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3自尊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一、自尊概述

  自尊也称为“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心理成分,是自我价值的认知分析。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所以,自尊是一个相对中性的心理学概念,描述的是处于虚荣与自卑之间的一种状态。

  二、较高自尊减少学习倦怠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习倦怠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当学生在学习上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并有所突破时,能够获得成就感。进而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自尊水平较高。这样也能更加自信地开展学习,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比如,当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较好时,综合素质测评的成绩较高,获得奖学金的概率更大,受到他人肯定更多。这些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激励,会促使他继续投入学习,形成乐此不彼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自重自爱、获取他人尊重的动机,促进了积极向上的行为,就不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等学习倦怠现象。从马斯洛需要层次来看,“尊重的需要”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能够克服学习倦怠。

  三、较低自尊加剧学习倦怠

大学生自尊水平较低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信心,无法保持学习兴趣,消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业成绩表现较差,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在这种恶性循环过程中,较低自尊意味着缺乏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也无法感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的尊重。而学习倦怠常常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低落、成就感低、效能感低、疏远师生,甚至情绪耗竭、生理耗竭、身心疲倦、行为不当。显然,低自尊和学习倦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四、极端水平的自尊加剧学习倦怠

极端往往带来“物极必反”的效应。当自尊过高而变成虚荣,也会导致决策失去理性。比如,有些同学在获得一次奖励之后,一方面会继续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会带有思想包袱,自我怀疑能否在下一次评比中继续名列前茅。在虚荣心下,大学生可能过于在意成败,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行为表现;或者对于失败耿耿于怀,产生心理阴影;甚至可能会选择一些造假或作弊手段来满足虚荣心。在这样的过程中,追求成功的欲望、对于失败的畏惧、对于自身能力和运气等因素的怀疑、对于各种不良手段的谋划,都可能带来过强的心理压力。相反,当自尊过低而走向自卑,大学生在学习上同样像是惊弓之鸟,受到负面心理侵袭,容易引发学习倦怠。所以,极端水平的自尊容易让大学生处于内心失衡状态,甚至虚荣与自卑相伴相随,像硬币的两面,最终都会影响学习的正常开展,过重的心理负担,甚至直接就能导致学习倦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