也不向消费者提供贷款和设定持卡人的卡费及利率。持卡人客户关系属于我们的金融机构的网络,直接由金融机构负责管理。VISA 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我们金融机构客户支付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是基于刷卡交易量、交易处理费和其它由 VISA 提供的相关服务产生的费用。VISA 的各种创新让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支付选择,包括用于即时支付的借记卡、提前支付的预付费卡或事后支付的信用卡等产品。

所以,简单说,VISA 是一家科技公司,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输出支付技术和支付产品,从清算等服务中赚取收益。

我们前面说过,VISA 虽然是银行间因为信用卡生意达成的一个「妥协」的结果,但是 VISA 确实用它自己的实力和价值证明了其在银行卡行业不可取代的作用。什么作用呢?他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卡用一个叫 VisaNet 的网络连接了起来,正是这个创举,才让我们今天觉得司空见惯的跨行收(付)款、跨行转账、跨行取款成了可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卡之间是互通的,而不同的电子钱包公司发行的电子钱包为什么互不相通?)

那么 VISA 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这里我们就不能绕过银行卡行业里面的「四方模式」。四方模式是今天大多数银行卡清算组织的玩法(当然也有卡组织是三方模式)。银行卡支付行业,主要的参与者由以下几方组成:

持卡人(Card Holder):我是用银行卡花钱的

商户(Merchant):我是从银行卡收钱的

收单行(Acquirer):我是商户的开户行

发卡行(Issuer):我是持卡人的开户行,卡是我签发的

卡组织:上面的支付、清算信息流都是跑在我的网络上的

从卡组织的视角出发,他的清算网络本质上是在为:持卡人、商户、收单行、发卡行提供服务,所以所谓的「四方」就是这四方(当然有时候收单行和发卡行是同一个银行,银行的身份是多重的)。

使用银行卡消费,一笔钱是怎么从持卡人的卡里跑到商户的卡里去的呢?简单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当然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的,但是原理差不多,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我们以前的文章《人类货币和支付简史(下)》,最早的信用卡在没有通信网络的时候其实是靠人工通过电话来完成的,但是原理、流程其实和我们现在在 POS 机上咻的刷个卡差不多,很有趣):

信用卡支付基本流程

3

信用卡清算流程详解

从技术层面来看,一笔银行卡支付交易的完整流程是由三个重要的步骤组成的:

支付授权(Authorization)

清算(Clearing)

结算(Settlement)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解释一下,这几个步骤都是怎么回事。

3.1 支付授权(Authorization)

这个授权指的是谁给谁授权?授权的过程实际上是这样的:

1、持卡人出示自己的银行卡给商家

2、商家在 POS 终端上刷信用卡后,客户的信用卡详细信息就被发送到收单银行(或其收单机构)

3、收单行或收单机构将信用卡详细信息转发给信用卡组织(如Visa)

4、信用卡组织发送以下信息,向发卡银行请求付款授权:

信用卡号

到期日

帐单地址,用于地址验证系统(AVS)验证

卡安全代码,例如CVV

支付金额

5、发卡行使用欺诈保护工具(例如地址验证服务AVS)、卡安全代码(例如CVV,CVV2,CVC2和CID)来验证信用卡的有效性,如果信用卡本身合法,那么开户行再检查账户余额(授信额度)等,一切正常,则返回「接受交易」给卡组织。

6、卡组织转发消息给收单行

7、收单行转发消息至商户的终端收单设备,如POS机,如果是 approved 的话,那么交易完成,此时会打印出来小票要求持卡人签名确认,支付过程完成。

所以,授权的过程简单讲就是发卡行同意按照商户的指令从持卡人的卡里扣钱的过程。

信用卡支付授权流程

3.2 清算(Clearing)

什么是清算?清算的过程其实就是:

发卡行将确认的交易(支出)记到持卡人头上的过程

收单行将确认的交易(收入)记到商户头上的过程

具体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信用卡支付清算流程

清算的本质就是卡组织告诉他的成员:

Hi,A 发卡行兄弟,你今天欠 B 收单行多少钱、欠 C 收单行多少钱,你看,你欠别人钱是因为有这些经过你确认的支付订单,至于你的持卡人分别要付给你多少钱,你依据数据分别找你的持卡人去要吧

Hello,X 收单行兄弟,今天 Y 发卡行欠你多少钱,Z 发卡行欠你多少钱,你看,我帮你算的多清楚,他们欠你钱是因为这些收单订单,你看下有没有问题,没问题的话他们会在结算流程中支付给你,至于你分别要结算给你的商户多少钱你自己去算吧

3.3 结算(Settlement)

结算我们知道,就是大家对清算结果无争议的前提下,结算周期内,发卡行要把对应的钱支付给收单行,这是一个债务清偿的过程,比如在美国,结算时使用的系统就是我们前面一篇文章的主角—— CHIPS(或者 Fedwire),过程如下图所示:

结算流程

到此为止,一个支付的闭环就算是完成了:

消费者以刷卡付款为起点,以收到发卡行信用卡账单为终点

商户以刷卡收款为起点,以收到收单行结算的货币为终点

发卡行、卡组织、收单行分别得到他们为该笔支付提供服务而应得的服务费

4

手续费盘点

通常,我们接触过外卡收单的都知道,外卡的标价一般是这样的:(3.8% + 0.5 USD)/ 每笔交易。这个费用是谁出的?又是谁赚到了呢?

上面的这个费用清单是商户视角看到的费用,这个费用叫做:「Discount Fee」,是由商户支付的,支付给谁?支付给信用卡产业的其他所有提供服务的机构,每个参与者因为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一份,这个费用是所有玩家的利润来源(之一),所以一笔信用卡支付发生后就会产生这样的利润分配模式:

商户(金主爸爸):向信用卡支付行业支付一笔费用,这个费用的名目叫做「Discount Fee」,这个费用的名字很奇怪对不对?折扣费?什么鬼……有兴趣的去了解一下信用卡的历史,你就不觉得奇怪了,小编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传统叫法。

发卡行:从「Discount Fee」中分得最大一杯羹,发卡行分得的这个费用叫做「Interchange Fee」,因为发卡行承担了最大的风险和成本(比如持卡人花完钱跑路了,我发卡行得花钱雇人去追债吧;我得推出各种持卡人权益来套路消费者愿意持有我的卡片来消费对吧,比如时不时的搞个积分换礼品、积分换里程什么的,这都得花钱采购的啊),「Interchange Fee」的标准是由卡组织定的,根据卡别、交易类型、卡等级、是否跨境、商户行业类型、交易风险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计算出来的一个数值,一般比如1.6% + 10c 这样的形式。

卡组织:从「Discount Fee」中分得一笔小钱,这笔钱的名目叫做「Assessments」,很奇怪,叫做评估费,咱也搞不懂为啥这么叫,一般比如 VISA 收每笔交易的0.15%。

收单行:收单行从「Discount Fee」分得的费用就看自己本事了,叫做「Markups」,看字面意思你就懂了,这叫「加价」,收单行知道发卡行的收费标准、知道卡组织的收费标准,那么卖给商户什么价格就看收单机构自己的本事了,加出来的价钱就是收单行的收益。

下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以下提到的名称都是假设的):

一个叫做「8-11」的超市接入了银行卡支付,为他提供服务的收单行叫做「SunPay」,一个消费者拿了一张由「Bank of Universe(宇宙行)」发行的信用卡来消费了,买了100美元的东西。定价是这样的:

(1)BOU 定价(Interchange Fee):1.65% + 15c

(2)卡组织定价(Assessments):0.11%

(3)SunPay加价(Markups):0.23% + 10c

(4)商户8-11最终拿到的价格(Discount Fee):1.99% + 25c

简单的小学数学题,就不一步一步计算了,总之一笔支付发生之后,各家的支出、收入如下图所示:

手续费分配示意图

5

结束

这个世界上假如没有卡组织,可以么?

从技术层面来讲,当然是可以的,比如每家银行自己维护一套和其他各家对手银行之间进行授权、清算、结算系统,也能搞定,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于每个银行自己维护一套小「卡组织」。

但是很显然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银行自己维护一个网络关系太复杂了,很不划算,而银行卡清算组织替大家把这个复杂的网络关系维护起来了,把「脏活」、「累活」全干了,所以加入卡组织对于银行们来说是一个效率最优的方案。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掏出你的银行卡看一下,可不要再闹笑话了哦,你的银行卡右下角印着的 VISA LOGO 不是说你的银行卡是 VISA 发行的,记住,卡组织从来没有发行过一张卡,卡组织这个简称不太好,应该叫卡清算组织。

富国银行 VISA 卡

当你看到这种卡的时候,应该清楚的知道:这是一张富国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富国银行是Issuer),持卡人是HENRY

这张银行卡的所有交易是通过VISA提供的支付清算技术进行运转的

世界上的银行卡清算组织当然不止VISA,也不全都是四方模式,盈利模式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后聊到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时候再细说 UnionPay(银联),聊到日本细说 JCB(吉世美),聊到印度可以看看 Rupay 到底是什么,聊到欧洲细说 Europay(欧陆卡)……等等,哦,算了,Europay 在2008年被 MasterCard 收购了,就不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