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宗错”:细数15头大象“离家出走”之缘由

 颐源书屋 2021-06-17

近期,东北虎“完达山1号”事件和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至海洋馆,这两件事情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圈都引起了很多负面的回应。在这两个事件的背景之下,15头大象北上事件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他们对此事最高的赞誉是什么?是我们对大象的包容。这一次对待大象我们没有采取抓捕,或者麻醉的方式,而是保持大象相对的、野外的自然状态,同时避免人象冲突,这是最大的亮点。这件事我们做的是正确的。

图片

绿会近期成立了大象专家工作组,和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英国、美国等全球研究大象的科学家开了好几次会议,讨论15头大象北上出走事件。其中就有专家表示,他们已经成功的做过了十几头大象的一次性麻醉和转运,他们向我们表示,随时都愿意到中国来帮助处理这件事情,并保证人象的安全。他们曾经做过的案例中运输的距离有超过1000公里的,其中一位专家还曾在上海进行过类似的转运工作,所以大象的麻醉转运这个不是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大象的事情,但是很多都没有讲到重点上,我们希望结合大象国际专家组的意见来澄清、说明、阐释我们的态度。

问题之一:水电站/水库的建设

我们通过资料已经看到,包括我们在一线的志愿者的调查,在西双版纳有一个景洪水电站。水电站没蓄水之前,澜沧江两岸的大象经常渡江往返两岸,水蓄起来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水库,大象无法正常横渡澜沧江了。那么在景洪水电站建坝的过程之中,专家们最后一致决定说水电站对大象的迁徙不会有影响,现在回过来头看影响非常严重。工业文明凭借发展经济的力量和借口,无所不用其极地推动着发展,甚至只要能挣钱,虚假环评也可以轻而易举。中纪委近期有一个重要的公告,一批专家被问责,他们在金钱面前完全无视科学,无视生态文明,做出违心的、错误的、虚假的环评结果。当然这个是很严重的情况,现实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很多环评报告,对生物多样性的考虑和评估很不充分,对项目工程对野生物种栖息地带来的影响也没有足够重视。

问题之二:保护地问题

有的专家说我们因为保护地太好了,所以大象多了,而大象出走恰恰是因为保护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是栖息地的食物供给可能出现了问题,保护区的研究所专家说正是因为这几年保护的好,所以树长的多了,草本和灌木长的少了。什么叫保护区保护的好?是长树就好吗?我们要保护的是生态系统,绝不是绿色荒漠。我们要做的是保持物种多样性的不丧失和栖息地多样性的不丧失,我解释过什么叫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它不是简单的多,是不同不减少。保护地的不同减少了,大象没吃的了,这是我们保护地存在的严重问题。现在的栖息地是否能够容得下大象这种大型哺乳动物,如果密度太高的话,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就需要分散。

我们查看了从70年代到最近两年前的统计数字,总体上大象的数字是在增加的,但是不是在所有的地区都增加,如果把数字拆开来去看,在已有的4个独立的保护区之中,其中西双版纳地区的大象增速是相对的是稳定,显著增长的是和它比邻的普洱地区。我们研究注意到,普洱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建设了大象食堂,通过种植一些大象食用的草灌木和对栖息地的建设,让大象在这个区域逗留生存,同时也减少了人象冲突。那么对于西双版纳的大象来说,遇到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增长和栖息地空间不足的问题,自然要出去找。现在除了北上的15头,还有南下的17头,还有又有出来的,最新报道约有42头大象走出了西双版纳这一片栖息地。

问题之三:橡胶树的种植

西双版纳因为经济发展种了大量的橡胶树。种橡胶树没问题,但是种多少,在哪儿种是一个问题。保护区应该通过立法、乡规民约,通过规范来约束和引导村民,但遗憾的是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也就是说,我们在做生产的时候一定要深度的考虑,不要因为种橡胶树,就下力气除草除灌木,我们适当的留一些林下空间,并正确的引导当地农民种植橡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要做的。

问题之四:缺乏隔离带

保护区应当在大象的路径上做适当的隔离带,在非洲在其他地区有这样非常成功的经验。这里的隔离带指的是通过种植植物,通过自然围栏建立一些的“障碍”引导大象。大家都说大象很聪明,成年大象的智商人类四五岁孩子的智商,即使有四五岁小孩的智力,我们大人要不要引导他?所以,我们不能够觉得大象很聪明,就不加引导,保护区在这个方面是有不足的。通过充分的考量是可以减少人像冲突和迁徙路径的。还有人说大象和太阳黑子、地球磁场都有关系,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就我自己而言,感觉不到太阳黑子,可能我夏天开车多了,晒得黑一点,但是真正影响我的还是我饿了、我热了、我没水喝。实际上驱动大象行走的也是这些因素。我们不要误以为大象什么都知道,它们不会知道很远的地方正在发生着什么,不会知道昆明的郊区已经全部是高楼林立了,不适合他们。所以这就是我说的我们要做的保护工作之一。

问题之五:未考虑邻里生物多样性

我们现在提倡的叫邻里生物多样性BCON(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也就是发掘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实践,兼顾保护和发展,协同可持续生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在大象的保护区周边,居民有可能活动的区域,做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比如在公路边上,可以设立警示牌:野象出没注意安全,这就是最简单的。那么现在有没有设立这样的牌子呢?有没有在重要的地方适当的做一些围栏遮挡,这都是要反思的问题。

针对以上五点,未来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那么同样的问题仍然会出现。我们和国际上的专家探讨过,他们有一个7人的团队曾引导跟踪上百只大象,上千公里的迁徙,这种迁徙不是偶发的,是经常性的迁徙。

未来我们是不是要把他们全部赶回到现在的这些地方?现在有一个相当主流的观点,就是用食物把他们引回去,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把栖息地的连通性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常态性的研究。我们要建立专家团队,跟踪研究大象的迁徙与保护,争取把云南4个大象的保护区联通起来,建立生态廊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划和设计,并参照普洱思茅的做法,在已有的保护区内给予充分的考虑。其次就要考虑BCON,即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

最后,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大象国家公园。我们希望公园的建设理念是全新的,不是传统的公园。它应该包括保护区,也包括居民区,是联通大象栖息地、迁徙廊道以及邻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公园,这是一个崭新的工作。

只有把问题说清楚了,才可能进步。这次大象北上,我们对大象表现出来的宽容,很多大象保护者是很羡慕我们的,羡慕我们有这样的实力,不仅兼顾老百姓,还最大限度的给了大象一些空间。有国际专家夸我们这次对大象保护工作在世界上是领先的,我认为正是因为生态文明思想,我们的保护工作才能继续做好,因此我们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得到了赞扬。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不能因为跑在前面就沾沾自喜,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否则很快就会落后。

我们下一步怎么走才是正确的?要把大象们引回去吗?因为大象的数量不断的在增加,过去的几十年里从100多头增加到了将近300头左右,而未来的几十年有可能变成600头左右,如果栖息地状况不改善的话,类似这次大象出走的现象会越来越多。我们认为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兼顾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以及人类栖息地的传承和保护,才能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整理/Mavis 审核/Tammy 编/Ange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