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主教师】空洞是一种危险

 自主发展 2021-06-16

教师的精神状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广大学生所必须天天面临的一张脸,一颗心;意味着孩子们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参照系和精神构件。

如果教师的心天天饱满,天天灿烂,这将成为学生们终身的美好记忆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或曰:即使我心情不好,面对学生时也要笑容满面。很好,必须这么做。但一次两次可以,但这种面具状态能保持多久呢?

其实很容易就会露出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不鼓励教师在学生面前表演肤浅的快乐,而是真诚地传递快乐——用心传递快乐。


这其实是在要求教师,要有成功的人生,至少要有积极的人生哲学。对各种人生问题应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必须有健康的心灵,必须有饱满的精神世界,必须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既为人师,必有高境界。这不仅是理想,而且是现实的要求。

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途径是阅事与读书。

所谓阅事,就是要有一颗积极探求之心,敢于尝试,敢于做一做,尽量丰富历世和做事的经验,丰富感觉,积累思考。

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更易实现的途径是读书。读书本该是教师重要的生活状态。


古今中外的人,所思考的人生问题是相通的。读书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寻找问题和目标,寻找知音或向导。你可以与千年前的哲人沟通,也可以得到万里之遥的思想者的启发

人类的精神史是一条河,不读书的人难免游离于这条河之外,会成为空洞的人。空洞的人的精神之河是干枯的,正像一张呆板的脸。

教师无论读多少专业书,也代替不了读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书。对人生、对生活的探索似乎该是教师的必修课。

教师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除了在学校里教授学生知识,还承担着构建社会精神世界的责任。其实,教授学生的过程,就是在构建社会、影响社会。


所以,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需要进行公共阅读。哲学、历史、社会学等领域,不只是供本领域学术研究所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在这些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和学养。

也许这样,心灵之泉才不会枯竭,精神世界才不会空洞。这样面对学生时,学生才是安全的。更进一步说,教师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道不可缺少的防线。教师以其人格魅力,熏陶着孩子们,这才是德育的主干道。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很多教育问题并不是教育技术问题,而是教师的人格问题。抛去人格的构建而功利地追逐类似于教学法、教学策略等技术手段,始终不可能接触教育的本质。教师这种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书香浸泡和自我探求。


我们的社会在苛求着教师,一方面人们把社会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学校和教师,一方面人们非常担心孩子们未出校门就已是社会的问题,学校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社会问题的源头。所以教师应是完美的。

可是,教师也是普通人,与大家一样承担着社会的诸多压力和烦恼,甚至更多。这与社会对教师人格必然的高要求所存在的差距,成为教育问题的一大疑难。然而弥补这一差距的手段显得很苍白。

读书,读书也许是弥补这一差距的最有效的办法。整个社会应有计划为教师读书创造条件,让教师成为职业读书人,成为职业思考者,成为下一代精神成长的路标。

身为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天天冒险:冒着不小心就会伤害学生的危险(问题是,如果境界不到,即使小心谨慎,也难免伤害孩子的心灵)。而减少这种冒险的办法就是读书和思考。


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是理性基础上的激情。教师的激情是把神奇的火炬,点燃心灵、唤醒智慧。这种激情将植入孩子们的人格中而影响着社会。教师是个发现者,要随时准备发现孩子们的个性、变化和闪光点。这些发现则需要激情。而读书是这份激情源源不断的营养。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超越个人,汲取他人的智慧。只有博览群书,才会让教师超越个人和校园的局限。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当读书成为生活,才具备当教师的资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