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2卢婷玉:大学生消化学术资料的理性和感性偏好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一、消化学术资料有理性和感性偏好

上了大学之后,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能会提供一定的材料,那么我们面对学术资料如何去抓取其中的重点展开研究呢?不同类型的学生又是如何从一堆资料中找取重点的呢?我们可以观察到两种典型的路径偏好,一种是“理性型”,一种是“感性型”。当然,这种区分是相对的,“理性偏好者”和“感性偏好者”的区分并不具有绝对意义。

二、两者搜集资料像“撒网”和“拾贝”

大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理性型”更偏向于整体,“感性性”更偏向于部分。在一本书里抓重点,这种差别可用不同的比喻来形容。在同一本书里,同一片海旁,“理性型”抓重点,更像拿了个大渔网向海里撒去,最后捞上来有各种各样的大东西,小东西在网格的缝隙重回大海,剩下的东西按先后顺序排序。“感性型”抓重点,像拿了个篮子,在沙滩上捡一些精细的小玩意儿,最后再按照不同类型不同花纹不同大小将东西分类。

三、两者分析资料侧重“归纳”与“演绎”

“理性型”偏向于整体的、宏观的观点,将整本书的架构提出来,再通过几点明确的观点,来将整本书概括。“感性型”偏向于部分的、微观的观点,细细品读整本书,划出几点比较重要的观点和例子,再通过这几个延伸下去。

四、两者优先关注“内容-图像”和“整体-语言”

对于不同的知识,不同路径偏好者获取信息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同一个知识,“理性型”直接去思考这一知识所包含的内容,而“感性型”会考虑到多个方面,不仅仅是内容。对于图像类知识,图像和照片能帮助“理性型”更快的去思考。而“感性型”更依赖于语言类的知识。

五、两者思考问题重“逻辑分析”和“情绪感受”

思维逻辑上,“理性型”更偏向理性思维,“感性型”更偏向感性思维。“感性型”在提取知识和思考问题上面,更偏向从情感出发,充满感性的思考问题。遇到问题时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理性型”更直观的想问题,理性且逻辑的解决问题。在某种情况下,“理性型”比“感性型”更擅长分析问题。“理性型”能更冷静的分析形势,清晰看出食物的本质,但“感性型”常常会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而导致思考问题有偏差,不能理性的看待问题。

六、两者应共同关注文献的目录标题序言附录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抓学术资料的重点呢?首先我们可以先从书本的目录开始研究,看本书分了几个章节,从每个章节的题目就能知道此章节大概讲什么内容。其次看章节下面的各小结的题目,各小结的题目也会和章节有关联。还可以从书的序言入手。如果不是书本类资料,仅仅是一篇文章的话,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引用资料入手,这样就能更加深入资料的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