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幼时的伙伴邓应德

 家乡文化天地 2021-06-18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文/邓新军

幼时的好伙伴邓应德在三年前去世了,他的坟墓位于我父亲坟墓的旁边,村子右边的一片荒山上,年年回乡时看到邓应德的坟墓,心情很悲怆,也总是让我想起他的好多事情来。

邓应德兄弟五个,另有一个嫁到浠水县的姐姐,他是最小的,他父亲耳朵有些聋,他母亲身体不大好,在他读小学二年级时就去世了,依乡间风俗,那时他剃着光头去上学的情景,到现在我脑海中记得还很清楚。因家中经济上顾及不过来,邓应德小学二年级没有上完就失学了,回家跟着他父亲和哥哥们一起务农了。

他年长我几岁,我们那一代的小孩子们娱乐条件非常有限,从小就是和同村水昌、新文、爱军、双喜、志生、正江、保生、友良等伙伴们,在塆村里捉迷藏、跳房子、踩高桥,到小河沟里拦水戽鱼中度过的。邓应德对这些事特别喜爱,特别投入,整天笑眯眯的,乐此不疲。他失学回家,父亲也没有怎么管他,晚上那时乡间各村礼堂都流行放电影,邓应德常跟着他的四位兄长们一起去看,人多也不怕走夜路远。我那时在学校被老师管着,回到家里被奶奶管着,晚上不准出门活动,很是羡慕邓应德的自由,晚上只要听说哪个村庄放电影,就可以快乐地去看。因此就央求他,要是知道哪天附近村庄放电影,就告诉我一下,来邀我一起去看,邓应德很讲信用,愿帮助人。此后若是得到有电影的消息,他傍晚就早早地来我家堂屋找我,我们一块兴冲冲地去,奶奶虽是不悦,但也不便真的阻止。

夏夜里,我们一村浩浩荡荡的孩子们伴着几个大人,拿着手电筒往广漠的天宇,和空旷的四野乱照,光柱子在乡村的暗夜里可以传射到很远。我们欢快地走在种满黄豆的田梗小路上,到附近的童咀村、毛咀村、百罗村、姜冲村……去看电影,草虫鸣唱,夜风凉爽,人的心情也是异常凉爽的。我很喜爱这种乡村的自由生活,就自作主张,把家里的被子搬到邓应德家中的后房里,和他、他四哥应生三个人一起睡,后来奶奶知道了,又不要我去,说怕影响上学。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邓应德在他父亲和乡村媒人的撮合下,到塆村背后的村子做了上门女婿,那是一户很淳朴的人家,房子的四周都是稻田。邓应德那时他还没到结婚的年龄,先是和岳父、未婚妻一起下田畈做事,一起构成了个圆满的乡村人家。后来他到本村办的砖瓦厂上班,记得每天早上我刚出门去上学的时候,他也刚从那边山岗上走过来,去王塝砖厂上工出砖,他穿着一身灰布衣服,肩上常落有一些灰红的砖灰,边走边唱着山歌。他父亲会唱山歌和吹呐叭,因此他们五兄弟都受了这种文娱性的影响,多少都会一些。

过了几年,邓应德家中房子翻修了,换了一个地方,位于姜冲村和百罗村交界的一处叫送水堤的地方,这年的冬天,他结婚了,置办了喜气洋洋的酒席,同塆村的人每家每户都喜悦地翻过小山岗,去应德的新家庆贺他成家立业的大喜。那天晚上他家还特地放了场电影,整个婚礼都很热闹。

邓应德后来随他的几个哥哥一块到广东打工,他们先是在工地上做事,后来进了工厂。他性格外向,待人热情,总是笑脸对人,很欢喜交朋友,和工厂里身边各外省的打工者都合得来。邓应德的门牙有一颗长得尖尖的,常露在唇外,看起来很有农村人的淳厚之感,一位台湾姓何的老板因此特喜欢他,安排他在别墅里给自己做贴身的后勤工作。

那年我们老乡一行五六人到广东去打工,起初很不好找工作,在那里得到了应德的帮助。他为我们找出租房,指点我们先做一阵小生意,然后再边做边找工作,每天傍晚下了班就过来看望我们。有次,他拿着一把小镰刀来出租屋,说卖甘蔗比较赚钱,叫我们几个一时还没有找到事做的老乡一起试试,我们试了一下果然还行,就在那里卖了十多天的甘蔗,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后来我进到邓应德同一间工厂做事,和他接触就多了起来。他虽然只读过小学二年级,但头脑很聪明,很会下象棋。他和厂里的保安员关系都很好,有时若有哪个老乡刚从家里到广东来,晚上没地方住,临时来找他,他会同值班保安打个招呼,让老乡进厂里住一晚,这样就为老乡省去了好多的麻烦。

在工厂做普工难有较高的工资,邓应德听说某位老乡打工搞得不错,挣到了高工资,就非常羡慕。他常说自己文化低,进公司里做管理层工作,肯定是没这个门路的。那时的邓应德整天想辞工去学习一门技术挣高工资,对外面传言中的世界总是跃跃欲试的。

在2002年,邓应德在那家工厂做了7年工作后,就辞工和另一位年轻的老乡去学做油漆工了。我们在那间工厂一别,一转眼就是十多年再也没有见面,只是回乡时在向桥街上碰到他,听说他到湖南、河南、北京等地去发展了,工资还是不错的。那几年,他夫妇俩又把房子换了一处地方,先是在另一个小村子里买了一幢青砖照壁的房屋,后来又翻修成了楼房。这时的邓应德人变胖了很多,小肚子已经很突出地挺了起来。

四年前,听到邓应德患病的消息,我感到很震惊,我打电话他时,听到他说话已不如以前那么顺畅,不过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他说,若是病好了,他还会再到广东来打工。可天不遂人愿,邓应德患的病很难治疗,他患的是不治之症,他终于走了,离开了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人世间,王塝村和姜冲村的小路上,和广东那间家具厂的人行道上,都留下了他曾经走过的足迹。每当想起他,幼年时我们在一起欢快的时刻就逐一地浮现在眼前……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