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豆瓣小组的“985废物引进计划”以及“小镇做题家”一词备受关注,单从这个词上面来说不经任何调研,我们无法得出是否这些大学生是否真的是“废物”,是否真的是“只会做题”。但是我们从热词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学习自信心低迷已经成为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现状,且一些被认为是“学霸”的大学生也存在不自信现象。这次我们从“学霸”与“学渣”的维度讨论大学生学习信心情况,可以把大学生学习信心低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需要先提前说明的是,这里的所谓的“学渣学校”并不真的是实力非常差的学校,不含有价值判断,只是相对于社会公众所认为的原985、原211高校之外的较为普通的其他高等教育院校。下面“学霸学校”相应的也就是原985、原211高校。而这里的“学霸”与“学渣”的定义是从学校学业考核标准角度来说的大致分类,并不代表真正实力评判。 一、真相倒逼型“自诩废物”:“学渣学校”中的“学渣”在“学渣”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行着六十分至上原则,在大学生活中较多的是放纵,只想要混个日子拿个毕业证书。这类群体在大部分时间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关于自信或者不自信的问题,但是在大三大四接近毕业之时,发现难毕业、实习工作频频出错、工作难找等问题,继而产生不自信的感觉。因为确实荒废了学业,缺乏自身硬实力与技能,而学校知名度又不高,所以很多时候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在“学渣”中,还可能存在一批学生因为专业选择出现问题,确实对所学专业无天赋,以至于怎么努力在一所“学渣学校”里依然是“学渣”,这部分人如果无法足够强大和乐观,更是会自我怀疑,产生不自信的问题。他们是自我空虚型缺乏自信的大学生。 二、标签效应型“自诩废物”:“学渣学校”中的“学霸”在“学渣学校”中,也不乏有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但进入大学后非常勤奋且获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但在目前我国社会是存在“大学鄙视链”的,很多学生虽然自身努力,在自己所在高校中取得优异成绩,但是学校地位本身对其的影响更大。举一个例子,过年过节家庭聚会中,普通高校的学霸受关注度未必有好学校的学渣受关注度高。或许普通学校的学霸在学校拿奖一大堆,成绩非常优异,从整体实力上好过一个好学校的学渣亲戚,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认为好学校的学生实力更强。而且目前国内工作招聘制度比较看重第一学历,这些“学渣学校”中的“学霸”真的是未开始“比赛”便被“取消资格”,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种社会刻板印象,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标签效应”。也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社会对他们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缺乏自信。 三、上攻无力型“自诩废物”:“学霸学校”中的“学渣”正如“985废物引进计划”和“小镇做题家”所反映的,在好学校也会有“学渣”。事实上,“学渣”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比较中产生,只要有考核、有排名,就会出现先后,就会区分“学霸”与“学渣”。而这些学校的“学渣”产生确实比较复杂,可能也有专业选择有误、自身不努力的问题,但是也可能确实是真正的只会做题型或者相对学霸来讲较差的“学渣”。这部分人高考之后的时刻确实风光,但是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比较中不断被打击,所以才会建立“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求得一些温暖与安慰,也自嘲为“小镇做题家”来解释自己在大学中“使不上力”的失落。他们比起“学渣学校”的同学,顶着更多家庭与社会的期待,也相对来说有更大的外界压力。所以面对失败,也容易产生恐惧与痛苦的感受,陷入自我怀疑以及不自信当中去。 四、冒名效应型“自诩废物”:“学霸学校”中的“学霸”对于“学霸学校”中的“学霸”还会产生不自信的情绪,或许大家很难理解。按理说这些人是真正的成功人士,是众多学生羡慕的群体。但是这群人中可能会有人有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由保琳和苏珊娜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其本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并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学霸虽为学霸,但自身并未必真的认为自己是学霸。一些学霸认为他们只是根据目前的高校的考核评价制度,被“内卷”着前行,因为运气或者良好社会关系等才获得成就,并非自身实力。这种自我怀疑导致他们对自己极大不自信,甚至可能越成功越不自信,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无论是哪种群体,都有可能产生不自信的状态,所以对于“大学生废物”的关注,不能像“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出现之前那样,对“学霸学校”学生盲目乐观,到该词出现之后引起极大关注;也不能像是目前当这些热词出现之后,开始仅关注985、211高校的学生为何不自信。我们应该关注到整个群体的不自信现象,并为这些问题深入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